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 回 马 边

寿建华
创建于2023-09-06
阅读 534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再回马边,是在夏末那个飘着微雨的夜晚。

        当高速上一直南下的车转弯向西时,我知道,心心念念的马边就在不远的前方了。穿过最后一组长长的隧道群,豁然开朗处,便是熟悉的马边县城了。

        说是夜晚,其实在马边正是万家灯火、热闹非凡的时候,还是一如既往的喧嚣。十点了,灯光下的县城还是那样的繁华,细雨微拂下,更增添了一份飘渺和妩媚。正值马边小凉山彝族火把节,遒劲激昂的音乐,响彻全城。彝族人民爽直豪迈的个性,似乎在飘扬的歌声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高速入城处马边河上那“山水彝乡 秀美马边”八个霓虹大字,还是那么熠熠生辉,让人倍感亲切。

        阔别两年多后,再次踏上这块让人一直梦牵魂萦的土地。没有之前想象中的那份激动,反而内心一片宁静。或许正是应了那句“近乡情更怯”吧!

        马边是心中惦念着一直想回去看看的地方。那份思念和渴望,或许真的只能用刻骨铭心来表述了。初回绍兴的那段时间,老是在梦中重现马边的山和水,忆及曾经的的人和事。我承认自己是一个多愁善感、念旧怀旧的人,但这样的一种记挂惦念,似乎从未有过。只能感叹世事无常,老天总是喜欢在不经意间与人开一个玩笑,而且这玩笑似乎开得过大了一点,竟让人用差不多两年时间的训练康复,来换取行动的基本自由。马边之行,对当时的我来讲,也只能是痴人说梦了! 

        还是记忆中熟悉的马边。彝族传统的红黑黄三色充斥着大街小巷,牛头装饰、天菩萨帽子、特色漆器,彝族元素随处可见,默默地向世人昭示着,这儿就是小凉山腹地,曾经的赖因寨。靖氛碉楼还是默默地伫立在炮台山腰上,注视着脚下这块土地上巨大而又缓慢的变化。这次非常可惜,竟没有足够宽裕的时间去爬一下炮台山公园,抚摸下山顶那几门怒视前方的大炮,再与吹着号角的彝族英雄支格阿鲁雕像合个影,俯瞰美丽的县城,远眺起伏的层峦,思古抚今。这里可是以前周末带着援建的老师医生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拾级而上的台阶,伴随着曾经一路的欢声笑语。也算是一份小小的遗憾吧。

        这次在马边的时间不长,但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县城变丰满了。一些新楼拔地而起,占据了曾经闲置的地块。当年租住的房子窗外那片熟悉的苞谷地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商住楼区。离开时开始试营业的天星大酒店早已开张,正值火把节,南来北往的客人络绎不绝。当年略显荒凉的县城城南片区,现在似乎已是人气满满,道路两边商铺林立,沿街也已少见空置的店面房了。

        吴庆岭的马边民办博物馆已初具规模。这是一家马边少有的私人博物馆。说是博物馆,其实根本不像城里的众多博物馆,房子敞亮,展陈丰富。去参观时,发现庆岭的民办博物馆甚至于连个象样的门面和招牌也没有。这儿其实是县城边上进城要道旁一个农家小院,院落宽敞,有一幢三层小楼,还有半个现成的小山头,上有亭台楼阁。多年前庆岭花了几万块钱从当地农民手上将它买了下来,当时也就是图它个交通便利,独门独院,环境优雅,空闲时可以好友一聚,品茶赏月,当然,门前还有一大片难得的的溪滩林地菜地,可以摘果烧烤,休闲娱乐。记得当年也曾经带着老师医生们周末来这儿玩过半天,围炉烧烤,饮酒聊天,印象深刻。但当时这里也就是散放了些根雕之类,连博物馆的雏形也还没有,可能最多也就是个想法而已。而经过短短两三年时间,竟然颇有点像模像样了,真的是很不容易。

