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节写作指导:石家庄欢迎您

阅读培根,写作铸魂
创建于2023-04-28
阅读 7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同学们,石家庄是我们美丽的家乡。精美的建筑、怡人的风光、独特的物产、美丽的传说......都是家乡的名片。时代的发展,推动了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请以“请到我的家乡来”为题目,写一篇介绍家乡的作文。

要求:

①段落清楚,语句通顺;

②可适当采用修辞手法,使表达有文采;

③应突出“家乡美、爱家乡、赞家乡”的主题。

构思方法:

一、明确写什么

1、城镇写真可以写作为家乡的城市或乡镇的地理位置、历史概况、结构布局、发展前景等等。

 2、人文景观可以写古今建筑(包括当下的标志性建筑),由此彰显家乡的文化底蕴;也可写家乡风俗之美,并融入自己有关“民俗文化也需与时俱进”“民俗文化也需要环保”之类的思考。

 3、自然景观可以写家乡的自然风光,注意要从不同角度来展现,比如平视、仰视、俯视,近看、远观,等等,这样才能尽显景物特点。

 4、乡土特产可以写地方风味小吃、特色果蔬,也可以写一写家乡人创作的工艺品等。

通过记述景观,写清楚其来源、特点、文化价值,并于字里行间融入自己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二、结构安排

1、开头:介绍家乡石家庄,概括石家庄的特点。(略)

2、中间:分为几段来写,中间建议用上过渡句以及多使用辞手法。

①石家庄的美景有好几种,不能平均用力,要着重1-2处美景来写(可写迷人的自然风光,可写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建筑,也可写现代化气息浓厚的时尚广场等);

②写石家庄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

③还可以写写在石家庄发生的一件事。(详)

3、结尾:再次点题,表达你对家乡石家庄的热爱。(略)

三、写出文采

1、场景描写

所见:对看到的景物要写具体,不管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要点出它们的特性,有吸引力的地方要加以细节刻画。

如:田里干活的人们陆续走出田地,漫步在回家的小路上。他们有的赤着脚,发出噔噔的脚步声。有的赶着牛,牛移动着笨重的身躯,尾巴一甩一甩的,慢腾腾地朝前走着。夜色中不时传来主人的吆喝声和赶牛的皮鞭声。

所闻:自然的风吹草动、鸟啼莺歌,人们的劳作、生产活动,这些都可以在生动的描述中凝聚出生命的美感。

如:竹林里响起叽叽喳喳的声音,原来是小鸟们在尽情欢歌。

2、抒发感情

对于作者的感情和心理的刻画以及人文景观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都可以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进而抒写对家乡景色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如:我急忙追赶上去,妈妈问:“你是不是被这美丽的田园风光迷住了?”我笑着点点头。

3、修辞手法

在描写家乡的景色时,如果运用贴切到位的比喻手法和拟人描绘,将使自然景象更显秀丽,人文景观更具风韵。

如:竹林里响起叽叽喳喳的声音,原来是小鸟们在尽情欢歌。

太阳慢慢地下山了,一片片绿荫掩映的院落上空升起了一层层薄薄的烟雾,真像一层细腻的轻纱环绕在林子周围。

                  石家庄欢迎您来

石家庄,简称“石”,旧称石门,是河北省省会,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石家庄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今天就带大家一起走进我的家乡——石家庄市。

               西柏坡——红色革命之地

西柏坡——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决定解放战争走向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全中国,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

西柏坡以其独特的贡献,彪炳于中国革命史册,竖起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是作家阎涛同志在其创作西柏坡纪实文学《东行漫记》时概括出的一句名言,并作为这部纪实文学的副题。

             嶂石岩——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嶂石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石家庄西南的赞皇县境内是太行山森林公园精华所在。嶂石岩地貌为我国三大旅游砂岩地貌之一,是太行山雄险、壮美的典型代表地段。

 石家庄西南太行山区有个古老的赞皇县,赞皇县西南端与山西省交界处有列巍峨耸立的大山,世称“嶂石岩”。嶂石南北纵列,东侧丹崖三叠,层林积翠,泉瀑飞下,谷壑幽邃,自然景观奇、险、雄、幽兼之,有人称其“太行绝胜”,明正德年间曾先后任兵部、礼部、吏部尚书的名臣乔宇盛赞其景:“岩半花宫千仞余,遥观疑是挂空虚。丹崖翠壁相辉映,纵有王维画不如。”

             赵州桥——  “敞肩拱”之首

赵州桥,是一座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洨河之上的石拱桥,因赵县古称赵州而得名。当地人称之为大石桥,以区别于城西门外的永通桥(小石桥)。赵州桥始建于隋代,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后由宋哲宗赵煦赐名安济桥,并以之为正名。

