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一班 于子芯家长
有一项调查表明,90%以上的幼儿有行为攻击的倾向,但在亲子教育中,家长对这些小打小闹并不重视。而专家认为,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一般男孩的攻击性更强,男孩受到攻击后,会立刻地报复对方,如不加以抑制,这种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1.如何正确看待孩子攻击性行为的误区
如果一个孩子抢另一个孩子的东西,被攻击者哭着躲开,攻击者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下一次就会对同一孩子或别的孩子再采取相同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被攻击者的退缩、谦让,反而鼓励了攻击者的攻击行为,相反被攻击者一旦采取对抗别人攻击的行为而获胜,他就会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不受欺侮,因此也可能因此误入歧途学会了攻击行为。
对于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成人一般是压制为多,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和为贵”,强调“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风度有关,但近年来,此种风气大有改变,有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攻击行为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甚至有意给予鼓励。
他们认为要让孩子将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得住脚,就要从小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脾气,其实,这样做是把进取性和攻击性混为一谈,孩子的进取性是应该鼓励和培养的,它是以不伤害别人为前提,以社会可以接受的手段来达到目的的,这能使孩子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竞争的需要。
而攻击性行为却是不惜损伤别人,来达到报复、恐吓他人,博取自己利益的行为,这是孩子个性发展中的一种不良倾向,如果家长不予正确引导,甚至为了使孩子“不吃亏”而予以纵容鼓励,那将给孩子种下祸根,在现实生活中已不乏这种痛苦的教训。
要矫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成人不能用体罚的方法,如果孩子打了人,成人就打孩子,用体罚折磨他,孩子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出于对成人的惧怕,可能暂时压抑了攻击行为,但多次以后便会失效,一旦忍不住后便会表现出更为严重的报复性攻击行为,有的还会攻击自己,造成自伤自残,或造成焦虑、忧郁等精神症状。
正确的做法是以冷静的态度解决孩子间的纠纷,可以用讲故事等方法多从正面引导,让孩子明白同伴间应该互相关心、友爱、帮助,发生矛盾时应通过商量、说理的办法来解决。
如果孩子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在分清争执双方孰是孰非的基础上用友好的方式解决矛盾就比较容易了。
但家长在处理事情时,不能为了“息事宁人”而对无理取闹的攻击者妥协,更不能给孩子留下“攻击者占便宜”、“谁凶谁合算”的印象,这是各位家长应当重视的问题
2.多给一点孩子“勇敢”做自己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他的生命来源于父母,但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他就开启了自己的人生之旅,不再从属于父母,也不再从属于任何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成为父母规划、设计出来的“教育产品”,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要义之一。反之,按照期待的模式去打造孩子,其实就是对孩子成长自由的剥夺,说的难听一点,是不把孩子当“人”看----把孩子当成了没有生命、依赖特定程序运行的机器。
然而,很多家长,或者因为不懂得这个要义,或者习惯了控制和支配的思维方式,或者以爱的名义包办代替太多,致使孩子无法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甚至因此出现这样那第 1 页康耐视-机器视觉行业优质的供应商点击立即咨询,了解更多详情咨询康耐视视觉检测系统.. 广告样的发展问题,让人痛惜。这不是危言耸听,屡见报端的因为不堪忍受父母控制而自杀或杀母的例子就是一个极端。
勇敢和坚强这种品质的培养其实并不复杂,只需要家长改变一些心态就可以做到。第一、一定要让孩子去承担他自己应该承担的东西。在这一点上中国的绝大部分家长都没有做好。因为他们做不到“放手”。担心孩子接受不了“失败”,担心孩子“受伤”,担心孩子“吃亏”。然而失败,受伤,吃亏都是做为一个“人”必须要经历的事情。只有真正亲身经历过这些,才能看清他们,认识自己,真正地坚强!所以,在孩子失败的时候不要慌张,不要着急。先耐心地等待,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去自己处理问题。我们可以提供建议,但绝不能代劳!孩子的成长就是需要时间的,不能因为家长的不耐烦就夺去他们成长的机会!当然,这些训练的前提是没有生命上或者原则上的危险。
第二、家长一定要自己做到以身作则。您是不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人?您是不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您是不是一个坦然接受失败,然后再接再励的人?只有您自己做到了这些,您的孩子才能也具有以上的品质!要培养孩子的勇敢和坚强,说教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人生的经历和家长的榜样才是最好的老师!
