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每周一论之第一百一十六期


从头越
创建于2023-09-07
阅读 92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论题:在鲁迅小说中,凡是女主人公命运都很惨,请结合鲁迅作品,选择一位命运悲惨的“女主人公”,谈谈她究竟惨到什么程度?又是“谁”,或者说什么“东西”,把她害得这么惨?


陈鑫老师观点:杨二嫂有多惨?惨到什么地步?我为何这么惨?灵魂三问直击内心深处!20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在豆腐店卖豆腐,人称“豆腐西施”。二十年后,她变成了“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泼悍,放肆!这二十年中她到底经历了什么?《故乡》里并没有细说,但是从文中的“我”可以推断出一些原因,在外多年的“我”这次回乡的目的就是卖去祖屋,为什么卖祖屋?题目叫故乡,我们说从小长大有家的地方才是故乡,但这次我们得卖掉祖屋,说明我们一家在外过的也并不是那么好,被迫卖掉祖屋!我们一家在外过的不好,可想而知故乡的他们肯定也过的不如意!回到故乡的时候不再是暖心,而是人情的冷漠。

        回到故乡,我与以杨二嫂为代表的邻里之间的关系,我这次回来有一个很大的感触,那就是我已经无法和左邻右舍们友好和谐相处了,大家来我家不是为了于我叙旧或者是来帮忙搬家,而是藉着买暮气知名顺手拿走我家的东西,这些人中最典型作者琢磨最多的就是杨二嫂杨二嫂从出场就与我拉远了关系,尤其当我开始没有认出他的时候,他便表现得很不平,并且显出鄙夷的神色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这是冷字在故乡中第二次出现,并用来形容杨二嫂的笑说明邻里之间的关系已经疏远到了另作者发冷的地步杨二嫂不仅对我极尽抬高,抬高挖苦与讽刺系,同时为了让顺手牵羊自己变得更为合理一些,他甚至大四边找了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情出来,比如你阔了,放了到台有三房姨太太出出门便是八抬大轿,真是愈有钱,等等,普通人际关系的疏远,也是造成我心境变冷的主要原因。当我的心变冷之时,杨二嫂的心又何尝不是冷的呢?

       追溯小说的主旨,茅盾说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西施原本就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而"豆腐西施"更说明了当时的杨二嫂是有正当谋生职业的,且生活状态还比较优越。二十年时间,昔日踏实经营的"豆腐西施"终变成絮絮叨叨、爱贪小便宜的 "圆规"。作者的比喻辛辣而讽刺,"圆规"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在作者"冷幽默"下,我们感叹现实生活对人性之美的摧毁力,不仅让人褪尽光华,还让人毁灭人格、磨灭斗志。面对杨二嫂的俗不可耐,面对故乡落后的精神世界和破败的现实世界,"我"只是个不断失语的困惑者。"我"在20多年里离本乡、"走异路,逃异地",到现代都市"寻求别样的人们",追求现代文明,但现代都市仍没有提供给"我们"更好的精神乐园,因此终究还是逃脱不了为生活"辛苦辗转"的失落和悲哀。

       我所追求的东西,正是故乡里一切人所追求的!就像《社戏》中:“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一样,逝去的美好不再来,曾经的豆腐西施也终衰老!


李梦仙老师观点:    鲁迅是20世纪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很有代表性。例如《祝福》 中的祥林嫂,是失子的宴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恩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慘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鲁迅通过这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的遭遇,又批评了她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鲁迅在这些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父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祥林嫂是勤快、能千的,她“整天的做,似乎闲者就无聊”,“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扫生、洗地、杀鸡、宰鵝,彻夜地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她具有传统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品质。然而不久,她的婆婆把她劫回,把她强嫁给山里人。当她在山里平静的生活中刚尝到一点生活的乐趣,她的第二个丈夫又死了,她又成了宴妇。可是她还有儿子,所以,这也还不能打垮她。阿毛被狼叼走,给了这个坚强的灵魂不可抵挡的一棍,她终于政变了,“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得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在周国人的酃视和侮辱下,她渐渐走向崩溃。柳妈的话,使她感到了阴间地狱的威胁,以一年的工钱捐了赎罪的门槛,满以为自己是个干净人了,可以坦然地去摆福礼的时候,得到的仍然是禁止她沾手的呵斥。这个女人,终于完全失去了抵御的能力,在精神上走向了死亡,而肉体上的死亡也就为期不远了。

