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月】每日廉洁课:杜甫拒礼

廉风徐徐
创建于2023-09-14
阅读 83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公元764年,经友人举荐,杜甫得以在成都剑南节度使署中度过了半年的幕僚生活,这算是杜甫一生中难得的稍微安逸的阶段。有人趁机想和他搞好关系,抱着这样的心理,有一天太子舍人张某专程送给杜甫一条高级锦褥。客人当面打开包裹,展示锦褥上绣的栩栩如生的水族图案,杜甫吟诗描绘:“开缄风涛涌,中有掉尾鲸。逶迤罗水族,琐细不足名。”夸赞礼物的珍贵。客人极少说,这东西置于室中,鬼怪见了它都会惊走,送给你做床褥,你一定能在上面睡得神清体爽。杜甫继续吟道:“领客尊重意,顾我非公卿。留之惧不祥,施之混柴荆。”意思是说,你的盛情我能体会,不过我并非贵人,只怕它反倒会为我招来不祥,况且它和我这简陋的住处也很不相称。最终“锦鲸卷还客,始觉心和宁”。杜甫把这件贵重礼物退还给后,感觉到了心灵的安宁。一代“诗圣”就是这样保持着贫贱不能移的气节。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北方的大士族,祖父杜审言当过洛阳丞、膳部员外郎等官职,富有才名,杜家算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因而在青少年时杜甫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虽仕途始终坎坷,但他一生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不同于李白没有科举资格,杜甫是官宦人家可以参加科举,但是因奸臣李林甫的干扰,杜甫在科举考试中屡屡受挫。到天宝十四年,才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芝麻小官,杜甫不愿意屈就,朝廷改任他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时年已四十四岁,在长安已漂泊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与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到了家里才知道家中小儿子刚刚饿死。悲从中来,在长安十年蹉跎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变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迫避难,中间曾经被俘。眼见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杜甫感慨万千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揭露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悲苦。

    辗转到了成都后,杜甫生活仍然很困顿,以至于“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他的孩子太饿了,连尊重父亲的夫子礼都不遵守,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在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最后还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尽欢颜”的呼唤,在极度困顿中关注更多的是天下寒士。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唐代宗大历三年和大历四年,杜甫数度乘舟在江上转转折折。大历五年(770),杜甫又登上小船逃难,在江上漂泊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但久饥后的饱餐导致消化不良,这年冬天,一代诗圣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来源:王冬老师廉洁课第183课:杜甫拒礼

阅读 83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