宋《文苑英华》所载唐代张彧《赵郡南石桥铭并序》(《赵郡南石桥铭并序》)一文中,有“穷琛莫等盈纪方就”之句。(用尽了不可胜数的钱财,满12年才建成这座桥。)

             正定古城——见历史,看今朝

正定县前身为真定县,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最初为鲜虞国都城,后为中山国都城,建县始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的东垣县,“真定”一名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改东垣县为真定县,最终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为现名 。

正定县是京津冀城市群、石家庄都市圈的重要城镇,境内建有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有京广高速铁路过境 。正定县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有“古建艺术宝库”美称。

正定古城,见历史,看今朝,回味古人的底蕴,享受现代的科技,他就站在那里,在那祥云之下,绽放着他的温文尔雅。走在上面,感受这沉淀了千年的的气息,还是那么令你觉得安静。

你瞧!我们石家庄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物产丰富,关键它还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它自古以来孕育了无数的英雄儿女。石家庄就在这,一直在这等你来。

                    大美滹沱河

在石家庄人的记忆中都有一条河,那就是我们的母亲河——滹沱河,那里有冀之光塔,有叶子广场,有滹沱河湿地,有承载城市记忆的火车……经过城市建设者多年的努力,如今的滹沱河已从原来的污水肆虐、垃圾遍地、黄沙漫天美丽蝶变,成为水清岸绿花海成片、鱼翔浅底、鸟栖水面的美丽之河。

城市因河流而生,一座城市,又往往傍水而兴。在这个夏日里,我们从空中视角来俯瞰这条全长19公里的河(城区段),从西到东,一条清清的河流蜿蜒流淌,一条彩色的景观路伴河而行,两侧种植的大量的绿色树木,经过几年的呵护成长,已逐渐成林成片,墨绿、碧绿、蓝绿、淡绿……曾经沙化严重的荒滩正在变成一条生态绿廊。

一条绿廊串联起了一座座公园,如诗如画,美不胜收。从西向东:疏林花田景观的云龙公园;展现石家庄发展轨迹、滹沱河变迁的拾迹公园;“接近自然回归自然”满眼苍翠的叠翠山公园;堤岛相连、小桥飞架的明曦湖公园;登高望远、花海成片的映秀山公园;拥有活力四射篮球场、足球场的奥体公园;风景优美、野趣十足的星野公园……而这其中光影水秀、滹沱湿地、滹沱花海、河湖广场(我爱石家庄)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滹沱河总是不断给人们带来惊喜,每一次走近它,都会发现它不一样的美!”市民王先生如是说,“我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拍摄滹沱河,它已经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而拍鸟达人老李则经常拿着相机在滹沱河岸拍摄鸟,大天鹅、小天鹅、白鹭……

如今,“一鞭晓色渡滹沱,芳草茸茸漫碧波”明代诗人梁瑞霖留下的滹沱盛景又重现滹沱河,石家庄市全面推进拥河发展的城市规划,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质,以生态建设引领城市发展,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滹沱河。相信未来的滹沱河将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以奋进之姿,展示着新时代石家庄的无限张力与潜能……

             古城的母亲河——滹沱河

                         松风萧月

滹沱河,是正定城的母亲河。

正定城,自古就有着“塞北江南”之誉。宋代吕颐浩在他的《燕魏杂录》中写到真定府城时,不吝赞誉之词,为我们描绘了正定这座美城:城周围三十里,居民繁庶,佛宫禅刹,掩映于花竹流水之间,世云“塞北江南”。之所以能成为这样的水乡之城,这要得益于城南川流不息的母亲河——滹沱河,它从正定城的城南横流而过,长川巨浸,东流入海。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流经山西省代县、原平县,曲折回环流到河北省的平山县、灵寿县,再进入正定县:

“一水亘迢迢,滹沱吼怒潮。冰开回急溜,浪涌憾危桥。莽莽平沙阔,漫漫去路遥。春城如画里,雉堞大旗摇”这是清代赵文濂的《春初渡滹沱》)。在诗人眼中,初春河道冰开时,滹沱河浪卷云奔,气势壮美。

历史上,正定在滹沱河的滋润下,地下水充沛,泉水喷涌,河流纵横,灌溉着万亩良田。每到雨季,滹沱河水浩浩荡荡从太行山一路下来,一望无际,沿河渡口轻舟横渡,上下游则风帆相济,往来于正定、深泽、武强等码头。四季晨昏,滹沱河上泊船如龙,往来吁号,热闹非凡。河内鱼虾鳖蟹成群,水上鸥鸟翔集,河滨之地绿草繁茂,间杂牛羊,真的是一片“北国江南”风光。