        “祥林嫂是被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纹死的。”在重重压迫下的中国劳动妇女,尤其是寡妇,更别说是是再嫁的寡妇、失子的寡妇,在社会上已没有了生存的空问。封建统治者的代表鲁四老爷对她实行经济上的剥削、肉体上的摧残。就因为祥林嫂能干,“竟没有添短工”。不仅如此,鲁四老谷们还在精神上给子她无情的打击。就因为祥林嫂是寡妇,鲁四爷已经皱了眉:再嫁再寡,就是“败坏风俗的”,祭祀时候帮手的份也被禁止了。就连如祥林嫂一般的受压迫者,他们实际上也都受到封建势力的麻痹毒害而帮同着对祥林嫂进行精神虐待,不自觉地促成了揪社会的这个平凡而不幸的悲剧。而婆婆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她劫回,不顾死活的强迫把她嫁到山坳里去,实际上依赖的是封建社会的族权、夫权。阴间的恐怖,代表了愚昧的封建迷信恩想,在精神上折磨着祥林嫂,使她花了一年的工钱去捐一条门槛。就这样,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织成了一张有形和无形交织的网,通过社会各阶层的人有效地完成着践踏、侮辱和伤害的任务,无情地粉碎了祥林嫂的一切努力和挣扎,终于酿成了祥林嫂这个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剧。


马凌川老师观点:    鲁迅先生的小说中,无数人物都凸显着鲜明的时代性。其中的女性角色,更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演绎着不同色彩的命运。这其中,有《药》中华大妈愚昧守旧的落后群体,也有《祝福》中柳妈这样贪婪庸俗的自私者,有《明天》里如单四嫂子一样麻木不仁的看客,也有《伤逝》里子君一样自发觉醒的反抗者,而这多舛命途中的种种女性人物中,祥林嫂则被渲染了浓烈的悲剧色彩。

      《祝福》中的祥林嫂,在丈夫祥林死后偷偷离家出走,逃到鲁镇谋生,结果还是被婆婆捆绑回去,卖到了深山里再嫁贺老六。贺老六得伤寒而死,儿子阿毛被狼吃了,她被大伯赶出了家门,一无所有,孤身一人。丧夫丧子的痛后让祥林嫂成为了一个时时将自己的不幸和苦难挂在嘴边的人,甚至可以说是怨妇,并且因为败坏风俗被鲁家人两次拒绝做跟祭祀有关的相关工作,哪怕捐了门槛也是如此,这也彻底击垮了祥林嫂的意志,使她最终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只能走向败亡惨死。她曾痛苦的挣扎过,她也曾奋力的反抗过,最终走向毁灭,唏嘘之余更想究其原因。

       自身的愚昧。祥林嫂是就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出生穷苦贫寒,却勤劳朴实,向往美好,更尝试改变命运。然而在遭受一次次命运的重创之后,她的救赎却是神灵,迷信思想开始占据她的精神主导,终其一生都在试图通过捐门槛来获得人们的肯定,拥有“祝福”的权利,而非奋起反抗尝试改变命运。因此,在苦难与厄运的折磨中,她终于还是坠入命运的深渊。

       旁人的冷漠。和祥林嫂一样同处于旧中国劳动妇女底层的“柳妈”,同样受鲁四老爷欺压的下层人民,不但没有觉悟、没有反抗,反而又成为了统治者手中的帮凶,为祥林嫂所开的"良方"------捐门槛。不但没有拯救祥林嫂,反而直接毁灭了她。鲁镇上的众多看客和祥林嫂一样过着穷苦的生活,同样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对祥林嫂不幸的人生际遇,更多是抱着观望的态度,以幸灾乐祸的姿态,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刷当成调剂生活的“故事”,当祥林嫂向大家讲述阿毛被狼吃掉的经历时,人们的反应是像在欣赏一出戏剧,几声虛伪的叹息和几滴假意的眼泪,不过是“入戏”之后的心理满足。这群看客的麻木不仁,使祥林嫂的精神上陷入了无尽的寒冷。

       无论是主观的愚昧,还是客观的麻木,深究背后,是时代环境、社会落后之使然。文章创作于新文化运动之后,然后封建社会的残余思想并未被摧毁,封建礼教的之苦之下,中国大地依然被封建思想束缚得令人窒息。这样的时代背景,这样的社会环境,使人们,尤其底层人民的肉体和心灵遭受着无法估量的摧残,形成病态的心理,病态的社会。

自身的愚昧,冷漠的周遭,落后的社会,必然将祥林嫂推向命运的黑暗地带,附上了悲剧的色彩。


路燕霞老师观点:《伤逝》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爱情小说,男女主人翁涓生和子君冲突封建专制大家庭束缚和世俗眼光才得到的自由恋爱,但婚姻却以悲剧收场,子君更是在这场奋不顾身的爱情中被伤害得遍体鳞伤,最后走向了死亡。

       是什么造成了子君的悲剧呢?

