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砚台:研磨千年历史,传承千载文明

郡外2117
创建于2023-07-11
阅读 246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郡外2117班美劳课程实践活动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虽然砚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位居殿军,但北宋苏易简曾在《文房四谱》中有云:“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与终身俱者,惟砚而已。”北宋唐庚在《古砚铭序》中更从寿天和德行的角度对砚作了深情礼赞:“笔之寿以日计,墨之寿以月计,砚之寿以世计。其故何也?其为体也,笔最锐,墨次之,砚钝者也。岂非钝者寿而锐者夭乎?其为用也,笔最动,墨次之,砚静者也。岂非静者寿而动者夭乎?” 中国的历代文人,以砚为田,朝耕夕种,相磨相惜;以砚为友,相濡以沫。“墨精非砚不展采,笔精非砚不飞花”、“文人有砚,犹如美人有镜”……各种溢美之词,不一而足。所以后世才有了“文房四宝砚为首”的说法。

2023年7月10日,长郡外国语实验中学2117班的同学们来到长沙盛砚砚台博物馆,开展“砚遇盛砚,我型我塑”美劳课程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对小小一方砚台的近距离接触、了解以及制作,从而窥见中华浩瀚历史中璀璨文明的一角,收获满满。

识砚

首先,长沙盛砚砚台博物馆的老师给同学们简单介绍了砚台的文化、起源等,然后给每个小组分发了一个馆内的砚台藏品。 同学们经过小心触摸、认真观察,和热烈讨论,然后,每组派出的代表就手中那一方小小砚台从形状、触感以及雕花、落款开始赏析,推断出砚台所处的朝代,所用的材质,砚台的名称,甚至还有因砚台而触发的各种感悟……老师时而皱眉提示,时而含笑点头,最后还及时补充了砚台更多的知识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

中国砚台经历了从“研”到“砚”的漫长历史变迁。砚文化肇始于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精神象征,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深远意义。

寻砚

接下来,根据老师给出的资料及图片提示,同学们在博物馆内各个展区寻砚。展区陈列了我国的四大名砚、名家墨砚、高古砚、湖南地方石砚等各个历史朝代极具特色的砚台。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和资料仔细核对,时而驻足屏息观赏,时而与身边的同学讨论分析。最后大家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每一方砚台的来历、起源和特点,聆听每一方砚台从久远的过去传来的声音,仿佛闻到了“朵朵花开淡墨痕”的清香……

用砚

在博物馆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再次坐在了长桌旁,每人一方砚台,屏息静心体验古法磨墨。

磨墨讲究几个技巧:1、力道曲直:磨墨时轻重、快慢要适中,磨墨的人姿势要端正,墨块保持垂直平正,在砚上垂直地打圈儿,不要斜磨或直推,更不能随意乱磨。轻重有节,切忌心急。2、用水浓淡:宜用洁净的清水磨墨。磨墨用水,宁少勿多。磨浓了,加水再磨浓。墨要磨得浓淡适中,不要太浓或太淡。3、随磨随用:用墨必须新磨,因墨汁若放置一日以上,胶与煤逐渐脱离,墨光既乏光彩,又不能持久,故以宿墨作书,极易褪色。4、储放匣内:研墨完毕,即将墨取出,不可置放砚池,否则胶易黏着砚池,乾后不易取下,且可防潮湿变软,两败俱伤。也不可以曝放阳光下,以免乾燥。所以最好还是放在匣内,即可防湿,又避免阳光直射,不染尘,是最好的方法。

所以,磨墨的过程也是磨练心性的过程,它能够让你在慢慢地研磨中静下心来,沉淀再沉淀。

制砚

终于到了亲手制作体验的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开始了陶砚的制作。

在将手中的陶泥揉捏拍挤的过程中,城里的娃终于体会到了我们童年时“玩泥巴”的快乐。而接下来当每一次形状随心而变,当想象一步一步变成实物,当镌刻上独属于自己的符合和图案,甚至当一次次重塑成型,同学们全心投入创作的专注让人惊喜,最后手捧成功作品时的喜悦也不由得溢于言表。

同学们体验着一抔泥土由平淡无奇走向精美奇特,再经过晾干、烘制,最后成为一方独一无二的砚台,充分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

收获与感悟

短短三个小时的体验活动似乎须臾之间就结束了,但通过不断深入了解砚台,我们仿佛跨越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见证了中华璀璨文明的发展进程,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坚定了我们保护、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决心。

阅读 246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