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巩县(巩义),一座2300多年历史的古县城,公元712年,唐太极元年的正月初一,在现今巩义笔架山下的杜甫故居,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诞生了。在山脚下,有几个唐代的古窑,据说杜甫就出生在这里。而这一年,也正是唐玄宗开始主政接续唐朝前一百多年的开明统治。大唐开元盛世的暖风,正徐徐拂过广袤的疆域,杜甫的人生也正是从这里开始了。
巩义虽然现为县级市,属郑州代管,但是人口不足100万,在河南几乎也没有什么存在感,如今在北瑶湾村,杜甫故里景区成为了当地算是少数的有点名气的景点了。尽管如此,来访的游客还是零零星星,在这个只注重经济效益的年代,住宅楼正在侵蚀古老的遗迹,房地产开发也摧毁了太多人文古迹,好在这几年各地的保护人文意识才慢慢地重视。
杜甫故里门票30,走进景区,迎面是一尊9米多高的杜甫立像,往里进在诗圣堂四周是杜甫的一些生平介绍,在诗圣堂后院则是一排古窑,上题郭沫若的“杜甫诞生窑”,诗圣杜甫就是在这座古窑里诞生的。窑洞门上挂着锁,无法进内参观,文物部门曾对窑洞做过测试,里面的砖都是讲究的古砖,最晚的也是五代的。在古窑的四周,是一些杜甫杜甫青少年裘马颇清狂的塑像,还有一块乾隆年间唐工部碑,窑洞的后背,则是一座小土丘名曰笔架山。民间有话,凡是叫笔架山的地方都出大圣人。
小杜甫出生时,也算是口衔金钥匙。在那个年代,有鲜明的阶级区分,社会的基本单元都是由一个个士族大家组成,所以那时的古人很讲究门当户对,不存在娶不到老婆或者嫁不出去的情况,婚姻大多为奉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基本上都是士族之间的联姻,而下层百姓则更为简单,一到了婚嫁年龄媒婆上门一说,父母应允即可。那时古人对自己的族谱也是一清二楚,像杜甫在他那个辈份排名老二,当时的人们习惯称呼他为杜二,而称呼李白为李十四。杜甫这一族很有意思,有几个狠人,目前有据可查的最早的族祖是东汉杜周,杜周和司马迁是同时代人,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中写他“重迟,外宽内深次骨”,官居御史大夫,汉九卿之一,算是杜甫这一支中官职最高的了。杜周后面几代都在朝廷为官,到三国时的杜预,也就是杜甫的十三世祖,这个是杜甫最为崇拜的祖先,屡屡在其诗作中提及,杜预不仅修正律法,历法,还助力曹魏灭了东吴,同时,他潜心研究《左传》,他的《春秋左传经传集解》是最早关于春秋左传的注解,在他死后,唐太宗下旨将其列入孔子文庙的二十二陪列之中接受后人祭拜,而开元十九年,唐玄宗又下旨增加武庙六十四人的陪列名单,结果杜预又在名单之中,使得杜预成为和诸葛亮一样同时陪列文武两庙的名人。西晋之后,杜甫先祖避难远遁凉州后又回关中,去襄阳,族人渐渐分化为几支,并且离朝堂也渐行渐远,大多为不大不小的官僚,直到杜甫的第四祖也就是曾祖父杜依艺任巩县县令,从此定居巩县。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这是杜甫第二敬仰的人物,他常挂在嘴边的“诗是吾家事”说的是杜审言,作为初唐时期知名的诗人,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四友”。官职膳部员外郎。杜审言为人近乎傲慢无礼的自信,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在吉州任职期间,吉州司马周季重陷害杜审言将其下狱,杜审言的二儿子杜并怀揣利刃在周季重举办宴会之时拔刀行刺,结果杜并被当场杀死,周季重也伤重不治而亡。古代对于这种血亲复仇有特别的处理方式,允许网开一面,杜并之死竟然为杜审言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机,这件事在当时轰动很大,甚至武则天也接见了杜审言并赦免。杜审言的大儿子也就是杜甫的父亲杜闲在开元末任兖州司马,但是杜甫在出生后不久母亲就去世,父亲又续弦了后妈,杜甫的二姑看他可怜,特意将小杜甫带在身边养大,这位二姑和杜甫的感情情同母子,在杜甫三十一岁时二姑去世,杜甫为其服丧并撰写墓志《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在这篇声情并茂的墓志里,杜甫提到了一件感人的往事:杜甫年幼时,有一年与二姑的儿子同时生病,久治不愈。二姑请来女巫占卜。女巫指点说,如果把孩子放在家里靠东的位置,就有救,但只能放一个孩子。在儿子和侄子之间,二姑选择将小杜甫放在东边位置,结果“我用是存,而姑之子卒”,二姑从来没有把这事告诉杜甫,而是多年之后,杜甫才从仆人那里偶然听说。
