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两千年——卢氏范里古村考证

惊鸿照影
创建于2023-09-10
阅读 55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浮光掠影两千年

——卢氏范里古村考证



    逐水而居是所有生命体生存和繁衍的本能,人类文明无一例外都会诞生、发展于河流。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是说尧舜禹或者夏商周这一段半信史、信史时代,人们主要生活、筑城、建都、祭祀之地皆在黄河、洛河流域。具体正如《史记·货殖列传》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在今河南、晋南地区。

    三河之地开发较早的洛河,源出陕西洛南县洛源,是黄河右岸的重要支流。当秦岭迤逦东来,在河南卢氏由北向南分为崤山、熊耳山和伏牛山三支撑起卢氏的脊梁,洛河像一个顽皮灵动的妙龄少女,从陕西的黄土高原和渭河沟壑间跳跃至此,左顾右盼,跌跌撞撞,在熊耳山与崤山之间惬意穿行,自西向东近千里,最后在河南巩义汭入黄河。

    洛河宛如黄河华裳上的一条衣袂,更是远古大地母亲的慷慨与慈悲,她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根。而在洛河众多的山川儿女中,卢氏范里,是她养在深山却意气风发、潮头楫舟的三河少年,是她翩若惊鸿、临水照影却一眼千年的遗珠女儿。范里,这个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莘川地,是神禹导洛处,是范蠡隐居地,是“洛出书处”,是热血男儿抗争侵略、浴血奋战的热土,是莘川儿女与时俱进、发展商旅、勤劳致富、休养生息的家园。

    2023年8月31日,我们一行四人,驱车两个小时,再次来到范里,来追寻千年古镇的文脉,探访老村的时代新韵。

    


     

    

    (一)卢氏地理历史得名沿革人文概况

    (二)范里镇、范里村地理历史人文概况

    (三)神禹导洛处

    (四)范蠡隐居地

    (五)结义庙

    (六)革命烈士纪念碑

    (七)今日范里



◆◆◆   (一)




    卢氏地处秦岭余脉、豫西群山之间,纵跨伏牛、熊耳、崤山三山,洛河、杜关河、老鹳河、淇河横贯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原始生态保存完好,是河南省森林覆盖率最高、平均海拔最高、区域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的县。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主要由中山、低山、丘陵和河谷盆地组成。境内海拔最高点在玉皇尖,为2057.9米,海拔最低点在山河口,为482米。属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量山川较平地充沛。县域生物资源物种繁多,自然植被良好,香菇、黑木耳、核桃、连翘特产品质优良,豫西大峡谷、双龙湾、熊耳山、山水隐庐等自然景观、精品民宿引人入胜,林业、中药材、矿产、水利及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中华大药库”“豫西后花园”“中原绿宝石”“河南小西藏”“中原水塔”“天然氧吧”之称。

    卢氏北邻灵宝,东连洛宁、栾川,南接南阳西峡,西南与陕西省的洛南、丹凤、商南三县接壤,县境东西宽72公里,南北长92公里,总面积4004平方公里。全县人口31万余人,下辖9个镇、10个乡,共232个行政村,39个社区,2496个村民小组,3836个自然村,是河南省区域面积最大的县。

    卢氏山水颜值颇高,但曾经道阻且长,偏僻落后,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经过多年努力和党的脱贫攻坚战略,卢氏县境内4条高速公路、8条国省干线公路同外界相连,浩吉铁路煤运通道即将开通,生态廊道暨三淅高速出口连接线项目建成通车,打开了向外、向上发展的通道,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乡村振兴经济建设,社会经济各方面取得长足发展,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0.0462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87.77元,2020年2月2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卢氏县退出贫困县,正式脱贫摘帽。如今已是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河南省文化先进县、河南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命名名单、2020中国最美县域榜单、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021中国最美县域榜单、中国天然氧吧、省级生态县,2021年3月,卢氏县被确定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卢氏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夏商时称“莘川地”。西周属北虢,卢氏原为虢国之莘地,今县城东郊有虢王台,称北岗,据说是虢国最初的建都地。战国时卢氏已有城邑。《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置卢氏县,属弘农郡。至今历经2100多年县名未改,城址未移,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双千年”古县。

    卢氏经过不断的历史变迁,归属更易频繁。周朝时曾属晋、韩、三川郡,秦沿韩制。汉时改归河南郡,元鼎四年建县后属新设的弘农郡。三国属魏仍隶恒农郡。西晋归上洛郡(郡治在今陕西省商南县)。东晋十六国时期反复变迁。南北朝北魏时期,卢氏(不包括栾川)复归恒农郡。隋、唐、五代、宋、金属弘农郡。元代与今之嵩县、栾川、卢氏3县属南阳府嵩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归陕州属河南府。清属陕州。民国二年(1913年)开始,随着国民党政府建制改变曾属豫西道、河洛道、豫西行政长官公署第11、17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公署驻陕县)。1946年至1952年卢氏县城解放、卢氏县人民民主政府建立前后,归中共豫鄂陕第四、第二军分区管辖和新成立的中共豫陕鄂第一专署(治所陕县)、陕南一专署、河南第七专署、豫西第三专署、陕州专员公署管辖,几年里专署几易其名,卢氏县均属之。1952年陕、洛二行署合并归洛阳专员公署(洛阳地区)。1986年改隶三门峡市。 