3.有效处理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三种方法
1.明确立场
当孩子出现明显的攻击行为,父母就不能坐视不管。孩子打人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大人的默许。有的孩子连老人都敢打,但老人家们不当一回事,由着孩子。我甚至还见过有的大人故意逗孩子打人:“打得好,这孩子都能打过他爸了。”其实,这种玩笑是开不得的,很容易强化孩子的暴力行为。当孩子打人,越早干预越好。不管是打家人还是其他孩子,最关键的是父母的态度,如果一开始,大人一笑了之,孩子就意识不到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只有你认真严肃对待这件事,第一时间予以制止,孩子才能意识到严重性。
2.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地表达情绪,作家周桂伊说:“当孩子表现调皮或者焦躁的时候,背后一定都有一个他无力表达清楚的理由——这不是父母的问题,但如何妥善地处理,却是父母要面对的问题。”所以看到孩子打人了, 家长别急着发火,急于 判断谁是谁非,不妨先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情绪:“玩具被抢了,你很生气是不是?”“弟弟不给你玩,你很委屈对不对?”这一步的目的是帮助孩子识别自己行为背后的情绪,让孩子明白,原来这种感觉就是生气、愤怒、委屈......当父母认同孩子的情绪,孩子才能感受到被父母接纳,更能冷静下来,这比单纯的说教要有效得多。接下来,我们可以针对事情本身来教孩子正确的情绪表达,很多孩子选择暴力,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还有更好的表达。比如想玩别人的玩具,教他怎么说才更容易被小伙伴们接受。让孩子自己体会到,除了暴力之外,原来还有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式。
3.重视道歉的过程,面对孩子打人,我们最容易关注到的是对错,忘记了道歉。其实道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让他们明白,做错不怕,但需要学会道歉,即使是孩子的爷爷奶奶这样最亲近的人。这种小小的仪式感非常重要, 不仅为了得到别人的原谅,也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懂得友好表达。当孩子知道错了,父母记得鼓励和肯定孩子,淡化错误行为,积极鼓励正面行为。
父母应做好表率,在家庭中营造一种文明礼貌的气氛。要切忌对孩子实行简单粗暴的打骂教育。孩子从父母处受到的委屈与压抑,极有可能通过攻击行为发泄出来。
父母要做好积极的预防工作,积极控制可能诱发孩子攻击行为的多种因素,并向孩子灌输一些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好男孩”观念,让其认识到攻击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伤害。
要训练孩子的受挫能力,尤其是心理上要经受得住挫折的打击。要学会将挫折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压抑、转移、消除等方法加以解除。有什么不满,可通过正常的渠道表达出来并加以解决。
让孩子学会用说理代替武力。用无论解决冲突是不理智的。父母应告诫孩子不要用武力解决和别人之间的冲突,当遇到争执时,最好通过讲道理来加以解决。
平静地对待孩子之间的冲突。如果孩子之间发生了冲突,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立即大声呵斥孩子,更不能因为害怕自己孩子吃亏而护着孩子。应该让孩子自己说清楚发生冲突的原因,然后让他提出解决冲突的方法,或者帮孩子提出一些解决冲突的办法。
我们如何避免攻击行为的形成呢?要创造一个不利于攻击行为的环境。 与成人相比孩子的行为更容易受环境影响。实践证明生活在一个亲和力强充满爱心的家庭里,孩子的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父母应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生活空间,不让孩子接近有攻击倾向的环境,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话语。要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焦虑、烦恼、愤怒是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情感,对于自控力弱的孩子来说也是点燃攻击行为的导火线。 因此,要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当的场合,让他们把积郁在心头的不快和愤怒发泄出来避免攻击行为的发生。要培养孩子的爱怜之心。可以让孩子通过参与献爱心活动和饲养小动物,培养爱怜之心。要对孩子的攻击行为进行冷处理。 当孩子作出攻击行为后,应对其表示冷漠,让其自己反省,不要呵斥、打骂。冷处理如能与亲善行为相配合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