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出来之后,社会上一时好评如潮,很多家长高呼,教育的内卷时代终于要过去了,以后不管是自己还是孩子都可以过一个轻松快乐的日子。真的是这样子吗?不少家长在拍手称赞的同时,内心却有隐隐地担忧,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减下来后,质量会不会“水落船低”?至于如何减负不减质,学校层面当然会有诸如提供延时服务、提高课堂效率、精准布置作业等举措推出,但对于尝到过“抢跑”甜头的父母,会因为政府开出了“双减”药方就药到病除吗?尤其是面对中、高考制度的改革,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有50%的几率不能上普通高中,只能去读职高或者技校吗?虽然从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来看,这是一条正确的路,而且以后职高和技校的质量也会越来越好,但是此时此刻,作为家长,如果你暂时不想,或者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去成为那另外的50%,应该怎么去做呢?已经患上教育焦虑症的父母肯定容不得孩子“闲”下来,学校作业少了,他们就会想办法自己给孩子“加餐”。校外学科类培训少了,他们会想办法托关系,找在职、退职的讲师或者他们自认为有点辅导能力的人士,进行点对点辅导,无论是自顾自给孩子作业上加餐,还得点对点找人辅导,都离不开重复训练,重复刷题的低效率学习。在传统的考试模式下也许如此重复性学习会有成效,但新高考重思维、重能力、重情境、重价值观的导向会让刷题式学习逐步丧失红利,如果没有父母的家庭教育行为的矫正,“双减”推出后很难实现让孩子高质量成长的预期效果。
“双减”之下,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真正的家庭教育,不是家长牺牲所有时间和精力去陪孩子,而是要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努力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做更好的自己,才能由此来影响自己的孩子,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教育是根雕的艺术,根雕法则:教育只是让孩子本来的样子更美而已。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教育的目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孩子主动求知,培养有学习能力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学生对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好,每一孩子都能学好,关键在环境是否支持。那作为家长,我们现在在哪些方面着力呢?
一、构建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与良性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
良性夫妻关系是良性亲子关系的基础。孩子只有生长在一个有爱和民主的家庭,才能有了安全感,充满阳光和自信。当父母的爱,真正的到达孩子的身边和他的内心的时候,孩子无论是学习、运动、还是艺术等其他方面很多天赋可能自然都会显露出来,从而不会压抑自己的天性,当一个孩子身心放松,每天轻松自由愉悦的时候,他的学习力、专注力自然就会爆发,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然后呢,给自己的孩子制定有针对性的特色的教育方案,那么这样的话,就可能会培养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非常棒的一个孩子。首先它是健康的,第二他是努力向上的,第三他是认真专注的,有了这几个特质之后,你的孩子学习一定会好。
二、引导激发孩子主动学习。
学习是脑力劳动,只有孩子对它产生兴趣、爱好才可能去主动求知学习。所以家长要从小不断地引导孩子去尝试做各项事情,一个孩子一旦选择自己了最拿手的,最喜欢的事物,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动力,孩子就会进入主动求知学习状态,然后把它做到极致,没有什么不能成功的。
三、方法要对。
孩子各个阶段,各个学科学习的要求和方法都是不同的。小学主要是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初中主要是学习兴趣和习惯及理想的构建教育。而学习兴趣和习惯是拉开孩子成绩的关键。高中是学习方法、思维模式、解决问题能力和三观及家国情怀教育。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教育子女规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孩子才能取得好的收获,茁壮成长。而读书习惯和运动习惯非常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能力相当于智力,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学习上潜在的差生,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书读得多的孩子眼中自然有光,生命的气息也会与众不同。”最近几年社会上流行这样的说法:得阅读得语文,得语文的高考得高考的人生。阅读无论是对心灵的滋养,还是应对现实考试,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四、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家长对孩子从小就要不停地追问孩子最想做的是什么?从而确立目标与理想。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家长一定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主,当我们家长给足了孩子信念的力量,孩子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有时我们需要思考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人接受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最浅显的回答:上好学校、找好工作、获得好收入,这些其实都是过程,细细想想个体接受教育的目的,终究是为了当下和未来更好的生活及为后世能做出了什么有益的事,让多少人、多长时间受益。因此,新教育提倡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五、任何事情做成,都是多因一果,教育路上更是坑洼不平。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一个引领和陪伴者,同时在潜移默化当中,我们的行为指导他们成长,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根据孩子自己的个性特点,有差异化的去制定一些属于自己孩子的这个方案,父母教育孩子的修行是一辈子的事情,应该结合自己孩子在不同阶段年龄阶段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去寻找适应他们自己个人发展的一个路径,这可能才是我们家庭教育的一个长久之道。
未来孩子是培养面向世界的公民,他们的学习,成长和发展,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他们未来将可能因为某种兴趣或某个项目而组合走在了一起,当项目一旦完成,他们可能各奔东西,为新的项目而从新组合成立。
终身学习、成长将是生命永恒主题。让我们一起携手向前努力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