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损害疾病,更是导致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如果高血压患者不加以控制,高血压可导致患者心肌梗死、心脏扩大,甚至心力衰竭,高血压给人们带来较大的困扰,因此,高血压患者可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提升防治效果。
那么,你对高血压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有多少了解呢?下面就让我带领您一起探究一下吧!
1.中医治疗(1)中医辨证施治①肝阳上亢证: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选方:天麻钩藤饮加减;②肝肾阴虚证:治法:滋补肝肾、养阳填精。选方:左归丸加减;③疾湿中阻证: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选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④瘀血阻窍证:治法:活血祛瘀、通窍活络。选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2)中医外治法①针刺治疗体针:主穴为百会、曲池、合谷、太冲、三阴交,并辨证加减配穴,补泻兼施。肝火亢盛加风池、行间;阴虚阳亢加太溪、肝俞;气虚血瘀加血海、膈俞,心悸怔忡加内关、冲门;阴阳两虚加关元,肾俞。1次/日,10次为1疗程;耳针:主穴降压沟、交感、神门、肾上腺、耳尖、心穴等;毫针刺法:3-4穴/次,1次/日,10天为1疗程。②外治法穴位敷贴:敷贴常用穴位,如脐周、肾俞、心俞、关元等穴。
2.西医治疗(1)非药物治疗戒烟;减轻体重;限制饮酒量;限制钠盐摄入;增加体育活动;养成健康饮食习惯,多食水果、蔬菜、鱼类,减少脂肪摄入;保持乐观心态。
(2)药物治疗:①原则:小剂量开始,根据血压下降情况调整剂量,达到降压目标而无明显副作用为主;如果患者服用第一种降压药效果一般并伴有副反应时,应换另一种降压药;联合用药;选用能够持续平稳控制24小时血压的长效降压药;根据患者靶器官的损害情况,治疗反应、伴随疾病、其他危险因素等进行选择。②降压药物选择常用降压药物有五类,分别是: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CCB)、ACEI、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以及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固定配比复方制剂。CCB是最常用的降压药物,如非洛地平、贝尼地平、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有阿替洛尔、比索洛尔、美托洛尔、阿罗洛尔。③联合用药选择:ACEI抑制剂与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ACEI抑制剂与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与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二氢吡啶类)与β受体阻滞剂;噻嗉类利尿剂与保钾利尿剂等。
小结:虽然中西医防治高血压有着较好的效果,但高血压患者在进行中西医防治及选择药物时,应遵从医嘱选择降压药物,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以上是科普文章,仅供参考。
作者–汤其伟,商丘市睢阳区冯桥镇卫生院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中医科主任。商丘市卫生工作者协会基层分会常务副会长,商丘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病委员会委员,本科学历,分别毕业于商丘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曾在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内儿科,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脑病科进修学习。从医26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头痛头晕,失眠、焦虑抑郁等;糖尿病;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如咳嗽,各种肺炎,慢支肺气肿肺心病,慢性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长期低热,内儿科常见病多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