从杜甫这一家族的追溯来看,杜甫出生在一个渐次衰微的名门望族,而世代中原礼义教化,使得杜甫从小就打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理想抱负和忠厚品格,在他的身上,仁义道德中规中矩纤毫毕现。
河南漯河,一座安静美丽的小城市,在黄河广场沙河对岸,风光迤逦的沿江公园里,有一处梨园春广场,这里是漯河当地老百姓闲暇之余听戏看演出的地方。
河南省漯河市沙河两岸
不远处的沙河岸边,静静地矗立着一座舞剑女子的雕像,她就是盛唐时期鼎鼎大名的公孙大娘。
沙河公园公孙大娘像
时光流回到那个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唐初年,六岁的小杜甫在这个梨园春广场第一次看到了公孙大娘舞剑,小心脏激动得澎湃不已,在那个蒸腾向上的时代,人民的脸上都洋溢着太平盛世的喜悦和荣光,帝国的庞大机器在旭日的朝晖中缓缓运转,秩序井井有条,人们各司其职,畅所欲言,朝廷之中官员可以直谏皇帝的政策,市井阡陌百姓们彬彬有礼见面互相作揖,开明包容的社会风气让所有的人民在礼制的轴器中过着平凡而真诚的日子。小杜甫自然是感受到这一切,此时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已经埋下了要为这盛世做下丰功伟绩的理想抱负,就如同他所崇敬的先辈一样。公孙大娘是郾城北街人,家住在大致是现在漯河黄河广场附近,她可是当年超级大网红,与李龟年齐名,皇帝皇后都争相邀请她去洛阳宫中舞剑,小杜甫能在街坊之上看到她的舞剑,印象自然跟如今狂热的追星族一样,激动不已。公孙大娘舞剑已经成为杜甫心中大唐盛世的一个缩影。五十年后在他晚年悲惨不堪的流浪生涯中,在夔州偶然遇到了公孙大娘的徒弟李十二娘在别人府中表演剑器舞,突然就将杜甫拉回到童年6岁时的这段回忆,短暂的五十年,大唐已经从那个顶级富足的强盛一下子走到了千疮百孔的人间炼狱,发生在他身上的这些凄惨的真实经历,让他切身体会到这痛楚的落差。百感交集之下,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杜甫在二姑的养育下,同时又有兖州做司马的父亲的接济,青少年时代的杜甫可谓是个小小的富二代,那是风华正茂,志气昂扬,在他的后来的《壮游》中提及: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杜甫年少时估计也是个调皮捣蛋鬼,所有男孩子玩的游戏,他都玩,可惜他自称九岁开始写诗,诗作有没有一大囊不知道,现今留存的确实很少,也许他青少年的诗作大都遗失他自己也没有刻意去做整理。但是,这其中,却有一首流传百世,以至于录入了现今的小学课本中,那就是著名的《望岳》。
同样的,在杜甫晚年《壮游》中提及的他青少年时代他总结到: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
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
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
说的是这段时间杜甫到处游玩,他的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19岁时他渡过黄河到了山西临猗,他到临猗结识了韦之晋,他们两个是如何相识并相交,史料中无人提及,只知道韦之晋,寇锡是杜甫早年结交的早期的朋友,韦家也是京兆杜陵人,跟杜甫一样,祖上出过不少大人物。杜甫和韦之晋临猗相交之后数十年并无交集,甚至在后来长安韦之晋已是中高级官员,而杜甫那时在长安却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窘迫境地,杜甫却从未提及他,这也难怪,年轻时的友谊在各自越来越大的落差之下就像一杯不断注水的酒,味道越来越淡,最终若有若无。直到距他们少年游结识后三十七年,在杜甫客居的夔州,两位老人才再次重逢,这时候两位老人秉烛夜谈,回忆各自的青葱岁月,才放下了一些东西,可谁又知道,三年之后,他们都将客死异乡。与寇锡的友谊也类似,两人在临猗相识后直到杜甫晚年即将残烛灯灭在潭州两人相遇。