    卢氏县名字的由来有好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由卢敖升仙得名:1973年沙河乡发现的明嘉靖年间八年重修大明寺碑上载明:“今中州莘川,居众山之中,始卢敖得道之乡,乃扁鹊降升之地,因名卢氏焉”,清初《读史方舆纪要》和清末《重修卢氏县志》均沿用此说法,均有记载:“汉因卢敖得仙,始置卢氏县”,据说卢敖是秦朝的博士,于伏虎山采药炼丹,扑灭莘川瘟疫,活人无数,后来得道升仙,卢氏县城东门里有成德观,相传就是卢敖道成升仙的地方。

    第二种说法是以山得名: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地有卢氏山,或言卢敖得道于此”,是能查到的最早的卢氏因山而得名的记载。《竹书纪年》载“有卢氏川水注之,水北出卢氏山”,《水经注》记载“卢氏山宜五谷,可避水灾”,这些史志均有“卢氏山”的记载。卢氏山在今县城西北,有现代卢氏学者认为卢氏山应在今冠云山一带。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国而名,认为上古时代有尊卢氏在此建有古卢氏国,故而命名卢氏县,卢氏县及周边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卢氏布、卢氏涅金等古钱币上均铸有“卢氏”字样,确凿证实了卢氏作为地名或诸侯国名早于卢敖生活的秦朝,且《尚书》《庄子》等文献中都有“尊卢氏”的记载,且有人认为武王伐纣时“牧誓八国”之中的卢国就是卢氏国。因有古故而支持此种说法的人亦不少。

    卢氏不仅山水秀美,风光旖旎,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全县共有515处文物遗址,包括古建筑198处,古遗址207处,古墓葬38处,石窟寺及石刻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5处。其中,城隍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个,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 个,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13个。

    卢氏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很多历史人物诞生于此或在此活动。唐代名将张士贵故里在城西黑马渠,李密、王伯当战死官道口石大山,如今邢公山、将军山、断密涧尚存;出过高村莫氏家族、县城耿氏家族的父子进士,还有涧西村明万历年间的大理寺卿兼刑部尚书李炳;五里川镇有被毛主席誉为“以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的翻译家、教育家曹靖华先生故居,官坡兰草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向人们展示着那段战争年代里的峥嵘岁月,不怕牺牲斗争到底的英雄儿女……

    现在谈起卢氏特点,人们说的多的是现任县委书记胡志权总结的“高大上”:全省海拔最高,多矿藏、多地貌,高品贵重;全省面积最大,空间大、潜力大,大有可为;是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洛阳、三门峡城市饮水水源地,地处山之巅、水之源,上风上水。黄河、长江共同的哺育,秦岭左右兼之的位置,造就了秀美独特的卢氏山水,养育了勤劳不屈的卢氏儿女,孕育了卢氏既质朴雄浑又灵动细腻的南北交融的文化,和既自强不息又豁达乐观的包容精神。


◆◆◆   (二)




    洛河在卢氏县东部自西向东横穿而过,在山河口外向北形成一个半月形的水湾,像一个宁静的港湾,而凤凰山、虎头山与龙岗山三山夹一水,宽阔的河面突然收紧,遽然冲进大禹沟,形成小三峡景观,范里就位于这壮丽的“洛河小三峡”之中。

    范里镇地处卢氏县东南部,卢氏盆地东端,东与洛宁、栾川两县交界,北接本县官道口镇,西南与文峪相邻,西与东明镇毗连,距县城17公里。整体地形东、南、北三面环山,西迎洛河,是一个东西宽22公里,南北长24公里,总面积338.5平方公里的小聚宝盆,辖33个行政村(社区),11486户,35468人。范里人口数量、区域面积均为卢氏县第一,自古以来是商旅云集的山区重镇,也是走出卢氏盆地的水陆交通咽喉,被称为卢氏四十八镇之首。

    范里村古称“莘川村”,莘应是指薪或中草药。因范蠡隐居而得名“范蠡”,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为了便于书写,渐写成“范里”。范里在明末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于范里联保。民国三十一年改为范里镇,1949年迁驻文峪改为范里乡,1958年和柏坡、三门合建范里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建范里乡政府,2000年6月撤乡建范里镇。范里镇辖31个行政村、2个社区。境内有一条省道、3条县道,6条乡道,交通情况大有改善。辖区内的范里河、大峪河、涧底河最终都流入洛河,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金、银、铜、铅、铁、玉石等23种,耕地面积4.8万多亩,龙头企业3家。2022年,范里镇完成财政总收入1700余万元。

    车驶入范里地界,道路宽阔平整,沿途村庄焕然一新,乡镇规划建设的新街、移民搬迁的新型小区、纪念塔广场、洛书公园、还有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新修的范里大桥、山河口大桥、浩吉铁路大桥如长虹卧波,连通两岸,范里的面貌有了巨大的变迁。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家要在洛河下游修建故县水库,1987年7月22日,卢氏县政府在范里北街洛河岸边召开现场会,范里老街成为库区淹没的一部分,整体搬迁至现在的后峪村,是为现在的范里新街。昔日的范里古镇被淹没湖底,只能从旧照片、故纸堆和老人的介绍里,来想象古镇昔日的繁荣景象和故旧情怀了。

