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初春的第一次小记者活动一一鹿门研学之旅。昨天刚下过春雨,大地还泛着潮气,一切都是润润的。一大早,浓雾笼罩,只能看到50多米开外的距离,而车内,孩子们安坐在大巴上谈笑欢畅,仿佛外面的大雾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长期拘于狭窄封闭的圈子里,学业的压力使孩子们的需求已经不再奢侈,哪怕跟同学伙伴欢聚谈笑对他们来说已是很开心的事了。
雾被阳光渐渐驱散,到达目的地,鹿门山嫩黄翠绿的春色扑面而来,直入眼帘。
孩子们整队集合拍照留念后,沿着一级级的石阶由停车场攀向位于高处的鹿门寺。据历史记载,鹿门山原名苏岭山,与岘山隔江相望。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巡游苏岭山时,曾写下“不踏苏岭山,虚作襄阳行”的著名诗句。东汉建武年间,光武帝刘秀带领侍中郎习郁,巡游苏岭山一带。夜间,君臣二人梦见苏岭山山神前来护驾,刘秀遂封习郁为襄阳侯。习郁到任后,建寺庙于苏岭山,以表崇敬。寺前雕石鹿一对,故称“鹿门寺”,苏岭山也因“鹿门寺”改称“鹿门山”。
鹿门寺是标准的四合院,面积不大但布局紧凑,香炉里还插着焚香的余枝,可知这里香火常年不断。孩子们的到来顿时令寺内香火旺盛,轻烟缭绕。小孩子们也像大人一样有模有样地点香跪拜,虔诚以待。也许他们心里纯净得无欲无求,但以敬重好奇的心态感受佛教文化也算不虚此行吧!
从鹿门寺出来,往左步行100多米,左手一条蜿蜒清幽的小径上随意铺垫着天然成形的石块。大小树木枝叶茂盛,在春阳下影影绰绰掩映着这条小径。行走其中,即便是顽皮的小孩,也不自觉放慢了脚步,一种不可言说的诗意在心中滋生蔓延。这就是“苏岭诗径”,名字太切合了!路侧的山石颇具特色,堪比太湖石。石上布满嫩绿潮湿的青苔,增添了几分岁月的沧桑与沉淀。
沿着右侧陡峭的石级而下,便来到了浩然书院。书院布局闲适巧妙。院中造型别致的石山和哗哗顺流的小瀑吸引了顽皮可爱的孩子,争相拍照留影。院中散落的条凳上坐着三五成伙走累的孩子。院侧的展厅里,爱学的孩子边看边读着孟浩然的诗作。书院前约200多米的长廊上,一群孩子围坐在条桌旁,赛背早已备好的古诗,夕日君作诗,今日我辈诵。声声诵读萦绕在书院上空,孟浩然听之,也该安眠了。在离开书院前,我带着孩子们专门来到孟浩然的卧雕前拍了张留影,希望孩子们能受熏于伟大诗人的文气慧心。
接近上午11点,也许是真累了,孩子们寻一处舒适之地,各自拿出零食,吃喝一通后向竹林走去。
这片竹林密密匝匝,远看如绿色的屏障。近看株株翠竹高耸挺拔。郑燮有诗:“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尽管不情愿招来蜂蝶,却在这春笋抽芽的时节,惹来了嘴馋之人。景区特意在此时将竹林一周围护起来,以便在春末夏初用它更结实挺拔的身姿吸引更多的游人纳凉观赏。
穿过竹林,走过竹桥,是一处开阔之地,几树樱桃花开满枝头,点缀在翠竹绿草间,草坪上几只可爱的绵羊雕像形态各异,增添了几分童趣,几个孩子忍不住在花下留影,在雕像旁拍照。
已到中午,该启程返回了。上车前,我带着孩子们拍了最后一张合影照。
经鹿门一游,几个内向腼腆的孩子已自然融入集体中。不得不说,孩子们真的长大了,有了团队意识,出门在外管理也轻松了不少。孩子们缘聚鹿门,放松心情,增长见识,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增进了同学间的了解与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