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1日下午,在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会长、广河县人民政府文化顾问、齐家文化博物馆名誉馆长唐士乾的带领下前往中国壁王“玉·七联璧”出土地东乡县五家乡牛沟村上湾遗址进行田野考察,一起考察的还有齐家文化博物馆馆长马海林、齐家文化博物馆副馆长马晓兰、县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专职副队长马小华、县图书馆馆长马青宝等一行8人。
上湾社遗址所在地离广河县城只有2.5公里的北山山顶,沿着槐刺坡公路蜿蜒而上,15分钟车程就可到达。在槐刺坡公路第一个拐弯向北的路边坡地上唐士乾会长指着一处明显带有火烧痕迹的文化遗存土层对身边的人说:“这是一处典型的齐家文化灰坑遗迹,齐家文化博物馆展厅内的碳化粟粒就来自这里”。听得我们面面相觑,就一处公路边稀松平常的文化土层原来就是博物馆内珍贵文物的出土地,若不是亲身经历,我们也只能在讲解词中自行脑补其中的信息源了。
在槐刺坡山顶,走过买家村,沿公路进入西家村,就来到了邻县东乡县境内了。顺着山梁上宽及并车的水泥路前行,一条条陡峻的山沟触目惊心,大片裸露的黄土山崖深不可及,一块块儿梯田围绕着山头分布在一条条山沟的边沿上。连日的干旱,坡地上农田里的玉米绝大多数已经黄叶及腰,只有二阴处的植被绿意盎然,点缀着各个山坳。不同广通河川道里聚族而居的情况,东乡县的居民很分散,在山头背风处往往独户成庄,连续多户的村子并不多见。正和同车的同事感慨东乡“绊死麻雀滚死蛇”的地理条件时,前车拐进了一处新农村安置点,大家都说目的地到了。
此处的新农村正是东乡县五家乡牛沟村上湾社,2018年5月,实施散居群众扶贫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到此处,共有11户77人,规模不大。新农村村北路边竖立着由东乡县文旅局制作的高4米左右的蓝底白字的东乡县文物安全责任公示牌,上湾遗址的字样醒然入目。正当我们遍寻上湾遗址文物保护单位主碑而不见时,碰到一东乡族老乡,唐士乾会长亲切地用东乡语询问周围有没有公家刻立的石碑,老乡热情的带我们到村子东南方向找到了东乡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上湾遗址主碑。唐士乾会长见到主碑就像见到了自己的老朋友一样,并组织我们在主碑处合影留念。
为什么唐会长如此激动呢,他站在主碑正南方10米处的一处断崖边将一段往事娓娓道来:“2018年5月25日下午1时许,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五家乡牛沟村实施散居群众扶贫移地搬迁集中安置工程时,在平整此处断崖土地的过程中,推土机推出了七片不规则的每片带四个孔的玉质片状器。世世代代居住在穷乡僻壤东乡的群众,每遇到新事物总是感觉到新鲜,当看到隆隆作响的“大力士”推土机、挖掘机,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热闹,忽然,这些玉片在众目睽睽之下重见天日,现场遭到哄抢。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也惊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甘青考古队队长、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叶茂林先生。原来叶茂林先生从和政县齐家文化爱好者马建琦的电话里得知此事。当时我担任广河县文化广播影视局局长,也从副局长马宝明口中得知其中一块卖到了广河县,可惜未看到实物,只见到一张用小钢卷尺标明26厘米的器物照片,这件器物是一块一周带四个孔的梯形片状物,马衔山玉制作而成,凭借多年文博工作的经验,深觉是非常珍贵的文物重器。迅速安排马宝明与文物股长马勇平深入现场了解详情,搜集第一手资料。了解事情的原委后,我将这一情况电话告诉了叶茂林先生,还先后专门邀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建龙、毛瑞林,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杨红伟、易建平、魏文斌等33位省内考古学者和州县地方学者,来此地进行实地调查。后与东乡县公安系统联系追缴出土文物,经过多方努力,成功追回,散宝重聚。2019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仁湘反复拼放研究后,当众命名为“玉·七联璧”,后被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被珍藏在东乡县博物馆。上湾因“玉·七联璧”的出土而名声大振,随后东乡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也基本确定了上湾遗址的分布范围,2023年4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至此中国壁王“玉·七联壁”出土,重宝失而复得的故事水落石出,如若没有这些心系史前文化的学界先辈,恐怕这件足以撼动考古界的齐家文化国宝重器将永远消失在这黄土地上祖祖辈辈埋首在沟壑里的老乡手里了。随后,在唐士乾会长的带领下,我们详细调查了上湾遗址,遗址大致范围分布在东乡族自治县与广河县交界处的王家山山脊南北约1000米、东西约100米范围的东西狭长地带。“玉•七联璧”出土现场在高达10米的断崖上,崖壁上布满了发黑的霉苔,当年挖掘机挖土留下的痕迹赫赫在目,在南部4米处有一向内凹陷土坎,此处就是老乡指认的“玉、七联璧”出土的现场。同一高度的东边崖壁上有2处白灰面遗迹,在白灰面上端有向内凹陷呈三角形状的人工开凿面残留,似洞穴或类似“窑洞”式居住址。
