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手足口病也进入流行上升期,大武口区幼教集团新民分园提醒您为了守护幼儿健康,我们要共同关注手足口病,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预防工作。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也被称为“手口足综合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的幼儿发病率最高,这跟孩子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有关。
“手足口病”的症状
1.潜伏期
幼儿被病毒感染后多会经历3~7天的潜伏期。潜伏期无临床症状,患儿在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2.发热期
起病急,体温一般不超过38.5℃,伴有食欲不振,流涕,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疱疹期
发热1~2天后在患儿口腔、手、脚和臀部出现散在的米粒或绿豆大小的斑丘疹或疱疹。
疱疹的特点
(1)口腔黏膜疱疹散在分布于两颊部、咽后壁,舌边、唇齿侧,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溃疡,其周围有红晕,疼痛感较明显。
(2)手和脚的皮疹多发生于手掌和脚掌,皮疹周围发红,疱疹较硬,里面有少量浑浊液体。
(3)臀部及肛周也可能出现与手、脚掌同样的皮疹,但躯干及面部很少出现。
4.恢复期
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一般情况下7~10天后疱疹愈合,不结痂,不留瘢痕。但因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有极少数患者(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并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如何传播
病例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在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较强。肠道病毒传播途径多样且容易实现,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还可经呼吸道(咳嗽、打喷嚏等)等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为什么学龄前儿童是易感人群?
1.是由于学龄前儿童本身免疫功能较常人要差,特别容易受到病毒,以及细菌的感染,所以会得手足口病。
2.手足口病是儿童多发的一种病毒传染性疾病,很容易在聚集的场所发生,幼儿生活的环境,比如在幼儿园,学龄前儿童一起共同学习、饮食、睡眠等环境,会导致病毒局部扩散,所以儿童会容易得手足口病。
3.学龄前儿童免疫功能比较差,经常不注意手部的卫生,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清洗病毒行为,所以会容易得手足口病。
同一个孩子会多次的手足口吗?
同一个孩子有可能会多次感染手足口病,这是因为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目前发现有20多种肠道病毒都可以引起手足口病,这些肠道病毒之间的交叉保护可能是没有的。
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1.勤洗手
洗手是最好的预防细菌和病毒的方法,特别是幼儿玩过公共设施,从户外环境回来时,当然勤洗手不只是幼儿的事,家长们也要多注意,因为虽然成人免疫系统完善不易感染手足口病毒,但是作为家长的你们却是可以成为手足口相关病毒的携带体的,所以不管是面对手足口病还是其他病毒细菌都记得勤洗手。
2.勤通风、常换气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最好方法。而手足口病虽然是肠道传染病,但是它的传播途径不仅是局限粪、口传播,它还会通过呼吸道飞沫、咳嗽、喷嚏等进行传播。
3.多洗晒,勤消毒
洗晒大家都知道,那么家中消毒怎么进行呢?肠道病毒最怕的是紫外线和高温煮沸消毒,家长们可以对家中物品结合以上两种方式进行消毒,还可以用84消毒液进行环境表面的消毒,如对家具、座椅等消毒,请注意消毒液的稀释。
4.接种疫苗
接种手足口病疫苗(EV71疫苗),分为2针,在满6月龄至5周岁之前打,第一针和第二针之间需要间隔至少1个月。手足口病疫苗主要用于预防EV71型病毒感染。虽然接种了疫苗不代表肯定不感染手足口病了,但是请家长们知悉在手足口病病原体中71型肠道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最严重的病毒,而接种了EV71疫苗能起到很大的防护作用,确保感染后不会出现重症病例。
家长需注意事项
1.如果幼儿有手足口病或其他传染性疾病,要及时通知本班教师,这样我园和家长才能采取措施,及时处理。
2.幼儿患病后要及时隔离,家里的玩具、用品等也要及时消毒,并在阳光下暴晒。
3.家长切莫病急乱投医,用利巴韦林之类的药物来抗病毒,想当然用免疫调节剂来预防重症病例的发生,但这些药物并不会减少孩子患病的机会也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反而可能增加孩子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请到正规的儿童医院就医。
让我们共同携手,用心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呵护幼儿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