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这一路上愿我们都能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上下求索。
——题记
一个人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得更远。为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发挥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增进校际教师之间交流与学习,营造浓厚的教学教研氛围,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9月13日,在银川市第十五中学臻园校区组织开展了兴庆区第二届中小学课堂教学“四课”比赛——物理学科“骨干教师示范课”教研活动。共有5位骨干教师分别展示了《两种电荷》一课。兴庆区全体物理教师通过宁教云网络直播和现场听课两种方式参与了此次活动。
具体安排
比赛评委
此次活动评委由兴庆区物理教研员徐学萍老师、茹波老师、刘佳妮老师担任。
闫春霞老师
电荷的分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本节课的难点。闫老师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讨论来突破重点与难点。从学生实际生活体验出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摩擦起电实验,探究真实问题能为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提供认知依据,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物理的本质和规律,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实现从“感”到“悟”的升华,是一节意味深长的好课。
李占峰老师
李老师结合学生已有认知,以“我能让易拉罐和塑料丝听话”为切入点,给学生制造认知冲突,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本节课围绕电荷探索之旅,教师设计问题串和任务链,让学生在摩擦起电中发现电荷、在两种电荷相互作用中感知电荷、在电荷量的单位和摩擦起电的原因中探索电荷、在区别导体和绝缘体中应用电荷,在问题动机的强烈驱通下,通过大量的物理实验,自主构建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物理思维在教学中落地、生根、发芽。
张永军老师
爱因斯坦说:“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学生会当做礼物来接受”。张老师用夜幕下绚丽的凤凰桥图片引入新课,让学生从生活中自然地走进两种电荷。摩擦起电实验的实验现象会受摩擦方法、摩擦材料的干燥性、教室内空气湿度的影响。看!张老师自制的“小烤箱”、为师生准备的塑料手套确保了学生实验的严谨性,用教学行为诠释了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除此以外,张老师整堂课引导学生在分析中归纳,在合作交流中表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让学生参与获取物理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整节课气氛活跃,是一节有温度的、有内涵好课。
金平老师
电荷是电磁相互作用的基础,它决定了物质之间的各种电磁现象和相互作用。电荷的研究和理解对于电学、电子学和电磁学等领域的发展非常重要。金老师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两个物体相互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这一共性,建构“带电体”和“摩擦起电”的物理概念,使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撑。小组探究活动设计巧妙,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经历了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完整的探究过程。在三个探究活动中设置具有梯度的问题降低探究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全程参与其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赵琨老师
初中学生,正处在兴趣的发展时期,怀有强烈的好奇心。赵老师通过小朋友玩滑梯摩擦产生静电,炸毛变“海胆头”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造成静电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在做摩擦起电的实验时,赵老师和学生带手套进行实验,实验前提醒学生做实验时要保持丝绸和毛皮干燥,于细微处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在探究活动中,赵老师指令明确,并通过拍照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用标准的物理语言解释所看到的现象。纵观整节课,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和发现现象的本质特征,有利于学生深度理解知识,促进物理观念的形成。教学线索清晰,教学过程流畅,教师用充满激情的教态,富有感染力的通俗、幽默、生活化的语言与同学产生了情感上高度的共鸣。
听课老师们
观课室里静悄悄,听课教师们伏案疾书,记录骨干教师们上课点点滴滴的精彩,潜心学习,向下生根,向上开花,不负课堂,不负学生。
本次骨干教师示范课,既为骨干教师提供了展示教学素养的平台,又为老师们提供了互促互学,交流研讨的机会,特别是给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例,从而真正实现全体教师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教育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将继续以生长的姿态行走在教学探索的道路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报送部门:兴庆区教师发展中心
撰稿、编辑:陈琴
审核:徐学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