经卫星3D地图测绘,此处GPS坐标:N35°30'34.89",E103°33'26.53",海拔2309米。以此处为坐标原点,东南25.061公里处为著名的齐家文化命名地齐家坪遗址,在其西南5.079处为广河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夏古城遗址,在其正南方向2.5公里的南山坡下正是广河县城。断崖北边平地已经被老乡耕作菜地,白色的地膜里一颗颗辣椒红的耀眼,给我们带路的热情老乡顺手摘了两个塞到了同事的手中。
上湾遗址的白灰面房址集中分布在北面缓坡的土崖上,出了新农村安置点,我们往上湾遗址西北方向的后沟村往南一山头进发。在上山的农用路边就发现了东乡县文物部门栽在路边保护文物的水泥桩碑。长久没有多人行走,农路上长满了蒿柴,拨草寻路来到了山头下面台地上的洋芋地里,唐士乾会长盯着台地上黄土坡仔细的找寻起来。据广河县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专职副队长马小华回忆:“2018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甘青考古队队长、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叶茂林与我等一起来到此处,在一处因挖蓄水池出土的掺杂陶罐碎片的土堆里反反复复找寻,想要在其中找到一些关于此地蛛丝马迹,除了碎陶片和骨器外没有其他发现。叶茂林先生就吩咐我们将碎陶片装了几袋子,他长时间站在土堆边,迟迟不愿离去。”听到前辈考古人对此地倾注如此大心血,除了对前辈“择一业忠一生”的文保情怀感佩之外,更多的是黄土沟壑中曾经灿烂辉煌的史前文化的沧海桑田的感怀。
绕过洋芋地在后沟山头的北部我们发现东乡县文物部门已经开辟了通往山头的路,并用碎石子铺设过了。沿着碎石子路往缓坡下面走,发现了一处高近五米的断崖,沿着断崖往西没有走几步,就在离地面1.5米处发现了一处白灰层居住面遗迹。唐士乾会长指着白灰面说到:“齐家文化的先民居住已经非常讲究,除了防潮以外,白灰面起着很好的墙壁固化作用,是早期的水泥雏形,反映了齐家文化先民高超的建筑艺术”。继续往西走,又在同一高度发现了两处非常完整的白灰层居住面,高约0.5米,宽约3米,两处白灰层房址靠的非常近,很罕见。根据卫星3D地图测绘,此地正北离“玉·七联璧”出土的上湾遗址只有473.67米。唐会长建议我们沿着此山头分头在断崖出寻找文化土层,可惜除了这三处白灰层遗址外,再没有别的发现。
站在后沟山头往四周翘望,西边是一深沟,沟坡一层一层的台地上蒿柴长得正旺。正南方有一山头绿化很好,上面有一信号塔,我们正讨论是不是馒头咀时,唐会长就说到:“此地在东乡语中被称为‘麦衣陀螺’,‘陀螺’在东乡语中是山头的意思。在‘麦衣陀螺’下面那几户人家就是麦衣湾村,麦衣湾村正是背风向阳的地方,适宜古人类定居,我们上次没有对此地进行考察,今天时间还早,我们走走看”。说罢我们沿着农路向麦衣湾村的方向一路探寻,路上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砍砸石器,唐会长吩咐我们仔细找寻,果不其然在探寻的过程中离地1米左右的土崖上发现了一处灰坑遗址,虽然灰坑裸露在路边已有破坏,但是文化土层非常明显,登记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后,我们继续往前找寻。走了几步,大约离灰坑遗址大约10米处,同一高度又发现了一处白灰层居住遗址,根据卫星3D地图测绘,此地正南离“玉·七联璧”出土的上湾遗址只有133.81米。
不知不觉天色渐晚,我们决定打道回府,将今日考察结果详细记录,留待以后继续考察。今日共考察齐家文化类型灰坑2处,省级文物保护遗址1处,白灰面居住遗址共5处,发现砍砸石器一个,其中麦衣湾村土崖灰坑和白灰面房址为首次发现。通过考察大家一致认为,上湾遗址及其附近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北面缓坡和西面缓坡均有齐家文化先民居住的痕迹,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保护这一遗址对于传承齐家文化,探源华夏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呼吁加强对齐家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确保其长期保存,让后代子孙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的历史渊源。
(文章作者系齐家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部助理研究员 马国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