尤其是正定境内的曲阳桥一带,大鸣泉、小鸣泉、大龙池、小龙池、韩泉、周泉等数十个泉穴,四季清泉汩汩喷涌,常年溪水环绕,周河、韩河纵横交错,丰沛的水源让这里成为万亩稻浪翻滚、藕塘鱼池星罗点缀的“鱼米之乡”。

两岸的地下水水位极浅,旧式砖砌的水井,或靠一架水车,或靠一挂辘轳,便可轻易取水,即生活饮用,又可浇园灌田。也因着滹沱河的滋养,正定城内外泉眼密布,处处清泉流淌,溪水淙淙,“佛宫禅刹,掩映于花竹流水之间”,真是一城风光半城水,波光潋滟。

滹沱河两岸美丽的自然风光,让历代文人骚客陡生感慨,吟咏不尽。

“过了长江与大河,横流数仞绝滹沱”,一个“绝”字,宋代名臣文天祥就将像长江、黄河一样大浪淘沙、势不可挡、横流澎湃的滹沱河气势描写了出来。因此历史上,人们还将滹沱河称为“小黄河”。 明代王英在《渡滹沱》中写道:“飘摇野艇渡,荡漾白鸥回。望极平沙际,春光满绿苔。”事实上,这个看似河草丛生、鱼翔浅底、平沙落雁、优美如画的滹沱河,一旦暴戾起来,洪水真如脱缰的野马,恣意使虐,无情地戕害两岸的百姓。

滹沱河全程578公里,流经正定全境虽仅30.6公里,但两岸土质沙化,在西高东低汹涌急遄的河水冲刷下,两岸堤坝时时塌陷,塌陷的泥沙被河水席卷而去。渐渐地,宽广的河床受泥沙淤积渐成地上河或半地上河,于是,人们又形象地把滹沱河叫做“扑塌河”。每年到了夏秋雨季,受山洪影响,滹沱河水位就会暴涨,惊心动魄的滹沱河涨,让观者股栗,心惊胆战。清代张云锦在《滹沱观涨》中写道:“两岸洪涛喧半夜,铁骑腾空从天下。朝来失色看滹沱,汹涌不见鱼鳞坝。”一旦堤岸被冲垮,洪水就会淹没两岸村庄良田,“秋禾尽为鱼鳖饵,庐舍飘荡迷田畴”,元代诗人王恽所见到的滹沱河水灾造成的悲惨境况,历史上屡见不鲜,受灾的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正如王恽在《滹沱秋涨行》中所言:“两河农民被灾者,逃避无所栖林丘。夜深投宿间聚哭,悲声暗与虫声啾。”

虽说正定城有古城墙护佑,但面对无情的水患也难能幸免,河水冲垮城池祸及百姓的大水灾时有发生:自汉明帝永平十年(68年)到清咸丰11年(1861年)的1793年间,有史料可查的水灾就有51次之多。期间,仅明正德元年(1506年)到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三百余年间,就发生较大水灾33次,平均10年一次,小水灾基本上年年都有。

为了抵御和减少水患,自唐宝应年间(762-763年)修筑拓建正定城的那时起,历代都重视对滹沱河的治理,漕马口堤、斜角堤、廻水堤、护城堤等堤坝的修筑,在保护沿岸城镇村庄和群众免遭水患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漕马口堤,是阻遏滹沱河水冲击正定的第一道屏障。在发源于山西的滹沱河进入正定县境之前,水势并不是很大,但后面由于冶河水并入滹沱河后,其水势一下子变得大而迅猛起来。尤其是到了夏秋雨季,二水并汇,滹沱河水暴涨,从西顺势而下的迅猛河水,如千万匹脱缰的野马正对着正定白店村村西的沙冈——白马冈。白马冈又称白马关,始设于唐代,因白马冈而得名。金大定八年(1168),滹沱河漕马口堤岸溃决。十七年(1177)再次决堤,大水冲毁了临河的白马关,白马关因这场大水而废。迎面冲击而来、遭到沙冈阻遏的迅疾河水,碰壁后转而奔流向南,而后又沿着沙冈向东,横亘流经正定城南关外,再迤逦向东出县境。每当洪水冲击,位于沙冈之上的白店村就会有半村塌入河中的危险。沙冈尽处的邵同村、西韩村外也由于西南高东北低、地势相对平坦而使河水毫无关锁,肆意涨流,水灾险情不断。为救此险况,宋代天圣元年(1023年)于此修筑漕马口堤,又称白马口堤。漕马口堤的修成,成为阻遏滹沱河水患在正定境内肆虐的第一道屏障。但是,由于连年水患和河堤的年久失修,有的地方几乎与地面持平,几乎看不出堤坝的样子。就是那些有着河堤形状的地方,也是浅薄鄙陋,处处缺口形同虚设,就跟没有河堤一样,根本就起不到御水防洪的作用。于是,经常因为洪水暴发而冲毁村庄,淹没良田,造成严重的灾害,因而也就有了“倒了漕马口,正定没处走”的民谣。