       我认为造成子君最后死亡的原因有三个:社会原因,子君自身的原因以及涓生的变心。故事发生在五四时期,那个时候正值个性解放、思想解放的热潮期,大量的鼓励女性自由解放的作品出现。子君也是在这样的新思想影响之下成长起来的女性,她也勇敢地从封建专制的旧家庭中脱离出来,勇敢地追求恋爱婚姻的自由,但是她却没有考虑到现实因素。子君自身也存在思想上的矛盾性。虽然在初期她在面对家人的劝阻之时,她会高傲地直呼:“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面临在路上遇到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时”,连涓生都觉得全身有些瑟缩,但是“她却是大无畏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她甚至为了爱情,不惜背叛旧家庭,导致失去了生活来源。但是在后期,她又表现出了封建女性贤妻良母的特性,这也是涓生变心的一个原因。 涓生的变心则是造成子君死亡最大的一个原因。在面对爱情时,他本就不似子君那样勇敢、坚贞。比起子君这个人,他似乎更爱的是她前期表现出来的解放的思想。所以在生活中他发现了子君思想上传统的一面时,他就不再爱她了。他因为自己“没有负着虚伪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担子卸给了她。”这也导致了子君的死亡。


张静妮老师观点:鲁迅先生的小说,往往把旧社会的丑陋面撕裂给大众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先生如同一位慈爱的父亲,通过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把“恨铁不成钢”的心声表漏无疑。我以《故乡》中的杨二嫂为例,做如下简要分析。

        “杨二嫂”和“豆腐西施”。小时候,迅哥儿喊伊“豆腐西施”。多么美的名字,外表如此,“整日地坐着”,也不曾串门,不曾去别人家顺物件,不曾说过那些酸酸的,尖端刻薄的话。时过境迁,曾经的豆腐西施却成了“圆规”一样的妇人。“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作者虽未写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可以想象,绝不是圆润如玉的,如迅哥儿小时候所看到的豆腐那般白细嫩的手。是什么让曾经的豆腐西施变为了骨瘦如柴,尖酸刻薄的“杨二嫂”?!

       世人都如尘埃,难免在时代的洪流中浮沉飘散。曾经的豆腐西施也是如此。不论是外貌的变化,还是人生观的转变,都无法逃离时代的影响。豆腐西施也不例外。苛税繁重,战乱纷纷,人人苟活于世,温饱难以解决,于是乎,小偷小摸;于是乎,人性扭曲;于是乎,亲人离间……

       杨二嫂算不得《故乡》中的女主人公,但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她,探视当时农妇的一种生存状态。杨二嫂就是当时农村妇女的一个缩影,小至她的穿着动作,大至她的扭曲心理。小说并没有交待杨二嫂的最终结局,但我们可以想象,在如此重负下的社会生活,一个如蜉蝣般的底层劳动妇女,连温饱都难以解决,她的结局会是什么呢!

       可悲!可叹!


陈蕴老师的观点:“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短短几十个字,瞬间把祥林嫂的呆滞麻木传神地刻画出来,让人过目不忘。

       今日再读《祝福》,还是有锹心的疼痛。祥林嫂的命运,就是一个注定的结果,尽管中间有迂回、有起伏、有改变,但是她的结局只有一个一一必死无疑。

       身强力壮,做事利落,勤劳肯干,并且是一个烈性子的女人。这样一个女人,如果没有中间的曲曲折折,虽不能让她成为人上人,至少保持温饱、活下来没有问题。她的不幸,其根源在于死了男人,成了封建礼教之下的寡妇,于是她被贴上标签一一不祥之人。就是这样一个标签,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祥林嫂死了第一任丈夫来到鲁镇时,当“四叔”得知她的身份,皱了皱眉头,嫌弃她是个寡妇。好在那时祥林嫂干活不知疲倦,顶得过一个男工。因为有利用价值,她才被留了下来。死了第二任丈夫重新回到“四叔”家,四叔照样皱眉,只是鉴于称心如意女工难找的现状,再加上前些年她给主家留下的好印象,才被勉强留下来。但是这次她被严格限制参与祭祀的任何劳动。想去拿酒杯和筷子,被四婶喊话“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想去拿烛台,又被喊话“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到最后,她只能做最低贱的活,坐在灶下烧火。不难想象,四婶的每一次喊话,都是在强调“你是不祥之物”,这无疑是一次次扼杀祥林嫂生存的希望。

