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堂随笔:“桃李”与“梨枣”——教师节谈阅读

明德堂~乐淘淘
创建于2023-09-10
阅读 22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桃李”

       “桃李”二字最早出现在典籍中是在《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人们常用“桃李满门、桃李满天下”来赞美老师培育了众多的学生。“桃李”,指的就是学生。用桃李指代学生,在古籍中也有很多记载,如唐朝刘禹锡《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诗:“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唐朝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诗:“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那么,为何用“桃李”来代称学生呢?

       “桃李”一词以代称学生则出自汉《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这里记载了一段故事。

      春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学富五车,知识渊博。他因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旧相识家里躲避起来。

      这位朋友的家境并不富裕,子质不愿给朋友加重生活负担,便想开个学馆,收些学生教书以挣钱糊口。

       朋友很支持他,就腾出两间空房作为教室,子质所收的学生不分贫富,只要愿学的都可以拜他为师。

      这个学馆外面有一棵桃树,一棵李子树。凡是来上学的学生都跪在桃李树下认先生。

      子质指着已经结出果实的两棵树教导学生说:“你们都要刻苦学习,要像这两棵树一样开花结果。只有学识高,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为了把学生教育成才,子质认真教学。在他的努力下,学生们都发奋读书,学到了很多知识。

      后来,不少学生成了国家的有用人才。他们为了感念子质先生的教诲,都在自己住处种下桃树和李子树。

      子质到各国游历时,碰到了在各国做官的学生,看到了学生栽的这两种树,便自豪地说:“我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啊!一个个都很有作为!”

      从此,当老师的就以“桃李”代指学生,并把学生多称作“桃李满天下”。

      后来,人们就把“桃李”用来比喻老师所培养的优秀人才,并逐渐也把所栽培的后辈、门生都称为“桃李”。久而久之,“桃李”也就成为学生的代称。

“梨枣”

      有一个成语叫“灾梨祸枣”,又叫“祸及梨枣”,意思是说某些作者写书太烂,糟蹋了出版资源。

      梨是水果,枣也是水果,这两种果子跟出版有什么关系呢?

      清袁枚《秋夜杂诗》之九:“吾少也贫贱,所志在梨枣”。

      明谈迁《北游录·上吴骏公太史书》:“饥梨渴枣,遂市阅户录,尝重研百里之外,苦不堪述。”

      以上“梨枣”均指图书。

      图书在古代称之为“梨枣”,源自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人的重要发明,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进行印刷,它包含着雕版和印刷两大工序。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任何一部文稿,在雕版之前首先请人端楷写出版样,比如要画好边栏、界行、版口、鱼尾,乃至象鼻、书耳等。其次就是要选好雕版印刷的版料,北方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枣木或梨木。选用梨木、枣木皆因其生长慢,质地硬,刻出字来棱角鲜明,且不至于三刷五刷便磨损走形。三是把木材刮平,锯成一块块大小一致的木板。

      最后就是雕版,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于木板之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一面刻完,翻过来再贴样镌刻另一面。古书版片,一般都是两面雕字,原因大概是为节省板材,降低造价。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纸上的文字确实因刷而成印,所以称为“印刷”。因为用于雕字成版的木材常用梨木或枣木,所以后世将书籍出版称为“受之梨枣”、“寿之梨枣”。

阅读 22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