    陪我们参观的范里村委委员介绍说:以前的范里老街在洛河南岸与龙岗山之间的河湾地上,曾经的范里老街是五条街,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还有一条顺河街。老街上商铺、客栈、食堂、粮店、骡马店裁缝铺等鳞次栉比,热闹非凡。西街口约百米高的龙岗山上有清初所建的结义庙俗称上庙,东街有明朝所建关帝庙俗称下庙,南街有坐西向东火神庙,东门外范里河东虎头山下有龙岩寺也就是东寺,顺河街还有光绪帝颁旨为诚善好施刘振元所建牌坊一座。

    每逢农历二、五、八日赶集,那是人山人海,生意兴隆,不仅是范里人,周边来自洛宁的竹器、陶器,栾川的木器、棉麻,也在这里集散、交换,有时逢集人太多,街道容纳不下时,摊位甚至摆到了道路边、田埂上。自古以来范里古镇都是远近闻名的商贸重镇。范里老街所有街道的台阶、街面一律用石条铺设,顺河街的店铺连墙和柜台都是石头砌成,为的是不怕水淹、水灌、水冲,经久耐用。老街地势西高东低,东街口外就是日夜奔流不息的洛河,东门外用河石垒砌有拦河坝,但即便如此,洛河一旦涨水,水流经常会从东街大门漫进退出,过水后留下些鱼虾鳖蟹,看鱼打挺鳖晒盖,是很多人美好的童年回忆。平时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买卖生活必需品,有时即便什么也不买,赶集,尤其腊月集,长久以来似乎形成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赶集已不仅仅是生活必需,似乎也成了人们的仪式感的精神大集,除了交换买卖生活用品,更能收获享受繁荣的喜悦,和满满的幸福感。

    这些年卢氏大力开发文化旅游和特色产业。范里镇深入挖掘神禹洛书、商圣范蠡、韩文公祠、三门村立山庙等历史文化资源,建设里铺十八盘抗日遗址红色教育基地,依托象君山、亚洲第二大独拱桥、浩吉铁路洛河大桥、涧底土窑等自然、建设资源,开发建设了新庄、碾子沟、西子庄园等休闲度假、拓展训练、生态农庄等新型旅游资源形式,建设核桃、烟叶、连翘、花椒、中药材、食用菌等六大产业带,擦亮“千年范里、商旅江湖”IP名片,着力打造着这个千年古镇新的繁荣。

    范里地处洛河之滨,河洛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文化尤为厚重,文脉有迹,史踪可寻,流传着神禹导洛、神龟驮书、伊尹耕莘、范里归隐等各种传说。洛河边至今还有名为“老鳖盖”的石头,人们说那里就是神龟驮书的洛出书处,现在建起了洛书公园,立着“洛出书处”的石碑。附近的沙河有孔子周游列国时游历上洛,在沙河传道、留书岭留书的传说。还有明代的卢氏籍名人李炳官居刑部尚书,因崇拜韩愈而在土地岭建韩文公祠,将韩愈跟土地神一起供奉,于是当地也有了“韩土地神”的逸趣传闻……而这些故事,无非都是人们美好的想象和愿望罢了,有待考证,不足为信,但神禹导洛处却是史书多有记载、有石为证的真实史实。范蠡不仅是商旅小镇、生态靓镇、特色强镇更是红色名镇、文化古镇。在今后的发展中,地方历史文化将居功至伟。


◆◆◆  (三)



    上古中国的大洪水时期,人类生存极为艰难,洪水能给人类带来的直接就是不可抗拒的灭顶之灾,所以在各个统治阶段,治水都是最为重要的头等大事。各种民间流传大禹治水应是在七千年到四五千年前之间,从《山海经》开始,大禹治水开始被神化。楚帛书的相关记载,出土的西周豳公盨的铭文,已开始有大禹治水的文字记载。

    《史记·河渠书》载:“夏书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乘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撵,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对大禹治水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介绍。先秦诸子百家对大禹治水多为赞扬,《墨子》称道:“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虽然学界考证对大禹治水的历史真实也有颇多存疑的声音,我们认为,大禹作为华夏民族夏时代的开启者,是确实存在的,治水的大禹或许不是单独一个人,很有可能指的是大禹那个时代,是那个时代包括大禹在内的杰出人才,带领百姓抗击天灾顽强奋斗的群体英雄。

    在山河口大桥北端的峭壁上,有三门峡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神禹导洛处”,过了亚洲最长单孔石拱桥,桥的北头,一座镶嵌在山体上的大型“照壁”扑面而来,视觉冲击力很强。照壁高宽约5、6米,下有两层退台底座,两边砌有水泥柱,下有柱础,顶部做了五脊二坡悬山顶黄色琉璃瓦顶,立面复刻神禹导洛处摩崖石刻群内容。1987年故县水库建设时,将山河口大禹沟峡谷口的神禹导洛摩崖石淹没。1992年5月,市、县文物部门将大禹剑刻古“雒”字和“神禹导洛处”以及题记等石刻拓印成拓片,留档保存。1992年12月在山河口大桥北头,利用天然石壁平整打磨,又用水泥、黑色油漆制成雕刻面,在此天然加人工石壁上,重新复制摩刻,历时半年,将原“神禹导洛处”古迹群体搬迁到这里,供人们参观浏览,怀古凭吊,望洛感怀。

