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是靖远县五合镇贾寨柯初级中学的一名数学老师,1986年品学兼优的他高中毕业因家中经济困难无力供其上大学。随即辍学回家务农.恰逢五合乡山区学校教师严重缺编,师资力量极度匮乏,从小就热爱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就参加了乡民办教师入职考试,从此走上了教育教学这条道路,并执著坚守在农村教育这片热土之上.恪尽职守,默默奉献,一干就是三十七年,他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有良好的师德风范。从教三十七年以来一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并多年担班主任工作。对党忠心、对工作尽心、对同志热心、对学生关心。他勤于钻研业务,教学效果突出,班主任工作中,用他满腔的热情和爱,教育感化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社会的好评。
王老师最初是分配在五合镇最偏远的山区学校尧庄学校。八十年代的尧庄村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村民生活极其艰苦,山高路远,引黄灌概工程根本没有办法将水引到此处,山谷纵横,沟壑丛生,常年干旱多风少雨,植被稀疏,平时饮水极为困难。当地百姓广种薄收 ,靠天吃饭,王老师,至今记得报到那天,他用自行车驮着行李,在蜿蜒的羊肠山路上走了几个小时,最终拐到山坳的一个小村子里,学校破败不堪,旧址是一座过去生产队的仓库,房间的墙壁是用薄木板做的简易档板,山旮旯太偏太穷,这样“冬冷夏暖”的学校,自然是留不住老师的,学校仅有一名身兼数职的老校长,尧庄学校辐射五合山区的几个偏远村子,生源层次不齐,学生大多都散居在离学校很远的大山里,而住校的老师只有他一人,王老师顺带负责一些离家远的住校生的食宿,冬天山野中的凛冽寒风穿堂而过,夜晚油灯下的寂静伴着风声,一个人就这样在孤寂中度过,封闭的大山,不便的交通,贫瘠的土地,让当地孩子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终日为温饱奔波的村民,压根没心思让孩子去读书,王老师和老校长一有空闲就奔波在羊肠山道去做家访,挨家挨户去动员适龄儿童入学,经过二人不懈的努力,校园里充满了,朗朗的书声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大部分同学散居在山中,回家吃午饭不方便,还有离家更远的学生只好住校,王老师又主动承担起学校的伙食供应,既是老师,又是厨师,学校伙食很清苦,每天是黄米糁饭,没有菜常用醋和辣椒面拌饭,喝的水是从十几里外拉的涝坝池中的水,王老师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带着高年级学生去拉水,涝坝池里的水中有很多的小蝌蚪,有时甚至漂浮着一些羊粪蛋,喝起来有很浓重的腥味,就是这样的水在旱季还常常断饮,一次拉水途中上一陡坡,王老师拉着架子车,不小心手一滑,脚下一崴,一个趔趄,一大桶水全被倒在了路上,老师学生一阵手忙脚乱,扶住了差点掉下山崖的架子车,所幸没有人受伤,王老师拂去脸上那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混成的泥浆,重新拉着车又向涝坝池出发,蜿蜒的山路上,王老师的脚步踉跄而又坚定执着,夕阳下的远山也渐渐变成了了剪影…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爱生如子、甘为人梯是王老师从教近三十七年的真实写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的确,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更是浇灌心灵的甘泉。王老师对班上每一一个学生都有着慈父般的爱心,用他的话说在我心里没有班规,只有爱心,教育的本质就是爱,缺少爱心的班主任工作是苍白无力的,因为爱是教育的源泉,爱是教育的核心。王老师一向都在努力走进孩子的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了解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用真挚的情、浓浓的爱去感染每一个孩子,呵护他们健康成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平时的教学中,王老师发现有个叫韩进财的走读学生,黝黑,瘦小,经常似乎是饿着肚子来上学吃了早上没晚上,了解到他父母亲老实巴交,家境贫寒,难以维持生计,这位同学的生活也就成了王老师的心事,此后每每吃饭时,王老师便把自己的饭匀给韩同学半碗,并且从各个方面去关心照顾他,鼓励他将苦难变为人生的动力,正是王老师的这半碗饭温暖了一个寒门学子的人生之路,丰润一个孩子稚嫩幼小的心灵,让韩进财变得自强自立,学会了承担,更学会了直面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也正是这半碗饭,改变了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轨迹,多年后,韩同学走出了大山,考了学,参加了工作,成为了一名政府办公室专管扶贫工作的科员,在助力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工作中,贡献着自己应有的力量,他至今和王老师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师徒情谊
还有一名住校生王复翔同学,聪明有余,勤奋不足,经常瞒着家长逃学,极度的厌学,再加上原本基础差,底子薄,上课如坐针毡,为了让王复翔同学复学,王老师,多次走很远的山路去家访,王老师和王复翔同学谈心,对王同学予以鼓励与支持,复学后王同学渐渐对学习有了兴趣,拥有了自信,他更学会了担当与责任,连王复翔同学自己都说:“让王老师一趟趟跑那么远的路来劝我读书,我再不去学校上学的话,那还是人吗?我不能对不起王老师---”若干年后的今天,王同学成了五合乡白崖河村的村支书,更是村民发家致富的带头人,他带领着乡亲们奔走在致富的小康之路上…
山中日月长,单调枯燥的教学,简陋的办学条件,艰苦的环境,恶劣的自然条件,丝毫没有动摇过王老师执着于乡村教育的决心,他始终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梦,他从每月微薄的几十元工资中,匀出钱来资助贫困学生,给孩子们买来象棋口琴,自己一边自学一边教孩子们,没有钱买课外书,就用学校老式油印机刻板印刷,王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为山里的孩子打开了一扇了解山外世界的窗!