       毫无人性的婆家人是杀死她的第二把刀。如果说祥林嫂的婆婆也是个可怜人,是因为她年纪轻轻就死了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相信很多人都懂,单单从这一点来说,她值得我们同情。同为女人,一个失去儿子,一个失去丈夫,相同的悲伤本应该让两个苦命人惺惺相惜,彼此顾念。可是婆家人对新寡的媳妇丝毫没有任何怜惜。祥林嫂从婆家出逃做工,可以想象婆家人是如何虐待她;婆婆到“四叔”家接媳妇,理由说的冠冕堂皇,合情合理,把儿媳妇的工钱全部装进自己腰包里,全然不念这是媳妇的劳动所得;趁祥林嫂不注意,两个男人把她劫了去;把祥林嫂捆上塞进花轿,拜天地时,小叔子居然擒住她,即使她头被撞破,也毫不手软.…

“卫老婆子”“善人柳妈”等人是杀死她的最后一把刀。卫老婆子是一个头脑灵活的人,靠着一张嘴能说会道,帮富贵人家介绍帮佣赚钱,所以祥林嫂才进了“四叔”家里做工,后来又贪图祥林嫂婆婆家给的好处,又成了劫持她的帮凶。从头到尾,卫老婆子就是一个利字当头的人,在这样一个人眼里,可怜的祥林嫂不过是她赚取利益的工具。

       善人柳妈,同样作为帮工,面对祥林嫂的不幸,指责她不该依了二婚男人,还不如当时“索性撞一个死”;告诉她死了也会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死鬼男人;最后又指给她一条路,让她用了一年的工钱,捐门槛。.真可谓句句见血,其心可诛。

        还有祥林嫂身边的那些人们,拿阿毛的死、拿她额头上的伤疤津津乐道,一个个吃人血馒头的看客。尽管文中的祥林嫂做帮佣时勤劳吃苦,被卖进深山里誓死抗争,花一年工钱捐门槛赎罪,只为死后能安生,依然逃不过死亡的命运。一个弱女子的力量,又怎能对抗得住一帮要你去死的人?

       在这个故事中,祥林嫂无疑是悲哀的,可更让人感到悲哀的,是那些冷漠麻木的人,是那个无情的时代。


洪菲老师观点:祥林嫂就是鲁迅笔下一位鲜明的女性,祥林嫂的名字始终为祥林嫂,直到第二任丈夫死去,人们仍叫他祥林嫂。她始终以封建礼教的是非为是非,在不自觉中也维护了封建礼教。这是封建礼教在她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体现,充分显示出了落后与愚昧。鲁迅先生对这样一位传统,可悲,逆来顺受的人物,肯定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在当时,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是一个赤裸裸地夫权,族权社会,女性就像商品一样被交易,被买卖,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雪崩的时候,没有一个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祥林嫂并没有一味的这样屈服着,她也做出了自己的反抗与不服从。她逃,她逃离婆婆,到鲁镇打工;她撞,她不愿拜堂,宁愿把额头撞到桌子上去;她捐,她把自己一年来省吃俭用攒起来的工资去买一条门槛供万人踩踏;她问,她问鲁迅人死后,会有魂灵吗。这就是祥林嫂做出的反抗,她的反抗是自发的,精神是可贵的,但却缺乏明确的认识,用了一种错误的方式,使得自己才出苦海,又入狼窝。她是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的代表,她质朴,她勤劳,她善良,起初更对生活充满了渴望。话虽不多,却踏实肯干,意图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光明生活,因为,她是从深渊里爬出来的人。我不知道她的婆婆对她做了什么,但她逃出来了,她的勇敢就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她是一个“注定要死的人”,因为她看似奋力“爬出”的深渊,在那个可怕的年代,超乎了想象的骇人,不见天日。


陶昱凝老师观点:在鲁迅的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命运都非常悲惨。在这些作品中,有一位女主人公的命运尤为令人痛心,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中的一个悲剧人物。她的一生非常艰辛、坎坷,早年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有婆婆和一个小叔子,家中以打柴为生。后来,她的丈夫去世了,她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鲁镇打工。在鲁镇,她遭受了很多不公正待遇,但她仍然努力工作,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命运对她并不公平。最终,她因为旧时代的封建思想而被认为是“克夫”之相,被拐卖后被迫改嫁,最后死于贫困和疾病。

       至于谁把祥林嫂害得这么惨?旧时代的封建思想是造成祥林嫂死亡的重大原因。正是因为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影响,大家才会认为祥林嫂有“克夫”之相,才会把被拐卖的罪过强行推给祥林嫂,才会认为祥林嫂的改嫁是个罪过。此外,柳妈让祥林嫂去捐门槛之后,大家对祥林嫂的态度却没有变,这使得祥林嫂的心再一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从而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 。