    岩壁石刻的内容分左右两部分。右边是清道光二十九年卢氏知县刘应元手书“神禹导洛处”40公分见方五个隶书大字,后有小字刻文题记:“丁末岁,予司铎卢氏关,邑乘,城东三十里山河口禹王庙北一里许,山崖有古字形迹。已酉冬,十月十二日,偕门人刘生乾元泛舟昌雪诣崖敬拓,赋律诗十二章。十一月朔,又偕门人骆生中礼,陈生策,乘舟诣岩敬拓。越翌日,刘生亦至,复赋古风十余韵,敬书“神禹导洛处”五字。雪泥鸿爪,用志不忘云。古相刘廷士恭纪。大清道光二十九年十一月初六日刻石”。岩礕石刻右半部分又分上中下三部分。上下均为唐宋明清历代贤达慕名到访或在此当任者留下的题记感怀石刻,和神禹导洛处摩崖题记迁移碑记。整个照壁中心的一块石壁上,依稀可辨是传为大禹亲刻的那个“雒”字。

    据《尚书》记载,尧时“湯湯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舜时“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禹时则“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可以说尧舜时期,华夏大地就是一片汪洋大海。而卢氏盆地中心低凹,四周群山环侍,当洛水从陕西洛南流入卢氏境内范里盆地,被山河口高达480米海拔的大山所阻,积水平山,形成一片汪洋湖海,经常洪水泛滥,人民忧患,这是大禹治洛水的地理必然。

    卢氏是古有莘地,《史记》记载“禹之母殡有莘”。《卢氏县志》记载:“邑有禹王沟,乃王随刊驻跸处也。兹范蠡镇去邑三十里,至长水百里,皆石山前崱屴,水势冲激,浩淼怀襄之势,非神力莫能疏通。近镇洛河之巅,尚有禹字悬崖莫辨,是知治洛之功,在此为尤多也。昔人在东山下构庙三楹,门垣甚佛。但地僻乏人奉祀,岁入渐颓”。另县志亦有明嘉靖知县张进恩捐出俸银重建禹王庙的记载。范里附近卢氏县东更是有好几处禹王庙的遗迹。从大禹的出身及人物关系,到当地人建庙祭拜,外地人慕名谒访,还有再后来商旅凡放筏撑船行经此地,都要驻船上岸,在禹王沟口石台上的禹王庙里焚香叩拜,祈求禹王保佑,这些史实都提供了大禹在范里导洛的大量遗迹佐证。

    《尚书·禹贡》记载:“导洛自熊耳,东经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山海经》记“熊耳之山,伊、洛出焉”。宋蔡沈曾注解禹贡说:“熊耳,卢氏之熊耳也。洛水出冢岭山,禹只自熊耳导之耳”。《水经注》亦有“大禹治水导洛自熊耳”的明确记载。《史记·夏本纪》《《庄子·天下》等等多有记载,从而说明:洛河卢氏段确系大禹导洛治水的重要战场。

    禹迹茫茫,禹功彰彰。想象大洪水时代,禹受命治水,却一筹莫展,当在范里河边“洛汭”得神龟所献洛书相助,导洛水东流,治水成功,大禹用神剑亲手在悬崖峭壁上刻一古“雒”字,以纪念治水的胜利,祝贺百姓得以生息,该是何等的丰功伟绩,豪情激荡。尽管洛书出处有待商榷,全国唯一的大禹手书真迹已模糊难辨,但河洛文化功在大禹,大禹之功河洛尤著,治洛之功,在上洛卢氏确凿无疑。

    神禹导洛处石刻旁立着一块碑,赫然镌刻着大禹精神的主要内涵:

    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的奉献精神;

    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

    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科学精神,

    以身为度、以声为律的律己精神,

    严明法度、公正执法的治法精神,

    民族融合、九州一家的团结精神。

    今天的神禹导洛处是人们徒步、划船、野炊、游玩的风景胜地,人们在这里探古思今、见贤思齐,孰不知范里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商贾政客心向往之、热衷于此的“网红打卡地”,神禹导洛处吸引的客人中,就有一位话题度非常高、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熠熠闪耀难以湮灭不容忽视的人物——越国大夫、齐国宰相、商圣、财神、陶朱公范蠡。


◆◆◆   (四)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说的是范蠡兴越灭吴、功成身退的高才与奇智;

    “千金散尽还复来”“兼济天下”说的是范蠡艰苦创业三致千金、又三散钱财广济贫民的豪富与大善;

    “天地庄周马,范蠡江湖船”,说的是范蠡崇尚的“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和天地为马、放舟江湖的自由自在的人生。

    范蠡一生,兴越灭吴,功成身退,弃官经商,三聚三散,去越至齐,退隐江湖,最后享88岁米寿寿终正寝,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成就甚大、甚全、甚为成功圆满之人。

    李斯感叹他“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刘劭《人物志》里把范蠡跟张良相提并论,评价他是“思通道化、策谋奇妙”的“术家”,班固在《汉书古今人表》中将范蠡列为“智人”,文种说蠡有神鬼不测之机,苏轼说:“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范蠡之全者”, 黄震说:“春秋战国近五百年,以功名始终者惟范蠡一人。”这位世人眼中“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才智全备之人,却跟豫西深山洛河之畔的范里有着深厚久远的不解之缘。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楚国宛地今南阳南阳人,春秋末期越国大夫,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被史学界称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经营之神、商家鼻祖,被中国民间恭奉为“文财神”。曾献计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后隐去。范蠡是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世尊为“商圣”。博学多才、文武双全,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邀楚宛令文种一起投奔越国,后被拜为上大夫、相国,辅佐越国勾践兴越国,灭吴,一雪会稽之耻,成就霸业,又被封为上将军。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鸱夷子皮,泛舟五湖之上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散家财济贫民。后定居于宋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自号“陶朱公”,公元前448年卒,时年88岁。《范蠡》著名兵法两篇,已佚,所著《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养鱼经》等书,在卢氏范里隐居期间,还著有一本《卢氏本草经》,经三年,书方成,泽被乡梓。

