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开始怀旧。上学时读过朱自清的《背影》,并没有真正触动我的内心,或许是因为年龄小,也不理解父亲的背影给了朱自清什么影响。
然而,那天回家临走时父亲那佝偻又孤单的背影,却让我心里有种酸酸的,涩涩的味道……
父亲身高一米八,一直以来,他都让我感到温暖高大,他的背影更是让我感到安全有依靠。在我的求学生涯中,印象最深的是父亲三次送我上学的背影。
小学毕业的我,比同龄人能矮一头,瘦一圈。那时,上初中,得去翻一架沟才能到的镇初级中学寄宿。瘦小的我,每周星期天下午,就和同村的几个孩子,一起背上书本以及妈妈提早连蒸带烙准备好的馍馍,熟油辣子翻山越岭去学校。有时周三下午馍不够吃了还得请两节课的晚自习马不停蹄翻沟回家带口粮。
九月开学,正是雨水多的时节,又一个周末,大雨下到星期天没有停下的意思,怎么去学校?“这么大的雨,娃怎么去学校呢?坡里路滑,走她个净人都难,还要背馍!”母亲发愁。“说啥呢,学校总得去呀,我送娃去!”就这样,父亲和我穿好雨靴,打着伞,他给我背着馍袋,背着书包,冒雨陪我翻山去学校。一路上,父亲生怕我滑倒,总是拉着我的手,遇到坡陡弯急的地方,他会一把把我夹在腰间,拎我越过水涡。就这样有了父亲的陪伴,不知不觉,我们从山的那头走过了这头。
上了塬畔,走到有人烟的地方,父亲这才放心把他一路背着的两个包递给我,并嘱咐我:“这下自己去,我这里看着你,不要急,跟不上晚自习了去跟老师说一声。”当时弱小的我,穿个大雨靴,背着两个包,手里打的伞怎么也不听使唤似的,实在是走不到前面去,走一两步,回头偷偷看看父亲。这个时候,我多么希望父亲能在我的身边。然而,那高大的背影在雨中逐渐缩小,变得模糊,最后消失,走到校门口的我,还朝着回家的山路上张望,试图找到那个熟悉的影子……
无奈这弱不禁风的身体,在镇中学上了不到一学期,由于长期吃冷馍,喝生水,睡凉床而患胃炎。不得已休学在家,中途也有过不再上学的念头。可小舅认为我学习好,这样辍学他不甘心,在下学年临放假的前一周,他捎话让父亲送我来他家,重新跟着小学毕业班复习考试,初中三年住他家。
舅舅家在另一个镇上,去他家得翻一座更大更偏僻的山,庆幸的是他们家临街,离学校近。可怎么去呢?让我一个人走那么远的路,父母肯定不放心。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又步行送我去复读。在去咀稍的平路上,他腿长步子迈的大,我紧随身后,一路小跑,看着他的背影,我踏实安全,也有一股无形的力量。
走到咀稍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树林,以前随他们去舅家也走过这条路,一路上碰不到几个人,有时走着走着荆棘挡的都找不到路了,反正是感觉头皮发麻。可是,在这里,抬头看看父亲高大的背影,就什么也不用担心了,父亲一直陪我走下这片林子,到了河滩就是川道,再往进走,就能看到村子了。我一个人在向着不远却怎么也走不到头的河滩走着,不时回头探寻林子里父亲的身影。我知道,他会在半山腰目送我,因为我时不时能听到他喊我名字,让我小心的声音,这一路,我走得很踏实,很安全,我知道身后不远处的父亲不会急匆匆返回去,我不是孤身一人前行的。
还好,总算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在舅舅家过了三年短暂而充实的初中生活后,我顺利考上了当时村里人都羡慕的师范学校。
模糊记得师范开学是在九月二十号,那天阳光明媚,云淡风轻。母亲给我们准备好了行李,父亲依然帮我拎着大包小包翻沟步行到镇街道上,我依然紧随其后习惯性的望着他的背影前行。我们到街上搭了一辆通往县城的汽车,一路上,车子载着我们飞奔而去。可我和父亲都没有过多言语。我想本该是愉悦,激动的我,想到身边的父亲,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我清楚的知道他这段时间为了凑齐我的学费已经很累很累了!从我上初二后半学期到初三,家里真可谓是祸不单行,一年之内爷爷奶奶患病又相继去世,父亲一个人抬埋了两个老人,接着计划生育又罚一笔不小的数目。我考上师范无疑在经济上更是雪上加霜,然而父亲却一直鼓励我:“只要你把学考上了,大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学!”现在想来,那些日子,不知道他是怎么挺过来的!
下车进入师范学校。我们在上一届同学的引导下来到自己所在的宿舍,放下行李。父亲忙着为我铺好床被,将余下的衣物放在床上。父亲做完这些,略微喘了一口气,好像完成了人生的一件大事似的,微笑着对我说:“下午去把饭卡一办,啥不知道多问问同学,我走了,把你经管好,有啥事就跟家里说。”我点点头儿。父亲走过狭窄的宿舍通道,很快他的背影消失在门口的一片光亮里。父亲那天是怎么吃饭的,几点回的家,我不得而知。可以想象,父亲是独自一人又徒步去翻那座山,又可能孤身一人走到天黑。但我又想,父亲一路应该走得很安然,很自豪……
时间如白驹过隙,悄然而逝,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回想,我的读书求学都没有离开过父亲的一路相随,曾经那个高大笔直,精神帅气的背影,如今却变得佝偻而苍老。
父亲因为受不了城里疫情管制,早早就借机回到了村上。前几天,我们姐妹几个回家看他,知道我们要回来,他就在十字口等候。可是,吃过饭后,我们要走时,隔着车窗,几个宝宝叽里呱啦都喊:“爷爷再见”,“外爷拜拜”时,父亲却像我小时候逃避他的目光时,还没等我们走,他就弯着略驼的背,一个人先回屋去了……因为车窗内的热闹温暖和外面的孤寂冷清的确是对比鲜明啊!
于是,便有了开头那挥之不去的酸酸涩涩又苦苦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