王晶晶老师观点:说到鲁迅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祝福》里,其中让我最悲愤的还不是四叔一家的冷漠,卫老婆子的油滑,祥林嫂婆婆的铁石心肠,听故事的众人的愚昧麻木,而是柳妈。同为下人,在祥林嫂总念叨阿毛的故事被众人厌弃后,是柳妈,将祥林嫂最后一点尊严连皮带核地咀嚼下咽,又从背后冷不丁猛一把,把她推进万劫不复的黑洞,再不能见天日。在厨房干活时,柳妈的关注点从阿毛转到祥林嫂明明不愿改嫁,为何最后竟肯依了贺老六发生性关系上。她不厌其烦地打听人家的隐私,像一个贼!祥林嫂不傻,看出了她的歹意,“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接着,柳妈祭出“大”招,让祥林嫂赶快去捐门槛以赎罪。这一招,狠啊,让摇摇晃晃站都站不稳的祥林嫂彻底灰飞烟灭,人间蒸发。每读到这里,我都暗自长叹:祥林嫂不就是男版的孔乙己吗,虽然她不识一字,却和孔乙己一样都沦为了众人的开心果……柳妈,是个“善女人”,信佛的,连鸡都不肯杀的人,居然用她的一张嘴“杀”了一个大活人。是的,你可以说这事不能全怪柳妈,因为那是旧社会,因为礼教,因为愚昧,因为……对,你说的都对,但恕我不敢苟同。在柳妈的眉梢眼角里,我看到的不是真心实意的关怀,我看到的,分明是豆腐嘴刀子心的恶毒。这种恶毒,是见人出丑后的幸灾乐祸,是事不关己还要落井下石的卑鄙龌龊,是围观车祸现场不仅不播120,还紧盯着死者手上金戒指一心想据为己有的路人的肮脏心态。木心说,恶的对立面不是善,是伪善。说得太好!原来,天底下最凶残的动物,莫过于人。 再或者《故乡》是慢性病,不留意,你都不会发现它是“病”,且是绝症,无药可救。这“病”,不独鲁迅得,很多人都得。主人公闰土和小时候大变样。杨二嫂也是,从“豆腐西施”变身为“圆规”。这个幺蛾子一出场就尖声怪叫,倚老卖老地说“我还抱过你咧”,然后左一句“啊呀呀”,右一句“啊呀啊呀”,明褒实贬把“我”揶揄了个够。明明她来“我”家是想沾光,顺手蹭东西,结果倒像是“我”家要她的占便宜,看她一副无理搅三分的无耻架势,让人哭笑不得。就这,临走还骂骂咧咧地顺走一副手套。自从知道“我”家要搬家的消息后,每日必到的杨二嫂,在故事结尾,还从“我”家灰堆里扒出一个鸡食盆,踮着小脚欢欢喜喜抱走了。放现在,杨二嫂绝对是能上央视春晚的小品演员,大写的“尬演”,笑哭我了。我甚至怀疑“杨二嫂”很可能不是她的真名,她的真名,应该叫三姑六婆!最重要的是,这样的人,哪个时代都不缺,满大街都是,这也可能是他想塑造这些悲惨女主人形象的目吧。


李王东老师观点:阿长是鲁迅童年生活中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曾几次被鲁迅写入作品中。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不但对她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而且通过几件互不关联的事情描绘了她的性格。在《狗·猫·鼠》里已先写了她踏死“我”心爱的隐鼠。到《阿长与〈山海经〉》,又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来写她。开头写她“喜欢切切察察”,低声絮说什么时“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对“我”管得很严,拔一株草都说是顽皮,动不动就要告诉家长。夏天睡觉又在床上写“大”字,挤得“我”没有翻身的余地。这些真切生动的细节描写,都带着明显的贬义。接着写她元旦清早给“我”的磨难。这些“古怪的仪式”虽然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但因“烦琐之至”“非常麻烦”,使“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

        再来,写她讲“长毛”的故事,更进一层地写她缺点。当“我”以为她长得很丑,倘若“长毛”来,一定最安全了,她却反驳道:“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这些话表现了十足的愚昧。“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到这里,作者才掉转笔锋写买《山海经》——也就是这篇散文要着重写的一件事。“我”念念不忘,渴望得到绘图的《山海经》。可是,谁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只有阿长,虽然她根本不知道《山海经》是什么,“我”原也认为对她说也无益,所以向来没有同她说过。但她却自己主动来问,并且在她告假回来时,一见面就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件事,充分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得多么细致,对孩子的愿望是那么体贴,为了满足孩子的正当愿望又是那样认真、郑重其事。以至“我”惊喜、激动得“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于是,“我”对她有了新的看法:“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透过天真的儿童心理,对她身上美好的素质的赞扬是何等热烈和真挚!作为一个连真正的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她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孩子。

