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一道不可忘却的风景!

一束阳光
创建于2018-07-16
阅读 19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曾经的小屋场,十多户的小村子,现在抬眼望去,已经没了往日的热闹与温馨,有的是孤独与寂寞。几块老青砖,经过几次折腾,已残缺不堪。几座老房子在叹着气立在那儿,不知道哪一天也会被红砖楼房代替。

白天,村子就像现在这么静。大人小孩都上山下地了,除了禽畜,是很少见到闲着的人。不过,这照片上的景色已是今非昔比,人们都不在村子里,也不是上山下地了,而是为了生活奔赴远方,这已然是个空心村了。

说起柴垛,现在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已很少见过了,更别说垒柴垛了。我在网上搜索了半天,才找到一张近似的图片,但与我幼时的柴垛形态相去甚远。

这一片土地,养育着祖祖辈辈,却逃避不了被遗忘的命运。那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好像还在风中翻着波浪,很惋惜地,这成了过往。想着当年开垦这一块块地的先祖,此刻坐在坟前,抽着旱烟,是不是该心疼得无以言说。

这片石林,曾是我砍柴的最好去处。那时也不过七八岁吧。村里哥哥姐姐们要么随大人去地里干活了;要么扛着"枪担"(一种挑柴的类似于扁担的器械,两头削尖装上了尖铁头,以便插进柴捆里)去了远山砍柴。我们几个年小的,走不了多远,便在屋前村后的石丛里、地坎边、竹林里砍一些低矮的柴木。说到这,小时还曾莫名"犯"过法,把村子后面竹林里的红豆衫当柴砍了,要是在今天,我们的爹妈是不是该代我们受罚呢。

这些石头缝中长着一些又粗又矮的柴木,大孩子们是看不上眼的。只有我们这些小娃才会拿着哥哥姐姐们砍钝了口的柴刀在石头上"砰砰砰"地斫着。半天下来,砍了一小捆柴,扛在肩上得意扬扬地回家请赏去。

现在,我们还能在石头上看见一棵棵小树,可在那时,石头就是石头,能有几棵野草就不错了。因为我们几个小娃儿砍完柴,还不急着回家,会在石头从中玩捉迷藏。哪个石头会藏人、哪个石头像什么,我们都如数家珍。

树,石头上的野柴木如今郁郁茐茐。它可曾记得被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砍折成了炉灰,也许它也得感谢改革开放,让它的生命如此绽放。

天蓝蓝,云淡淡。天气晴得出奇得好。即使这样的伏天,人们还是头顶烈日在地里赶着活儿。而我们小孩的任务就是把家门口的柴垛垒高了、垒大了。

路,还是这条路。只是曾经的泥巴路,可以在水洼里找到小蝌蚪的小路被又宽又平的水泥路覆盖。几十年前,路上间隔一段距离就铺上了一块平整的小石块,那是四公每次走过都不忘从路边石从里翻一些石头垫在水洼里,才让小路成了这样一道暖心的风景。虽然只是几块小石板,在那个只有破鞋穿的年月,却让我们的上学路上多了一分跳跃的乐趣。

夕阳西下、晚霞初上,昔日路上该是匆忙的归来者。可今天呢,就如这图,用一个词:空空如也!

席下,那是一片祖坟地。也是我们游戏的好地方。坟前铺满了平整的大石板。我们这些被父母吓不怕的娃们,会在上面打扑克、翻跟头……甚至闲暇时,会跟小伙伴们争祖宗:在坟包间跑来跑去。如果先人有知,是不是该嗤嗤笑出声了。今天看来,祖人生活得不赖,不然这些大块大块的石板缘何能躺在这儿。这也就是咱中国传统:事死如事生。

远山,在童年时曾异想天开,翻过去便是繁华的城市。长大后,去了中学,才发现当年被自己的臆想骗了:山外还是山。那时候,砍好了柴,我们会爬上山顶,对着远方的山外大喊。那些日子想想是多么地亲切,一群不谙世事的孩子,整日在大山里穿梭。什么梦想、什么未来,都与大山息息相关。没有烦恼,也没有今天被父母追赶的学习压力……

很久没有见到如此大片的金银花了。现在的她们是人们眼中的风景,或许孩子们看见了摘上一把,并赞美着:真香呀!可在以前她可是我们的零花钱呀。拔拉拔拉一篮子,拣挑出绿叶片,剩下些小花朵,晒干后,拿到临村小店去,换上几根红头绳、棒棒糖、本子笔啥的。多余的几分还要留着下次买些小物什。要是以前遇到有这么一大丛花,我们不知要开心多久。可现在,这一大片,那一大片,馥香扑鼻,拿起手机,拍一张!权当纪念,存入风景相册,今日再翻看,依然感受得到那沁人的香味。

野花,不要小瞧它们。一朵朵,一片片,在村前屋后,路边林中,点缀了我们的童年。我们会扎起一束束,插在玻璃瓶中扮靓自己的小房间,让自己的小天地顷刻间温馨起来。兰草花难觅,牡丹花豪放,唯有野花,或红、或白、或粉、或紫、甚或蓝,把我们童年的生活装扮得多姿多彩。

山清水秀、蓝天白云,是我们今天崇尚的生活环境。这,小山村,从前至今一直都是。人们蜗居在小城的一角,只是偶尔才想起,我们的家在那远山,在那白云升起的地方。

阅读 19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