临猗游的次年,二十岁的杜甫开始了吴越的远行,杜甫通过运河乘船从洛阳顺流而下,经过汴州(开封),宋州(商丘),永城,在泗州(泗洪)入淮河。继续沿淮河行进到楚州(淮安东南)后到达江宁。可惜这一段期间杜甫都没有留下诗作,但是在这里,同样他结识了两位好友,一个是许登,一个是杜甫称为旻上人的和尚。后来他到了苏州,他先到苏州西门外,在虎丘凭吊了阖闾,向南到太湖之滨的长洲赏荷,然后在阊门外的太庙祭祀了太伯,然后进入苏州城。然后他去了会稽,“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这大概是年轻杜甫看见江南美女的最直接的赞叹了,然后他又来到了剡中,李白四入浙江,三进剡中,对这一块山水是倍加赞叹,剡溪其实是一条很小的溪流,水体不大,但是青山绿水,其秀正如江南女子,独有一份妩媚,正是唐诗之路的精华所在。杜甫在这里没有留下一首完成的诗歌,在他的作品里,只有两句“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
剡溪
“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这次吴越长足,杜甫的归程从天姥山返程,他回到了老家洛阳,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
杜甫在顺利通过县和州的预选,公元开元23年,他参加了春天的省试,结果铩羽而归。不过对于年轻的杜甫来说,这次落第似乎也没有什么影响,他干脆又一次启程远行,二十四岁起开始了他“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游历生活,这是他人生中最为快意的八九年,年轻气盛,家境优越,未来可期。可是年轻的杜甫不曾想到,在经历过了这一段裘马颇清狂的幸福时光之后,悲苦和沉重的责任就开始伴随他后面的日子,开始了对一位风华正茂的中原正统男子的重重炼狱的生活。
开元24年(公元736年),二十四岁的杜甫来到了兖州,在现今济宁兖州区九州东路上有一座少陵台,这里是当年杜甫登上兖州城楼的地方,兖州古城楼和城墙抗日战争期间还在,如今被滚滚房地产建设消灭得无影无踪,这座少陵台也是新近重建的。老兖州城墙只有在中山西路那里两座紧挨的民居中间,留有一小段残留的遗迹。正是在这里,杜甫写下了《登兖州城楼》,据说这可能是他写的现在留存下来的第一首诗作:
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洮独踌躇。
杜甫登上兖州南楼,看到浮云纵横,不禁联想到这浮云一直连到东海,即便是他第一首诗,杜甫的想象力也是惊人的。末了他也学着老成人的腔调,怀古一番。
山东泰安,巍巍东岳稳稳地矗立着,稳若泰山可见泰山的厚重,而泰山石敢当更是老百姓们喜爱的压宅宝物。杜甫736年,24岁的杜甫来到泰山,在这里年轻的杜甫一展锋芒,写下了那首让后人顶礼膜拜的《望岳》,他的名气可能因为这一首明亮的诗而渐渐响亮起来。从《望岳》开始,杜甫渐渐地露出了锋利的文学头角。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泰安,杜甫又结识了穷小子苏预(后改名苏源明),两人同游齐赵。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我驱车前往章丘和山东单县之间的黄河故道湿地,在唐代,这一片附近是很大的滩涂,杜甫和苏预打猎,所谓放荡齐赵间,有一部分大约也在此处。如今黄河已经改道向北,这里是成片的树林,行经此间,路边的西瓜三毛一斤,树上刚采下来的苹果也只有一块一斤。想当年,杜甫也是在这样的林间小道,骑着骏马,快意江湖,不禁为这位多彩少年由衷高兴。
公元739年秋天,在宋州(商丘)某地,28岁的杜甫和36岁的高适相遇了,那个时候,高适可能比苏预还要穷一些,正四处干谒以求谋得一官半职,而杜甫在父亲庇护下,肥马轻裘,衣食无忧。谁又能想到,二十多年后,情形豁然颠倒,一个沦落到到处给朋友写信求接济的地步,而另一个已经成为封疆大吏。世事的轮回从来都是变幻莫测,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是保持住内心的那份真诚和谦逊善良,任何时刻都不要忘乎所以。而杜甫天性仁厚,对待高适也是慷慨大方,两人在宋州,汶上同游共饮,互相述说理想抱负,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宋州郊外的玉米地
三十岁,公元741年,杜甫结束了历史五年的齐赵漫游,回到了洛阳,并在首阳山下筑室而居,这是因为,青年杜甫就要结婚了,他将开始人生的新阶段,而肩上的责任和重担,从这一年开始不断地加码在这位诗人身上。同样是这一年,唐玄宗把杨玉环纳入后宫,意味着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皇帝已然倦政,认为天下太平,无事可做了。无论从帝国来说,还是从杜甫个人来说,这一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
下集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