    范蠡劝服勾践保全性命,动摇夫差起恻隐之心,巩固军事力量,消磨敌方意志,陪着越王勾践一起卧薪尝胆,二十年磨一剑,取得了灭吴这样巨大的政治成就。范蠡的军事思想则秉承素唯物主义战略观,以灵活多变的战术,和富国强民的国防观,成功使越国兴盛强大。

    范蠡第三次迁徙选择到陶丘这个“天下之中”的宋国,他认为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范蠡提出的"农末俱利"的价格政策和"平粜齐物"的经济主张,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范蠡的经济思想,至今对我们的现代经济建设仍不失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的一句劝人知进退的名言“飞(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范蠡说给一起赴越建立大业的文仲的。范蠡在灭吴之后不恋功名不慕繁华,放弃泼天富贵而激流勇退“浮海入齐”,却被齐拜为相,治国才干再次被人称赞,经商也能三聚三散,随随便便就能成功,令他自己都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他能居安思危保全自身,激流勇退施善于贫,是须有了悟世事与洞察人性的非凡能力,和极高的清醒认识和人生智慧方能做到的,究其根源,是他淡泊豁达的道家思想使然。

    据清末《重修卢氏县志》记载,战国时越大夫范蠡扶越灭吴,功成后隐退,泛舟游历名山大川时,曾在此居住经商。

    据传范蠡在陶地经商期间,从古书中读来“大禹导洛自熊耳”,想起家乡不远的卢氏邑,就欲回乡一探。本打算只做短暂停留的范蠡、西施被卢氏莘川秀美山川和淳朴民风所吸引,更因莘川水运顺洛水往西可抵商洛、秦地,向东可达洛邑、齐地,陆路由骡马古道经十八盘可北通晋地南连楚湘,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山里特产、资源十分丰富,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就留在了莘川经商。范蠡和本地的大户刘姓人家合作,重操计然之术,讲信求义、让利于民,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接济当地贫苦百姓,带动本地经济繁荣。聪慧贤良的西施则于闲暇时教本地妇女植桑种麻,养蚕缫丝,织布刺绣,还将越剧教给村民演习。使这莘川古地成了货物转运站和集散地、卢栾洛四十八集镇之首。

    范蠡在这里经商十年,又决意返回陶邑,临行之前,还把自己的财富和撰写的《卢氏本草经》留给了莘川人民。后来,人们得知在此隐居、经商、著书的鸱夷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范蠡,为彰其嘉德懿行,当地县令就把莘川村改名为范蠡村,把镇边的大湖命名为范蠡湖,范蠡的商户乡民,都把范蠡当作财神来祭祀,以求平安和财富。这段历史也不知是佳话,后来还写入了《卢氏县志》。

    范蠡最终隐去了哪里?《国语·越语》记载:“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王命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浃日而令大夫朝之。环会稽三百里者,以为范蠡地。曰:后世子孙,有敢侵蠡之地者,使无终没于越国,皇天后土,四乡地主正之!”

    同行的尚老师曾六次到访范里,水路陆路皆走过多次,从不同角度写过范里,经他多年研究分析,我们认为,范里得名的时间已无可考,范里因范蠡到过此地而得名亦应可靠,但范蠡退隐之后在这里隐居经商十年,似乎不如范蠡年轻时出宛地辞楚入越前,游历山川,到了范里这必经之地,为先贤的丰功伟绩所感召,在此停留或短则数月,多辄一年半载,拜访大禹神迹,追慕伊尹伟业,激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在此游历经商,留下活动足迹,更可靠些。


◆◆◆  (五)

    

    范里村委村的同志带领我们参观了结义庙。沿着镇北新修的019县道不远,马上就到范里大桥的地方,向北看去,一个古建筑群落掩映在葱笼绿树之间。跟一般寺院坐北朝南不同,结义庙是坐南朝北,面朝洛河。从范里大桥走过去是寺庙的背后,结义庙周围杂草丛生,枯枝横陈,已找不着路,无法通行了,???打开了门锁,我们只能从庙院后墙的临时门进入,从后往前参观起来。去年村里对庙院进行整修,还落着锁,平时应该是没人前来的,满院子一人高的杂草,残碑断碑胡乱地倒在地上,蜘蛛网、拉拉秧(葎鬼针草扯着人的裤腿割着人的胳膊腿,我们只能在野草和残碑之间,摸索着跌跌撞撞地前行。