       可是:我的保姆——长妈妈,她的名字“我”终于不知道,她的经历,也了解甚少,她大约是个可怜人罢。


王德金老师观点:祥林嫂的人生,一步一个坎儿。她是穷人家的孩子,给人做童养媳,结果丈夫死了,婆婆为了给另外一个儿子挣彩礼钱,逼迫她改嫁,实际上就是贩卖人口。祥林嫂不愿意,因为当时一旦改嫁,全社会都看不起。于是祥林嫂跑到鲁镇,给鲁四老爷家当女工。刚过上几天踏实日子,她婆婆就带人把她抓走了,绑起来,嫁到山坳里。祥林嫂虽然一路反抗,又是哭闹,又是撞香案角,最终还是被迫跟新丈夫完婚了。结婚以后,她生了个儿子阿毛,感觉幸福生活要开始了。结果又遇到倒霉事,先是丈夫伤寒病复发,死了;后来有一年春天,儿子阿毛也被狼叼走吃了,祥林嫂找到孩子尸体的时候,五脏都掏空了。这件事给祥林嫂巨大打击,整个人痛苦而又麻木。就在这时,他丈夫的大哥来收房,因为按照封建宗法制度,夫死子亡,你已经不算这家人了,凭什么还住在这里呢?祥林嫂无依无靠,只好又回鲁镇,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她这次回来,所受的待遇跟上次不一样了。上次来,大家虽然觉得她是寡妇,有点晦气,但没人折磨她。这次大家很看不起她,因为她嫁了两个丈夫。四叔、四婶不让他参与“祝福”这种祭祀活动了,鲁镇的老百姓也想尽各种办法嘲笑她,揭她伤疤,甚至拿她死去的儿子开玩笑。祥林嫂为了重新获得尊重,开始了人生中最后一次挣扎。她用两年多攒下的工资,在庙里捐了个门槛,以为这样就能“赎罪”。可捐完以后,四婶还是不让她摆祭器。她刚一动手,四婶就说:“祥林嫂,你放着吧。”从此,祥林嫂就变了一个人,说话前言不搭后语,干活丢三落四,鲁家嫌弃祥林嫂不中用了,把她赶出家门。她无处可去,就在镇上讨饭,最终死在了冰天雪地的大年夜。

       这就是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旧社会妇女能遭遇的苦难,她都尝过了。那么,究竟是谁把祥林嫂害成这样呢?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全体鲁镇人共同构成了一个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无主名”,是说人人都不是直接的“凶手”,但人人都有责任;“无意识”,是说谁也不是成心把祥林嫂往死路上逼,而是在某种文化礼俗之下,做出了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些选择叠加起来,祥林嫂非死不可。那么问题来了,支配大家行动的文化礼俗究竟指什么?有人说是礼教思想,特别是旧社会迫害妇女的节烈思想,大家不就是因为祥林嫂失节,才嘲讽她、嫌弃她吗?这样想可就太小看鲁迅了。

       我想问问大家,祥林嫂的婆婆有没有节烈思想?压根儿没有,她只在乎钱。鲁四老爷和四婶有没有节烈思想?有人说,他们是封建礼教“卫道士”,什么叫卫道士?就是为了捍卫心中的道统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鲁四老爷夫妻是这样的人吗?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他们明知祥林嫂失节,还让祥林嫂帮工,为什么?因为祥林嫂走后,再找的女工没一个赶得上她。所以他们真正做事的时候,都是从实际利益出发,而不是从贞节观念出发;但在评价别人的时候,他们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了,一边用你干活,一边还嫌你不洁,这是典型的“双标”。鲁镇的闲人们也一样,不管是柳妈、“善女人”们,还是祥林嫂捐门槛时遇到的“庙祝”,他们为什么取笑和刁难祥林嫂?是为了捍卫节烈思想吗?当然不是,他们就是为自己开心,这也是一种功利实用主义。所以,鲁迅笔下的鲁镇是一个没有信仰的社会,鲁迅批判的不仅是作为观念符号存在的礼教思想,更是人们对礼教思想的虚伪态度。正是有了这种虚伪态度,大家才一方面利用祥林嫂,用她卖钱、用她劳动、用她取乐,一方面拿空洞的贞节观念评价祥林嫂,让祥林嫂既得不到实际利益,又受到精神侮辱。

