广西,这片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催生了无数奇迹。在广西的梧州市,一种被誉为“中国红”的六堡茶正在悄然复兴。今天,让小编带大家领略六堡茶的魅力,探寻它悠久的历史文化。
晚清时期
六堡茶,因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有着1500年的悠久历史,品质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清嘉庆年间,六堡茶就以其特殊的功效和香味而被列入中国24种名茶之列,并被选为“贡茶”进贡朝廷。在晚清时期,鸦片战争爆发,大批华工“下南洋”谋生。由于当地的气候潮湿、闷热,致使很多华工身体不适,而来自两广地区的华工随身带去的六堡茶可以缓解这些症状,其他华工争相品饮,六堡茶由此成为当地华工必需的日常饮品,因而又被称为“保命茶”。
从那时起,六堡茶便大量出口,在六堡合口街码头被装上尖头船,经梨埠换大木船,进入贺江,经封川江口,进入西江之后再经都城装卸到大船中,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条水路被称为“茶船古道”。正是在 “下南洋”的推动下,销往港澳和南洋地区的六堡茶形成了固定的消费群体,产销量和出口量一直攀升,遍布东南亚的华人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之后,建于1953年的梧州茶厂,首创“双蒸双压”和“冷水渥堆发酵”技术,实现了六堡茶加工从手工向工业化量产的转变。这一转变带动了中国整个黑茶产业的发展,使六堡茶成为‘创汇茶’,为新中国增加外汇收入作出了贡献。然而,随着20世纪70年代南洋地区锡矿衰落,六堡茶最大的消费群体——南洋华工大量散去,六堡茶外贸空间骤减,主要依靠出口的六堡茶产业持续低迷……
虽然很长一段时间低迷,但一批茶农茶企默默守正创新,以时间换品质,以时间换空间,为复苏积累了更深厚的积淀,如国家级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韦洁群、自治区级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祝雪兰、自治区级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谭爱云等。
2002年以后,普洱茶大热,六堡茶随之经历了一波被动发展。这一动向引起了广西的重视。梧州市此后审时度势,转换思维,引导六堡茶产业转向国内市场求发展,推动六堡茶产业迈出转型的关键一步:“侨销”转向“内销”。从2007年到2014年,六堡茶的产量从4600吨增加至10500吨,增幅达128.26%。其中八成为内销,六堡茶终于大量走进国内百姓生活。
2011年六堡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2014年,六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六堡茶,历经千年,如今在现代生活中继续发光发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六堡茶将会成为中国黑茶的一颗璀璨明珠。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