    结义庙在老街西街口上的龙岗山上,俗称上庙。据传结义庙由商圣范蠡同当地贾商兴建经营的,历经沧桑,逐渐壮大。有人考证说是最早创建于汉代,元、明、清都有所修缮,现存的庙院是清代嘉庆年间由晋商重修并扩建的。《卢氏文史资料》记载,该庙修建于明末清初。结义庙供奉的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兄弟三人,而非单独的关帝,三人共受供奉,共享香火,这在关公信仰长久且遍及华人圈的情形下,倒是不多见的。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最激动人心的一个场景了。“这一拜,春风得意遇知音,这一拜,也含笑映祭台……”三个陌生人,见面寥寥数语,已下定决心义结桃园:“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三结义的誓词至今听起来,依然令人心潮澎湃,荡气回肠,他们结义,结的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大义,结的是结的锄强扶弱、救困扶危的侠义,结的是同心协力、同生共死的信义。且在结义之后,真的不背信义,将义字进行到底,成就了三人三姓三兄弟,一君一臣一圣人。人们建庙祭祀,敬的是他们的忠信义勇,是对团结精神、集体主义的敬仰。

    无独有偶,龙岗山上结义庙里刘、关、张武圣三兄弟,崇尚的是忠义、恩义、侠义,而在范蠡老街经商行善济贫扶弱的“商圣”范蠡,则讲究的是公平、仁义、信义,同样是人间正义、大义。一个“义”字,在卢氏范里龙岗山上下庙里街上,从不同角度完美地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义文化的普遍意义和传统价值观。

    以前完整的庙院呈长方形,坐南向北,从北向南依次有钟楼、山门、戏楼、祭坛、正殿、献殿、偏殿、后献殿、后殿等,主体建筑21间,东西廊房26间。主体建筑以正殿刘备、关羽、张飞坐像正中为轴线向两边诞伸,东西廊房呈对称格局。以前正殿的刘备坐像大耳垂肩,丰满端庄。张飞则是豹头环眼、势如奔马的勇猛。关羽的形象深入人心,关公信仰遍布全国乃至东南亚各地,是佛教晨负责寺庙安全的伽蓝菩萨,是道教忠义无双、诚实守信的关帝君,是朝廷保家卫国的武圣人,是民间百姓保平安赐财富的武财神。庙院及附属建筑占地20亩,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以五脊二坡硬山顶居多,檐牙高琢,各抱地势,雕梁画栋,勾心斗角,整个庙院古老宏大,气势非凡。

    现存的后部四座大殿,也就是正殿、献殿、后献殿、后殿,还基本上保存完整,没有倒塌,房梁、山墙的雕梁画栋图案精美,艳丽流畅。后殿前檐的斗拱扣合紧密,层层叠叠,连绵排开,非常壮观。我们参观时正好遇到一抹阳光从相距甚近的后殿和后献殿之间斜照到山墙上,像一把利剑刺破颓败,洒下一抹光明。

    献殿檐下抗日战争时期书有“实施战时教育”六个大字。解放后,曾做为学校使用。后来乡镇兴办企业时,还作为地毯厂使用过,我们看到墙上还张贴着1987年的《中国法制报》,黑板上还写着“厂兴我荣”的标语。移民前范里中心小学占用,???说他的小学就是在这里上的,所有大殿的前墙都被拆了,柱子上的雀替、牛腿都被锯了,就是当时作学校时,为了安装门窗方便才拆掉的。

    西廊房比东廊房保存完好一些,我们从草丛瓦砾见仔细辨认着残碑的石刻,有给“¨¨人刘母郭太宜”的“急公好义”碑,有“¨¨师范毕业愚晚生”立的碑,看着一通通剥蚀、倒伏、渐渐坏掉的残碑,不由得惋惜心疼。东廊房几近坍塌,一片荒芜。中轴线上的大殿空空荡荡,没有神像,也没有桌椅、案几,连一丝一毫的神灵的痕迹都无处可寻。

    现在的结义庙虽然年久失修,破败已久,多处建筑出现裂缝,大殿右侧地面甚至还出现过触目惊心的盗洞,古建筑群整体损毁严重。但令欣慰的是,结义庙已被妥善保护,且正在修缮之中。在村两委的努力奔走和范里名人、河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宋丽的关心关怀下,2021年12月,河南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公布第八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结义庙被核定为省保单位,更给结义庙的保护修缮增添了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

    尚老师一直惋惜地说,可惜了,可惜了,不过大殿的基础情况较好,应该容易恢复。相信修复后的结义庙,以全新的面貌,彰显结义的精神,为范里这片土地,留住文化根脉,带来商业、旅游业新的兴盛繁荣。


◆◆◆  (六)


(此图片出自寻古卢氏微信公众号)

(此图片出自寻古卢氏微信公众号)

    

    我们来时,县住建局负责古村落的同志告诉我们,参观红色文化可以到里铺,有十八盘抗日遗址,由于此次我们的目的是范里村,再加上时间原因,就没有前去。但是没想到范里村的文化广场上,却赫然矗立着一座规模宏大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向导说这是全县除了县烈士陵园外最大的纪念塔,一开始还不明白,为什么这里会有一个这么大的纪念碑,是村里出过什么英雄人物吗?宁静秀美的范里还能发生过什么战争呢?没想到,并不是一位英雄,范里还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剿匪除霸、反动道门组织暴动,都在这里发生过战争,纪念塔纪念的,是牺牲于范蠡、以及牺牲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范蠡籍所有烈士。

