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课标   引路促成长——横沽中心小学教研活动

学会珍惜
阅读 71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进一步践行新课标,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促进我校新任教师、青年教师更好地将新课标理念融合于课堂之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业务水平,本周三下午,横沽中心小学开展了教师领路课暨校本教研活动。领路课是董旭玲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全体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慈母情深是一种人类最基本的感情,也是我们天生就拥有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母亲是我们最亲近的伙伴,她们默默地关注着我们的成长,并时刻为我们提供关爱和支持。

       课堂上旭玲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学习,如环境描写中“烤”,人物描写中“瘦弱、皲裂”等,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想象、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咀嚼中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感悟慈母情深。不仅引导学生感受了人物形象,还渗透了写作方法,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旭玲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正是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慈母情深》一文最大的特点是句式的反复,如:三个“我的母亲”,四个“立刻”。旭玲老师很敏锐地抓住了这些重点句子,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重点句的聚焦、放大,进行反复品读,走进“我”的内心,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

      

      比如,在学习重点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一句时,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母亲的疲惫和艰辛后,进行感情朗读;在学生理解了体现母亲辛劳的其他句子后,老师引领学生又回到这一句上,再练习朗读,体现了读、悟的层次性。她在无声处渗透着语文意识,让学生抓住字眼、词眼深刻地体会母亲的情是深沉的、深厚的、深刻的。

       最后一首《游子吟》在学生齐读中结束本节课的内容,教学环节紧凑。条理清晰。

       这堂课的教学,学生无疑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化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体会到了母亲挣钱的艰难,体会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旭玲老师引导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通过文字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又学习作者的写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旭玲老师的这节语文课,以读贯穿全文,使每一位听课者都融入到那满满的母爱中,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完美的诠释,有效地达到了教学预设的目标。

       课文学完后,孩子们会由作者文字中的母亲联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母亲,那种劳累是相同的,那种慈爱是相同的,那种期盼也是相同的。但因为时间原因,孩子们没能在课堂上回忆母亲的点滴关怀,表达感恩与回报,老师们都认为这是这节课有缺憾的环节。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甘艳东主任总结时提到,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克服那种浮光掠影,泛泛读上两三遍的做法。 ①学前读。教给学生“预习三步法”;初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读课文,划生词,说说文章的大致内容;三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②学中读。学习课文离不开一个“读”字,但“读”时也不能毫无目的、方法,一味“让我们读一遍”、“让我们再读一遍”,这样只能变成“老和尚念经”。如何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趣来,应注意方法的指导。 ③学后读。课文学完,应强调对精彩片断的熟读成诵,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无怨无悔。用无悔青春书写教育新篇章,是我们每位教师的殷切期盼。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我们将把这次教研活动作为一次新的起点,携手并进克难关,埋头苦干创佳绩。且思且行,不断进取,在研磨探索中精进,在协同引领中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努力前行!

阅读 71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