       祥林嫂死前,遇到了回乡偶住的“我”。这个“我”,是故事中的人物,一个新式知识分子。“我”对祥林嫂的死有没有责任呢?当然也有。祥林嫂见到“我”时,问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人死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呢?“我”说或许有吧。她就接着问:那么,也就有地狱了?“我”一看情况不对,赶紧说论理也应该有,谁知道呢?祥林嫂不甘心,又问:那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这时“我”就很为难。如果按照科学理性来回答,肯定是没有魂灵,也没有地狱,但这样一来,祥林嫂就不可能跟死去的阿毛见面了,这会让她非常难过。如果想让祥林嫂好受点,只能从人道主义出发来回答,说人死之后是有魂灵的,死后的一家人可以见面。但是如果有魂灵,也就有地狱,祥林嫂听人说过,像她这种失节妇女,死后下地狱,要被人锯成两半,这样她就会非常恐惧。换句话说,“我”无论怎么回答,都不能起到对祥林嫂的安慰作用,最后只能灰溜溜地跑掉了。

       作者特别交代这“三句问”,实际上是为了深化祥林嫂悲剧的内涵。过去我们认为,祥林嫂只有两重悲剧:一重是现实层面的悲惨遭遇,另一重是封建礼教对她的精神折磨。加上这三句问,我们会发现,祥林嫂在人生最后阶段产生了一些变化,她不再像过去那样,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而是开始对鲁镇人习以为常的魂灵问题、地狱问题产生了怀疑,从而向“我”这个知识分子来求证:“彼岸世界”到底长什么样?这说明祥林嫂身上产生了一些觉醒的萌芽。可是“我”呢?本来可以在思想上启蒙她、在生活上帮助她,最终却选择了逃跑。这样一来,祥林嫂面对的就不仅是生活苦难和精神折磨,她也成为了新兴知识分子的弃卒,被全社会所有阶层一起抛弃掉了。

       既然全体人物都有责任,祥林嫂本人有没有呢?有位鲁迅研究专家说得很好: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女性不由自主地将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本为封建男权文化的律令, 内化为自身的生存选择与文化选择。当女性由被奴化进入这种自奴化的阶段时,也就意味着女性权利的全面丧失。通俗地说,祥林嫂发自内心地相信那些贞节思想,至少在她发出“三句问”之前,她很认同世俗的评价,还玩命地捍卫贞节或救赎自己,希望重新回到“女德”的轨道上。从这点来说,鲁迅客观上也批判了祥林嫂本人的愚昧,但这种愚昧不是祥林嫂的错,是整个社会施加在她身上的,要改变女性悲剧,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和文化礼俗。

刘淑琪老师观点:鲁迅先生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女性形象都是以反映妇女悲苦生活和妇女解放斗争为主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变化。中国的女性不仅仅受到传统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男权意识的压迫,还有她们对自身的思想禁锢。

       中国几千年的顽固封建制度,“男尊女卑”的思想,使得众多女性完全失去了自我。鲁迅有一种思想叫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便是他对中国女性的态度。他的文章始终包含现实社会的内容,也自始至终包含着人道主义精神,在与残酷的封建剥削社会进行顽强的战斗的同时,对处在旧中国受苦受难的中国妇女也产生了深深地同情和极大地关注,对那些妇女的悲剧命运进行更进一步的思索和社会根源的探索,通过这些表达出作者对旧中国妇女问题关心,以及当时社会的腐败。

       单四嫂子是典型的悲苦农村妇女形象《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的描写,令人震悚的展示了一副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在作品中,作者采用了极为强烈的对照映衬手法:一面将人物形象突现出来,一面将人物命运勾勒出来,在宝儿垂死之际,单四嫂子心乱如麻的时候,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之流在唱小调,打她的歪主意;何小仙慢条斯理,不紧不慢。而同是妇女,似乎有同情心的王九妈,也终于被证实并非出于真情。至此被作者一再称之为有古风的人们,在办丧事时,凡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单四嫂子一顿饭,对她无异于雪上加霜,而明天,等着单四嫂子的又是什么叫?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向,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美的事物被毁灭,丑的事物甚嚣尘上,而众人对此漠然处之。人们能够看出,这里美的事物实质正是被丑的事物的冷漠所杀。作者冷峻的写作风格显示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愤恨。精炼而写实的艺术显示了作者写作手法的纯熟。洗练而朴实的笔致精彩勾勒了一幅小镇风俗画,而人物心理的刻画与对话的描写,更难有一字更改,实在是精品中的精品。

      《 明天》一文中的单四嫂子是个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勤劳善良,年轻守寡的普通女子。她没有什么高深的要求,心中只有她的儿子宝儿。她只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但厄运偏偏降临在穷人身上。宝儿生病了,单四嫂子去求神签、许心愿、吃单方,但病情依然不见好转,于是又抱着侥幸的心理去将希望寄托在庸医小神仙上。最终,宝儿死了,她的唯一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她张大眼睛,面对着空虚、冷寂的一切,寄希望于梦幻,希望在梦里和宝儿见面。只能呆呆地等待明天。可以想象,单四嫂子将面对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