    要想知道发生过什么,得从范里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说起。

    卢氏向东除了水路,想要外出只能攀援徒步翻山越岭,走的人多了,就探寻出一条能走出去的道路——卢洛之间的天险“十八盘”,在现存的卢氏向东的三条古道中,以范蠡十八盘至洛宁一线最为快捷,也是旧时直通洛阳府、汴京城的官道。从十八盘上行需要攀援而上,下行则如临深渊,是控制着卢氏进出洛宁的东西咽喉隘口,其险峻,堪比“蜀道”“崤陵”。十八盘林密路险,因其险要,就很容易成为抢劫暴乱战争的天然场所。以前的官府在十八盘古驿道上设过虎豹关,民国时期在原古驿道西新修“大十八盘”,修建过瞭望台、碑楼等。抗战时期,洛(阳)潼(关)公路南线也经过范蠡、卢氏而往潼关、西安,而后又修建卢(氏)西(峡)公路,连接洛阳和南阳,一时之间,卢氏成为河南抗战的大后方。1944年4、5月份,国民党第一战区上万军队自洛阳沿洛潼公路向卢氏、朱阳关、灵宝一带撤退经过范蠡受到日军飞机的多次轰炸,日寇“卢氏挺进队”犯卢,屠城后从范蠡翻越十八盘撤回洛宁时双把在洛河沿岸国军士兵俘虏屠杀殆尽。1945年7月国民党第38军驻守范蠡,所辖十七师3000余名官兵在里铺村起义投诚。

    1949年5月,平定反动会道门组织——九宫慈善道象君山暴动,全镇有21位烈士牺牲。

    除了抗日战争,还有剿匪除霸。原范里老街以东洛河南岸的东寺寨,早年是个土匪窝,土匪利用山势挖出层层窑洞,居高临下,打击范里老街尽在武器射程之内,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安全。解放范里时,土匪负隅顽抗,造成解放军不少伤亡。陈谢大军挺进豫西,两进卢氏剿匪除霸,许多烈士的鲜血洒在了范里这块土地。

    1949年12月,农会干部刘小计、常振午、常丙午等三人在范蠡镇下河滩被土匪活埋,壮烈牺牲。

    一九五一年,乡政府在范里老街西街口修建了烈士纪念碑,纪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后来,也把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范里籍烈士的名字,镌刻在纪念碑上,纪念英烈们为革命献身的热血,铭记将士们追求光明的壮举。上世纪八十年代故县水库蓄水,范蠡老街搬迁,纪念塔却因资金等问题未能及时迁移,每逢水库蓄水,塔体部分没入水中,风蚀水浸、受损严重。 2012年4月,当地企业家、慈善人士马银栓捐资50万元,政府部门、当地群众、烈士后代捐款10余万元,5月23日纪念塔易地搬迁工程开工,遵循“尊重历史、保持原状”的原则,历时两个月,7月底完工,纪念塔整体搬迁到现在的中塬上。

    纪念塔周围松柏步道威严,松柏苍翠,基座四面台阶可上到塔前瞻仰,汉白玉围栏庄严神圣。塔高10米,白灰砖石结构。纪念塔底座分上、下两层,下层为五面五角立体,中间十字镂空砌砖样式,两边砌实,宛如柱子;上层为六阶十面十角梯形体,顶部攒顶。塔身主体四面上窄下宽。顶部渐收为梯形体、正方体,上饰南瓜型石墩,石礅顶部为中国传统兵器三股叉,叉下为五角星,左右插着铁艺国旗、党旗。纪念塔整体巍峨挺拔,雄伟庄严,令人肃然起敬。

    塔身正面正中红字书题“中国人民革命烈士纪念塔”,左下金字落款“卢氏县第四区范蠡镇全体人民敬立”。

    纪念塔右立面中下部是红色大字书写“为人民革命事业而光荣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顶部金色小字题写“不朽的人物,光荣的事迹”,落款难以完全辨识,为“第四¨¨长¨¨¨”落款为金字“中共卢氏县委书记史原敬题”。

    纪念塔左立面为时任县长孙承武题写的三行内容,中间红色大字“光荣烈士功绩伟大”,右上黄色小字“烈士千古”,左下黄色小字落款“卢氏县人民政府”。

    纪念塔背面为“烈士塔记”,落款“公元一九五一年十月一日立”。记文如下:

    我们引吭高歌,千年封建死□,无边悲痛追忆,烈士塔巍然屹立伏牛山麈□□洛水东河之畔,上庙草原□言,烈士鲜血□□英雄白骨,无畏的□□烈士们生前与祖国一起度过战斗生活,死后给人们留下无限幸福。

    记忆犹新,卯七年间,烈士郭天玉、孙小包、张银芝、万流运、何锁、吴号长、马武、杨平午等同志为建立□□政权而进行英勇斗争,与敌搏斗,表现了自我牺牲精神,他们的成就具有伟大意义,他们英雄气概感染了万千人的心,他们的名字给人民向上战斗力,他们的功劳将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篇页。

     烈士们万古千秋。

                         公元一九五一年十月一日立

     

    烈士中最年长的仅35岁,最年轻的才17岁,他们为了的事迹令人泪目:

    1. 杨自午,男,1926年,北苏村人,北苏村农会会员,1934年在范里碾子巷被土匪枪杀(生卒年可能有误)。

    2. 吴号长,男,生于1912年8月,东地人,1947年被土匪杀害于三门街,时年35岁。

    3. 孙小宝,男,生于1930年,范里村人,范里村农会会员,1947年10月被土匪活埋于严家庄,时年17岁。

    4. 王西有,男,生于1926年,王村人,中原军区4纵队3班长,1948年5月,小李庄战斗牺牲,时年22岁。

    5. 苏马虎,男,生于1920年,阳坪人,民工,1948年11月在范里东寨牺牲,时年28岁。

    6. 赵么行,男,生于1927年12月,冯家岭人,四区区干部处班长,1949年4月,苏村战役牺牲,时年22岁。

    7. 郭天玉,男,山西人,区长,1949年路过范里被土匪枪杀。

    8. 刘小计,男,生于1915年12月,苏村人,苏村农会主席,1949年12月,被土匪活埋下河滩,时年34岁。

    9. 常丙午,男,生于1919年12月,苏村人,苏村农会会员,1949年12月,被土匪活埋下河滩,时年30岁。

    10. 常振午,男,生于1921年12月,苏村人,苏村村长兼农会会员,1949年12月,被土匪活埋下河滩,时年28岁。

    11. 刘小西,男,1929年生,张村人,志愿军106团3营6连战士,1951年5月在朝鲜5次战役牺牲,时年22岁。

    12. 王振杰,男,生于1930年10月,东寨人,中国人民志愿军42军125师战士,1952年牺牲于朝鲜洪川,时年22岁。

    13. 冯改姓,男,生于1923年,南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1军1师3营战士,1953年4月,牺牲于朝鲜江原,时年30岁。

    14. 李高方,男,1930年生,楼房人,中国人民志愿军181师战士,1953年5月,牺牲于朝鲜662高地,时年23岁。

    15. 张才,男,生于1933年,新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3团2营班长,1953年6月,牺牲于朝鲜战场,时年20岁。

    16. 李法水,男,生于1925年,范里人,中国人民志愿军42军125师战士,1950年12月,牺牲于朝鲜新仓里,时年25岁。

    17. 张银芝,不详。

    18. 万流运,不详。

    19. 何锁,不详。

    20. 马武,不详。

    21. 杨平午,不详。

    近年来,范里也不断强化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赓续红色血脉,接力精神火炬,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旅游胜地。


◆◆◆  (七)



    范里村委大楼一点也不像一个村一级办公场所,办公氛围也更正式正规。在范里村委会会议室,本支书祁玉平接待了我们和灵宝的朋友。

    祁玉平书记今年近60岁了,范里村人,大专文凭,县人大代表,市劳动模范,作生意开车10年,开矿山10年,2005年任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至今,为村里工作18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2019年脱贫攻坚贡献奖”称号。在脱贫攻坚中慷慨解囊,播撒大爱,是远近闻名的能干慈善的村官。

    祁书记向我们介绍了村里的情况:村里常住1500人左右,外来人口500~600人,村支委有7名成员,班子团结努力,不仅完成上级任务,各个方面主动作为,创造条件,积极为群众服务。范里村借着移民搬迁和扶贫攻坚大政方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长足发展。

    近年来,村里争取到移民扶持项目资金500万元,硬化了全村的所有道路,升级改造了人畜饮水工程;争取农业资金200万元,修复了灌溉渠;筹措资金100万元,进行环境整治,对路灯、花木、绿地等设施升级改造;投资20万元,购置全民健身和文化活动器材,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等总投资5000万元、长达25年的果树林生态扶贫项目,将龙岗山变金山。

    小集镇建设、双桥建设、新区建设、环境整治,山水林田湖草沙洛河治理,建设范蠡公园、人居环境再提升……经过多年努力,全镇生产居住条件恶劣的1201户4079人实现“易地搬迁挪穷窝”的目标,住进滨河小区、中原小区、粮苑小区,骨垛沟村、新庄村、南苏村安置点。移民搬迁村民直接受益1~2亿。老百姓真正生态宜居新家园。

    整治与乡村振兴衔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挥商旅重镇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商业产业,劳务输出产业,在外打工500人左右,作生意人800多户有100多户作生意。

    县里要求各乡镇根据自身地理特点、历史古迹,发动全县8000名干部发掘地方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范里村长期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元宵节代表镇里参加演出,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近期刚给村里22年、23年考上大学的23名学生发助学资金8万余元。22年底举行了范里征文大赛,全国各地名人齐写范里,今年拿出10余万元颁奖出书,大大提高范里名气和热度。

    范里村是2015年第五批市级古村落保护村,卢氏各种文化研究会落户于此,范里村借助文化研究找准方向,祁书记说以后的发展方向是打算依靠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打造千年范里,商旅江湖IP名片,擦亮范里名片,走近美丽乡村,以文旅带动其他产业向前发展。

    范里人像范蠡一样,聪明睿智,和气生财,急公好义,热心公益,勤劳吃苦,愿意为美好生活去努力奋斗。

    


    我们多年古村落走访调研发现,乡村振兴中一些共性的突出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突破瓶颈,积极应对:

    1. 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别让摘了贫困的帽子又穿上了破烂的里衣;

    2. 老问题阻碍新发展,村集体债务问题如何化解?

    3. 如何巩固特色产业持续发展,把上项目热闹一阵子,变成造福群众一辈子?

    4. 如何让绿水青山更好地变成金山银山,如何以绿带红带金带文旅?

    5. 如何真正发展村集体经济,开创新产业新发展新局面,实现乡村真正振兴?

    “自由山水,清清卢氏”是这方山川的地理属性,“英雄土地,红色莘川”是这方山川的精神特质,我们在山河口告别范里。唯愿范里的发展再创佳绩再上层楼。每一个乡村都振兴了,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就不远了。


作者:惊鸿照影 

阅读 55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