       参观博物馆,再次感受尘嚣之下厚重宁静的马边。三层小楼里,主要是马边的发展简史展陈,以图片为主,特别展示了马边的脱贫攻坚和各方帮扶,图文并茂。阁楼和亭子里,则是各类实物展陈,甚至有马边籍战士的荣誉实物展示,在一处岩下小径旁边,竟然还有不少彝族人民当年刀耕火种生活劳作的日常用品。可以看出,如何布局摆设,庆岭着实是下过一番心思的。所有能利用的空间,都物尽其用。马边人耳熟能详的“汪公路”、“敕因寨”、“永敕同功”,都原样大小拓印在了小山崖壁上,更在一堵墙上绘制浮雕,实景再现了传说中的“马边八景”。走道两旁,柱沿廊下,平台空隙处,都摆满了庆岭多年搜集来的各种宝贝物件,石柱石盘,竹椅板凳,琳琅满目,用心良苦。其中有一些东西,在马边也堪称文物级了,又似乎每一件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或物件本身的故事,或物件搜集的故事。边走边看,一份马边古彝文化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知道老友来访,庆岭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因为是夜晚,灯光或明或暗,庆岭硬是拽着我的胳膊,角角落落看了个遍,一路亲自讲解,激情满怀,似乎是在向人介绍自家大有出息成就满满的孩子,充满自豪。不由地感慨,这真是一个有情怀的人。或许也正是因为有他这样的文化人有心人,马边特有的古彝文化才能在筚路蓝缕中代代传承,让这颗古彝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辉。

        马边河畔是必须去蹓跶一下的。夏末近秋的马边河水,一片黄浊,但似乎也不影响此刻的心情。尽管高速拉近了马边与外面世界的距离,但暂离了山外的喧嚣和浮躁,在马边,内心是宁静的。漫步在马边河畔,那份曾经的轻松和恬静,油然而生。那熟悉的马边河水潺潺的溪流声,一如当年离开时那般亲切。三年的记忆是美好的。曾经的人,曾经的事,曾经的欢笑,曾经的哭泣,伴随着那充满激情的岁月,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慢慢沉淀成一份永远美好的记忆,刻骨铭心,永恒在心。  

        马边抄手是无论如何也要去吃的,一解思念时的垂涎欲滴。小荣丁唐家山也是必去的。山顶那绝美的风景,那杯沁人心脾的高山茶,那桌地道的土菜,每每想起,总在头脑中挥之不去。知道我要来,李总专门从成都赶回来,张罗了一桌当年我最爱吃的,炒鸡蛋,豆花,自制的腊肉风肉,那可都是可媲美抄手的美食,可惜我已不能如当年那般大快朵颐,只能浅尝辄止了。坐在阁楼上,欣赏着远处的美景,品茗一杯飘香的高山茶,那一份心旷神怡,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想当年,老是心中想着,什么时候“偷得浮生半日闲”,一定抽空去唐家山,在茶园中,一个人,沏一杯新茶,俯看蓝天白云,享受那份夫复何求的人生至美意境。只可惜,三年援建生涯中,竟然没有一次独自成行。当然,陪客人光顾的次数自然不少。

        或许是要迎接我的归来吧,那天的唐家山,景色特别的美,又见到了对面远山间久违了的如水流云,天是蓝的,山是青的,云是白的,白云在群山间缓缓流淌,又是一幅妥妥的纯天然的大自然水墨山水画卷。如今的唐家山,已今非昔比,俨然已是马边文旅产业发展的地标了。上山时看到,原先那条狭窄的山路早已拓宽,大客车上山已完全没有问题,当年两车交会时的那种情景,早已成为历史。山上已建成了长长的步行栈道,沿坡而上,穿行在茶园中间。背对着青山白云美景,拍个照留个影,别是一番韵味。