在尧庄学校任教的那几年,最考验王老师的莫过于住校生冬季取暖和安全问题,每个夜晚他总是一边备课,一边查宿,半夜去看炉子的火是否燃尽熄灭,炉子盖严实了没,宿舍有无煤烟,给爱踢被子的孩子掖掖被角…寂静的夜,天空的星星依然闪烁,王老师宿舍的灯一直亮到半夜,很多学生在多年以后仍然记得王老师给予他们在冬夜中的温暖与心安!
在尧庄学校执教的几年,也成了王老师教育旅程中最为自豪的经历之一,在此后学区组织的各项考试中,王老师所带的名列前茅,尧庄学校这些山里的孩子第一次品尝到了学习的快乐与满足,是王老师让尧庄这片贫瘠的土地结出颗颗教育果实,更让闭塞大山里的家长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王老师调入离家稍近的贾寨柯学校,当地百姓种植经济作物,农闲外出打工,人们生活渐渐富裕起来,而王老师依然挣着每月100多块钱的工资,养活着四世同堂的家庭,上有80岁的奶奶和60多岁的母亲,下有一对幼小的孩子,但是家里人从来不拖他的后腿,妻子对他的工作尤为支持,独自操持家务,侍奉老人,抚养孩子,任劳任怨,让王老师心无旁骛全身心的投入教学之中,风雨无阻,从没迟到早退过一次,最让王老师难忘的是他带的第一届初三学生,当时他的年龄比学生大不了几岁,其中张兆忠、常发财,两位同学印象尤为深刻,他俩经常一块玩耍,学习都不上进,作业不按时完成,经常找各种理由逃学,王老师就想方设法去和他们交朋友,尤其常发财同学,了解到常同学九岁父亲就去世了,和王老师有着同样的遭遇,都是失去父爱早,师生共同的不幸遭遇,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王老师也在生活和学习上多方面给予常同学鼓励与支持,在王老师的积极努力下,常同学渐渐打开了心扉,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初三毕业以后,他因家庭困难等诸多原因,没能继续再上学,随后参军入伍,爱上学习的他在热火军营里表现突出,最终提拔成为正团级干部,常同学多次深情感激师恩:“没有王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如果没有王老师,我根本走不出乡村,王老师,是我生命中的贵人……”还有张兆忠同学,曾几度想放弃读书,想去辍学打工,在王老师苦口婆心耐心说服教育之下,通过谈心交流家访教育,最终劝返回校就读,学一有所成,现担任靖远县双永工程总指挥…
经师易遇,良师难求,王老师,用自己朴实的言行,默默的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让学生找准了自己的人生基点,实现了人生价值,现如今在各行各业承担着自的社会责任与使命!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王老师一直坚持自学,参加自学考试,拿到了相应的教育类本科学历,在工作中虚心向老教师张仲江学习,王老师从一位老教师身上不仅学到了严谨的数学思维,更领悟到了一个乡村老教师应有的执着与坚守,奉献与乐教,也正是有这样一大批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滋养着乡村教育的这片沃土,托起了乡村教育的明天与希望,王老师的工资多年来一直不高,直至2003年考上县聘教师以后,工资待遇稍微有些改善,而周围的乡亲们,外出打工却能挣得较高的工资,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县聘教师的一年工资,比不上农民家里养的一头猪的收入多!家中两个孩子见长,孩子上学,老人买药,家中的开支,四世同堂的家庭重担,让微薄的工资更是捉襟见肘,妻子也略有微辞,两个孩子升入中学,王老师,只能利用周末和假期带着孩子,帮家里干农活贴补家用,大儿子在王老师的班上就读,初三的孩子长的瘦小,一次农活之余,王老师,无意间给儿子说了一句,你看咱们班的王明涛同学和你同龄长的比你高…。儿子随口答道,"人家吃的是鲜牛奶,喝的是好饮料,每顿都是有营养的饭食,我呢——?"一句话噎得王老师心里一颤似针刺一般,鼻子一酸,再无话可说,是呀,自己的民教工资实在太微薄,多年来确实亏欠了孩子,家中两个孩子从来没有享用过任何的营养品,唯一奢侈的就是一周一毛钱的廉价冰棍,更何谈新鲜牛奶之类的营养品?孩子没长高是自己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王老师,将高举的手,缓缓放下,久久不语,过了好大一会儿,王老师给孩子说:"咱家不能与别人攀比,咱们家的情况你也知道,,还有咱们这一大家子的开支,我的工资不多,水电费,地里的化肥,你们的学费,你老太太的药费,能做到开支平衡已属不易,咱们和别人就比学习,咱们别比吃穿…。"王老师的说服谈心教育下,孩子慢慢理解了父亲,妻子虽有埋怨,但依然默默承担起了本该属于王老师的家庭责任,解除了王老师的后顾之忧,王老师的母亲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她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默默支持儿子的工作,使王老师形成严谨,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与工作作风,也正是有这样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做坚实的后盾,让王老师贫而不改其志,久而不忘初心!