       单四嫂子一直坚持着封建礼教,她从来没有对自己的生活有更高的要求,唯一只想靠自己的微薄之力,把自己和三岁的孩子养活。但是事与愿违,宝儿生病,她求签许愿,吃单方,宝儿的病情却始终不见好转。她只好倾其全部积蓄把希望寄托在庸医何小仙身上,然而何小仙对她只有敷衍,蓝皮阿五又对她趁火打劫,王九妈也对她漠不关心,她的孩子还是死了。最后这位年轻的妇女彻底绝望了。单四嫂子与儿子相依为命,在阴冷的黑夜里期待着美好的明天,却把一切都失掉了,她不知道等待她的只有被那冷酷的社会所吞噬的命运。作者正是通过对单四嫂子守寡丧子的不幸遭遇中,对万恶的旧制度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单四嫂子是很符合规范的节妇,她“前年”死夫,几年来她都在代代相传的封建道德中生活处世。一如既往的充满封建礼教束缚的铁屋子,她被这黑色铁屋幽闭着,殊不知屋外有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她还老实的认为在铁牢笼里面生活着是天经地义的。这种畸形的现状就说明了她已经被那“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的磨盘下深深禁锢着,过着地狱般痛苦的凄惨生活。这完全就是一种变相的慢性谋杀和精神凌迟,单四嫂子的心之所以还未被这凄苦的生活压碎,是因为她还能用她心中所期盼的“明天”的希望,和这种千钧重压相对抗,她还能顶住这巨大的压力而处于相持状态。她的“明天”就是她可爱的儿子,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更何况童稚的宝儿对她说:“妈!爹卖馄饨,我长大了也卖馄饨,卖许多钱——我都给你。”这是单四嫂子浸泡在炼狱般的生活中的唯一“希望”,是在漫漫长夜中唯一的“炬火”?可是最后宝儿死了,唯一的擎天柱摧毁了,单四嫂子心头被这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熄灭了,她的希望之火扑灭了,她所谓的“明天”没有了。


杨昕宇老师观点:在鲁迅小说中,凡是女主人公命运都很惨,请结合鲁迅作品,选择一位命运悲惨的“女主人公”,谈她究竟惨到什么程度?又是“谁”,或者说什么“东西”,把她害得这么惨?

       在鲁迅的文学创作中,他批判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纲常,关注女性,鼓励女性追求独立自主的人格,实现人的尊严和价值。

       他在自己营造的女性文学写作中,从不乏批判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戕害,并且把封建历史比喻成为“吃人”的历史。

       在鲁迅的笔下,既有逆来顺受的女性形象,也有为自由平等抗争的女性形象,这种轨迹真实表达了那一时期女性在思想觉悟中的状态,有困惑、有平庸、有抗争。与同时代作家相比较,鲁迅是关注女性自由、平等与独立的热情倡导者与支持者。在鲁迅《祝福》《明天》《伤逝》等作品中,塑造了祥林嫂、子君、单四嫂子等一个个女性形象,在对这些女性的描述中,鲁迅都是以最基层的女性去展示,去呐喊,写出了女性经济地位的缺失、精神世界上的无依靠,个性丧失中灵魂的绝望挣扎。

       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祥林嫂被迫与比自己小十岁的男人结婚,丈夫死后又被迫再嫁,可是却又再度丧夫,他的儿子还做了野兽的食物。祥林嫂是一个人生充满着坎坷的人物。

       可就是这样一位坚强的女性,让人为她的遭遇感到同情的女性,却被这些人当做物品卖来卖去,先是被她的父母卖,这样还不够,接着又被她的婆婆卖,捆着把她送进了花轿,没经过她的同意便稀里糊涂的嫁给了另一个完全陌生的男人。

       但我们在文章中可以看到,祥林嫂是做出反抗的,她额头上的疤痕便是她反抗留下的证据,可是她的反抗不是为自己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反抗。她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们世俗的眼光会害死她,怕誓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会杀死她,她想与其被别人的目光杀死,还不如自己自杀死,这样还得个烈女的名声。但让祥林嫂没想到的是,他重新嫁的这个男人很勤劳,对她也很好,这些都给了她重新生活的希望。可再度丧夫的悲剧,让她完全丢了魂,她知道这次丧夫意味着什么。别人不仅会说她不坚守贞操,还会说她是克夫相、扫把星。她已经不被这个吃人的社会所容纳了。

       从鲁迅的笔下可以看出,祥林嫂完全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着,因为她不用封建礼教禁锢着自己她会死得更快,因为这个社会就是用封建思想杀人的社会,到处是残忍和血腥,道貌岸然只是它的假面具罢了。

阅读 92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