        山坡背后的喀莎莎乡村度假区也已正式营业。这是一个港中旅投资的文旅项目,东西协作资金也参与其中,当年选址于此,也正是看中了这儿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地理交通优势,单单这一块成片连着的高山茶园,在马边算不上绝无仅有,也堪称数一数二了。其实,马边风景优美的地方不少,仰天窝、猫猫坪、柏香,等等,但最适合于搞文化旅游的,或许就是这儿了。度假区民宿是由原先一个已基本空心了的废置小村落改造而来,再在旁边小树林中搭建了几幢小木屋,满满的彝族元素。在彝语中,喀莎莎就是谢谢的意思,或许也正是表达了马边人民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帮扶各方的感谢之情吧。

        这次马边之行,专门到镇江庙和雪口山去转了转,去看了下当年利用扶贫资金亲自规划建设的厂房。墙上那句醒目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标语,让人不禁回味当年建造时抓进度的艰辛,和建成后招商引资的坎坷。先到的镇江庙,村里的老支书曲模阿喜已早早地等候在那里。经历了完整的脱贫攻坚战役全过程后,阿喜书记也已光荣退休,就近在厂里谋了个门卫的差事。还是那么瘦高的个儿,一脸憨笑。令人欣慰的是,当年离开时空着的厂房,目前已有企业入驻,而且与马边的主导产业发展有关,酿制青梅酒。两层厂房里林立着相应的机器设备。已过了青梅采摘季节,厂区一片冷清,但已酿制好的梅子酒还是放着一些。盛邀之下,品尝了几口,纯正的马边青梅味道,那份梅子的酸,地道醇厚。雪口山的厂房还是在做纺织服装,几十个员工正在赶制产品,只不过当年来自绍兴的企业家已撤回,留下了全部缝纫设备和一批难得的熟练工。据负责人介绍,当地村民就近在此务工,收入还是不低的。通过租赁,村里有了一份相对固定的集体收入;通过务工,村民也有了一份可观的收入,可以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防止返贫。这也正是当年规划建造厂房时的初衷吧。

       这次离开马边,特意重走了一段当年的老路,从沐川利店再上高速。路还是那条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路,蜀道难的艰辛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只是如今348国道上,早已不再车水水龙,偶尔难得的有那么几辆车飞驰而过,更多的是当地老百姓骑着电瓶车不急不慢地在赶路。路过雷打石,照例下车与曾作为马边标志的彝族雕像拍照留个影,回想五年前的四月,初进马边,也是在这儿,留下了结缘马边并开启三年援彝生涯的第一份记忆。只是现在边河群山的背景中,多了那座雄壮的高速大桥,而当年,它正是在打桩初耸之时。五年时光,弹指一挥间,不由得让人无限感慨,岁月如歌,人生如梦!耳畔,似又飘起那首彝区流行歌曲《彝唱山叹》熟悉的旋律。

       再次回到马边,切实感受到马边发展的变化。一份希望发展的渴求,更有一份谋求发展的努力。马边人的生活,还是川蜀特有的安逸淡然,但这份安逸,在经济社会发展大潮的潜移默化中,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缓慢但又可感,积极进取,蓬勃向上。言谈举止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人们意识观念的提升。或许,这也正是这次马边之行的最大感受吧,也是对我们这样曾经的的外来援建干部最好的慰藉吧!

        再回马边,还是美好!

        再回马边,还是祝福!

     

        后记 -- --缘于东西协作的延续,能够经常在绍兴,与来自马边和乐山的同事好友见面叙旧。言欢之余,总少不了提及当年离开马边时那几篇发在朋友圈的即兴感怀之作,尤其是那篇《别了马边河》,意犹未尽。许多朋友戏称,什么时候再回马边走走看看,再写一篇,再续前缘。说实话,离开马边后,真没重新完整回读过那几篇文章,怕伤感,怕揭开那个回忆的瓶盖。这次终于成行,感触之余,随笔而就这篇 《再回马边》,致敬马边!致敬曾经的马边三年岁月!

阅读 534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