王老师坚持为农村教育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在王老师的精心培育之下,两个儿子都考上了重点大学,并都拥有了一份稳定理想的工作,大儿子现为中铁十四局青岛房地产项目部部长,在一次儿子给王老师的一份生日礼物中夹有一封信,信中写道:“那时候咱们家里情况不是特别好,总是羡慕人家有很多好吃的,羡慕人家有牛奶喝,当您和我妈说王明涛个子长的比我高时,您听到我那样答回,一定很伤心,我知道我们那时比您上学时的条件好多了,也许我们弟兄两个永远也不会经历您求学的道路,永远也体会不到您一路走来的辛酸,那个时候我们一家子晚上一起吃饭,即使没有大鱼大肉,也觉得好幸福,现如今我在石家庄,弟弟在兰州,只有逢年过节我们一家人才能吃个团圆饭,,有时候特别想吃一顿我奶奶和妈妈做的饭,我妈和您为了供我们弟兄两个上学太不容易,以至于我的妈妈落下了多种疾病…我知道不是一件生日礼物就可以报答您对我的养育之恩,更不是优美的言辞,能够表达我对您的敬意,我能做的就是走好现在的每一步路,我想这是对您最大的回报…"王老师多年不能释怀的心结,终于打开,读着儿子写给他的信,王老师留下了欣慰的泪水,自己对儿子的教育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多年来,王老师既当班主任,又当数学教研组组长,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充分利用网络,联系自身教学实际,不断的探索,以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为目的,探索出切合农村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注重学生多方面潜力培养,课堂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内在动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求知,在合作研究中求索。三十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储存了很多的教学心得,现如今常与学校年青教师交流,把自我成功经验与教学心得与大家共享,毫不吝啬,乐于指导青年教师。为党的教育事业增光添彩,每当一批批新教师分配到数学教研组,王老师总是带领大家进行组内教学研讨,钻研教学大纲,学习课程标,力争把教研同自身专业化发展结合起来,为了让新教师快速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王老师手把手通过传帮带,以老带新,青蓝工程结对,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促进了全体数学组教师更新知识,营造出了浓郁的教研氛围,通过集体备课磨课,相互听课,共同研讨,等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帮助新教师迅速成长,
扎根农村教育三十七年,曾多次获县、乡“优秀教师”奖,全国数学竞赛“二等”辅导奖,“师德标兵”,优秀“德育工作者” “中考成绩优秀”奖,“十佳教师”“执着坚守,奉献乡村”优秀教师奖等荣誉称号,执著坚守在农村教育这片热土之上.恪尽职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良好的师德风范。把青春和热血无私奉献给了农村的孩子们,青丝变白发,绚烂了大山深处两代人的童年,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社会的好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老师用三十七年的时光守望着他心中的那一束光,用三十七年的心血塑造了一位乡村教师的伟大的师魂,用三十七年的坚守谱写了一曲激昂的乡村教师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