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高水平提问?

津南十三幼儿园
创建于2023-09-07
阅读 23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有效方式,幼儿在游戏中积极思考,不断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支持者、陪伴者、引领者,如果能在其中正确引导、恰当介入,就会使游戏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发挥。高水平的提问作为师幼互动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在游戏前的谈话、游戏中的引导还是游戏后的分享时段,都能引导幼儿将游戏不断推向深入。


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教师在游戏中的提问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些教师对“管住嘴”理解过于片面,认为教师只要在游戏中说话,就会阻碍幼儿主动性发展,因此采取放任态度,导致游戏活动陷入低水平重复;有些教师根据幼儿以往的游戏经验或近期的游戏主题等进行预设性提问,而忽视了幼儿的游戏意愿,导致幼儿的游戏意图无法充分表达;还有些教师采取封闭式、低水平提问,无法抓住游戏中的关键点,不能很好地帮助幼儿延展游戏活动。


如何通过有效提问厘清幼儿游戏意图,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拓展幼儿在游戏中的思维与学习?当下,不少教师开始尝试运用布鲁姆分类法向幼儿提出一系列问题。布鲁姆分类法将问题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级,它们分别指向儿童不同的发展价值,问题从初级阶段的认知到高层次的运用、创造,意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提问技巧,提高师幼互动质量。


提问要基于幼儿游戏经验


高水平的问题一定不是让幼儿给出是或不是、对或不对之类的封闭式答案。布鲁姆分类法的问题设计,就是让每一个幼儿能按自己的方式回答开放式问题。如何在幼儿游戏中提出高水平问题,需要教师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思考幼儿当下发展水平,从而合理选择不同级别的问题来对待不同水平的幼儿。当教师掌握了提问技巧,便可促进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高水平的思维发展。


比如,秋天到了,幼儿从户外捡了很多松果带到教室,放在班级资源角。如何将松果运用到游戏中呢?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如面对小班幼儿,教师可将松果投放到语言区、科学区,并提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颜色?”(级别1:记忆)这样的提问旨在帮助幼儿更好地识别、命名松果,引发幼儿在游戏时自由讲述、自主发现。


在中班,教师则可以提问:“你觉得松果像什么?”(级别2:理解)幼儿可能会回答像刺猬、小老鼠等,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开放性地回答这个问题。“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果实?”(级别3:应用)该级别的提问意在尝试唤起幼儿已有经验,并与当下建立联系。“你注意到它与其他果实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级别4:分析)这样的提问鼓励幼儿识别果实的不同,并加以比较、对比。


如果将松果投放到科学区,与其他果实放在一起,提问就会引发幼儿的探索活动,从而对植物的果实形成新的认知经验。


面对大班幼儿,考虑到他们已对松果有了一定了解,教师可以提出布鲁姆分类法中的高级别问题:“我们可以在教室布置一个松果创意角,你们准备怎么设计?这些松果可以跟什么材料一起,变成更有趣的东西?”(级别6:创造)这样的问题可以鼓励幼儿自主进行环境设计,并运用松果进行创造性手工游戏。


提问要能点燃幼儿游戏兴趣


高水平问题是在适当的时机与幼儿进行有意义对话的问题。游戏作为幼儿在园最重要的活动,他们通常会自主选材、自由选择同伴、自主确定游戏内容,充分享受游戏的快乐。但在自主游戏中,幼儿也会遭遇游戏瓶颈,如果教师不能及时介入,很容易使幼儿丧失原有兴趣,要么是游戏终止,要么是低水平重复。此时,教师可用布鲁姆分类法尝试提出记忆、理解、分析级别的问题,让幼儿自己描述并反思当前活动、厘清游戏意图,以突破游戏瓶颈,重燃游戏兴趣。


一次中班建构游戏中,4名幼儿正在搭桥。他们在搭建桥两端的坡度时遇到了困难,无法将上下坡与平缓的桥面平整连接,只能将作为上下坡的积木简单斜搭在桥面两侧。当小汽车从桥上通过时,总要跳过这个连接处。其中一名幼儿说:“这座桥不好,汽车不能从上面走,要翻车的,不好玩。”说着就离开了,另外3名幼儿见状也纷纷丢下小汽车。看到他们即将放弃游戏,教师介入问道:“你们的汽车为什么会翻?”(级别2:理解)“遇到什么问题了吗?”(级别3:应用)其中一名幼儿清晰描述了小汽车过桥时遇到的问题,而另一名幼儿已经发现搭建的坡道连接不当,抢着解释:“我知道了,这个上坡和下坡都是翘在桥面上,我们要把它降下来,这样就平整了。”教师接着追问:“怎样才会降下来呢?回想一下我们上次是怎样搭建滑梯的?”(级别4:分析)这样的提问引发幼儿联系以往搭建滑梯坡道的经验,帮幼儿打开了思维。接下来,幼儿又兴致勃勃地开始讨论、搭建了。


提问要有利于幼儿延展游戏计划


高水平问题要遵循幼儿主体性发展原则,是教师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追随幼儿进行的启发性提问。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大胆思考计划、表达计划并实施计划。


幼儿园新增了安吉桶,户外游戏前,教师与幼儿谈话,并提问:“关于安吉桶,我很好奇你们究竟想怎么玩?”(级别3:应用)这一提问是让幼儿与新材料建立联系,幼儿按照自己的思考,想象出不同的玩法,有的想钻爬,有的想推到山坡上往下滚……问题激发幼儿产生了许多游戏计划,拓展了幼儿思维。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改变幼儿的游戏计划,教师要做的是既延伸幼儿已有的游戏兴趣,又能增加游戏的丰富性。山坡游戏中,大班幼儿喜欢用木板铺在坡道上,将木板当作滑道玩滑行游戏。针对这个游戏,两位教师的提问方式不一样,导致了不同结果。大(1)班教师看到幼儿对游戏感兴趣,在分享时,她向幼儿提问:“木板还可以怎么玩?”这个问题看起来是开放性的,但很明显,它偏离了幼儿的兴趣点——滑行,后来滑行游戏不但未得到延续,幼儿也未探索出更多玩法。


大(2)班教师在游戏分享时则用了不同的提问方式:“我看到你们从木板上滑下来,你们是怎么想到这么玩的?”(级别2:理解)这样的提问让幼儿自主描述游戏,教师可通过幼儿的描述进一步判断幼儿的兴趣点,并进一步追问:“用木板当滑梯,是个不错的想法,还能不能设计更好玩、更有挑战的滑道呢?”(级别6:创造)这个追问能促进幼儿将游戏兴趣转化为行动,并基于滑行的兴趣延展游戏计划,促进幼儿思维发展,为后续幼儿丰富游戏情节提供支持。


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尝试用不同材料自制滑道,不仅找来了大纸板、旧条幅等材料,还借助其他材料设计了高难度的“过山车滑道”,游戏兴趣一直高涨。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搬经镇夏堡幼儿园)

来源|《中国教育报》8月27日第2版


查看原文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阅读 23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