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上午,通辽市教研室义务教育部7位教研员来到甘旗卡镇中心学校开展教学调研视导工作。调研组深入课堂,分别对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音乐、体育、美术6门学科进行了随堂听课,其中音乐课和语文课选择了我们四年三班,美好的音乐课🎵美好的画面🧑🎓
🎶音乐课《我们的田野》
我们的田野
美丽的田野
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
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
平静的湖中开满了荷花
金色的鲤鱼长得多么的肥大
湖边的芦苇中藏着成群的野鸭
风吹着森林雷一样的轰响
伐木的工人请出一棵棵大树
去建造楼房
去建造矿山和工厂
森林的背后有浅蓝色的群山
在那些山里有野鹿和山羊
人们在勘测
那里埋藏着多少宝藏
高高的天空雄鹰在飞翔
好像在守卫辽阔美丽的土地
一会儿在草原一会儿又向森林飞去
《我们的田野》歌曲创作于1953年,词曲作者希望通过少年儿童的独特视角描绘祖国的秀美山川,让孩子们尽情倾诉自己的心声,以此唤起少年儿童对祖国和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在1980年“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一等奖,是从50年代直到现在经常在广播、演唱的优秀少儿歌曲代表作之一,2009年5月被入选为全国100首爱国歌曲。
——————————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也是人类的老师。人类从动物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的本领,人类的发展、进步与动物给我们的启示是密不可分的。比如蝙蝠和雷达这两种东西,你能猜出它们之间有着怎样密切的联系吗?它们之间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科学故事呢?《夜间飞行的秘密》帮你解开👇
✈语文课《夜间飞行的秘密》
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第①、②自然段通过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引出对蝙蝠的探究。
第③段写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并提出了疑问——蝙蝠在夜里安全、自由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第④段中的“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这句话运用了两个“许多”,说明绳子和铃铛数量都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蝙蝠视觉不敏锐,动作不灵活,就会撞上绳子,碰响铃铛。这样写可以把蝙蝠夜间飞行的高超本领表达得更加具体、更加神奇。
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实验证明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第二次和第三次实验证明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⑥段是一个过渡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三次实验的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同时引出下文。
实验的结果只是表面现象,科学家还需要进行“反复研究”,才能探索出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 的。“终于”一词说明结论不是轻易得出来的,而是经过反复实验、反复研究得到的。从“反复”“终于”这两个词语中,可以体会到科学家为解开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研究成果是一种复杂而艰巨的工作,科学家们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