斜角堤、廻水堤,是佑护正定城的两道关锁。为抵御洪水,除了修筑距正定城西北三十五里外的漕马口堤外,明清多任地方官吏还申请库银,带领军民修筑了城西南的斜角堤和近城的廻水堤、护城堤,以此来抑制滹沱河水患对正定城的破坏。斜角堤、廻水堤又称大堤、小堤。斜角堤(大堤)筑成于明代成化年间,是从城西斜角头村北开始到正定城南关外小杨家庄的一段防护堤,由西向南向东斜抱正定城的西城、南城两角,故被称为斜角堤。廻水堤(小堤)是从小杨家庄起始,横亘南关,再延伸到城东太平庄村南的一道防护堤。

历史上,决堤泛滥的滹沱河水频频冲坏正定城墙,灌进正定城内,给居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清代光绪年间时任正定府学教授的赵文濂在《漕马口堤斜角堤说》中,对漕马口堤、斜角堤、廻水堤相较正定城的利害关系和重要性做了客观分析:“历考旧志,受河之害多在城南斜角堤,较漕马口关系尤甚。漕马口堤距城三十里,堤决则村庄受害,与城无妨。斜角堤距城仅数里,堤断则水浸城垣,而村庄不待言矣。”由此可以看出,历代对斜角堤和廻水堤的修筑都是格外重视的。两道堤防就像两道关锁为正定城上了两把保险,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和缓冲了滹沱河水患对正定城的破坏。

即使这样,还是时有洪水冲毁堤岸危害正定城的情况发生。究其原因:一个是堤坝土质疏松,在大水的侵泡下堤坝垮塌;另一个原因是由于滹沱河河道宽阔,水势大,河上没有常年固定的桥连接南北交通。由于没有固定的桥,来往通行仅靠冬季用木板和蒿草秫秸搭建季节桥,第二年春天再将桥拆开以利夏秋雨季行洪,南北来往的交通就需要通过两岸摆渡船来实现,因此,高高的堤坝自然就成了交通障碍。枯水时期,人们就会在堤岸上掘出豁口以便通行,在长年累月马踏车轧和行人过往的过程中,堤坝的好多地方出现了中断,成为了与地面相平的“坦途”。这样一来,一旦河水突然暴涨,来不及修补这些堤坝缺口,或者修补处的堤坝疏松,洪水一来就会冲破堤岸威胁正定城池。

民国时期,虽然政府对滹沱河也有投入和治理,但由于连年战争不断,很多次的治理有始无终,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只是劳民伤财而已。

滹沱河水患的根本治理,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1958年,国家发动数万民工,靠扁担抬筐和凝聚的民心士气,在滹沱河上游修建了岗南和黄壁庄两座水库,沿河两岸修建了防洪堤及挑流坝,同时大面积营造防护林。70年代又增筑堤坝,开挖引河使河道裁弯取直,水归中心,基本结束了滹沱河危害两岸人民的历史。70年代末,河北岸尚有太平庄渡口一处,有艄公摆渡过往行人,河宽处有五六十米,波光粼粼,芦苇荡荡,自然风光很是和谐。到了80年代,滹沱河常年断流,湿地消失,彻底成了旱河,河床上除了取沙留下的堪称天坑的一个又一个大坑,就是满目的建筑垃圾。遇到大风天气,曾经暴虐的水龙摇身变成了沙龙,向美丽的城市和肥沃的良田扬沙吐尘,再次成了沿河两岸群众的心头大患。

随着石家庄城市北跨战略部署的启动,滹沱河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综合整治。2005年,政府投巨资整治滹沱河的分支太平河,陆续恢复供水。滹沱河的太平河7.8公里河道全线蓄水,吸引了天鹅、野鸭等难得一见的野生禽类留恋栖息,给秀美的太平河增添了许多生机。随着太平河滨水景观的建成,这里越来越成为市民休闲放松的良好场所。每到周末,大批市民纷纷前来观光、垂钓、放风筝,成为了一道靓丽景观。


如今,经过连年整治的滹沱河碧波荡漾、帆影点点、水鸟啾啾的自然景色又一次成为古城秀美的山水画。不同的是,这幅秀美的山水画中增添了更多现代元素,“阳光、沙滩、碧水”的滹沱河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从此,危害两岸人民千百年的扑塌河——滹沱河——母亲河,最终成为正定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明珠”,成为又一个“城市滨水度假天堂”。

作者:松风萧月

阅读 7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