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初中物理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促进物理教师业化发展,于2023年9月2日开展初中物理特色课堂教学专题培训活动,邀请了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学术委员会委(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张世成老师做《证据推理:让课堂充满论证的力量》的专题讲座。同时张老师邀请了深圳本土两位青年教学名师谢地老师和董梦老师分别对《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以及《科学之旅》进行物理课堂高端备课的分享。
张老师的讲座围绕“学得进、想得透、用得出”这三个要点展开。教师要深度教研,创设“学的进”的学习情境、制定“想得透”的学习任务,设计“用得出”的学习评价。
徐老师:张老师基于证据的课堂观察、基于证据的探究教学、基于证据的评价导航,用深入人心的实际案例诠释了“证据课堂”,张老师指出,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让学生学到什么,能做到师退生进,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现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课堂曲径通幽,引人入胜。另外两位老师从八年级第一课和物理序论部分用实例给大家带来了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构建认知的冲突,如何做到有效的追问。本次学习收获满满,感谢工作室领衔人欧阳校长给大家带来的学习机会
刘老师:在正式开学前,工作室安排了张世成专家作的《证据推理:让课堂充满论证的味道》专题讲座,并且邀请了深圳本土两位青年教学名师高端备课《长度时间测量》,巜科学之旅》,可以说收获满满,张老师强调:无冲突不上课,在课堂上多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思维是课堂的灵魂,学得进,想得透,用得出,减少作业数量,增进思维质量,要把冰冷的结论变成火热的思考!在新学期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践行证据课堂,让课堂有推理过程,有证据,有观点!
傅老师:张老师提出的课堂上要制造冲突,无冲突不上课,让我受益匪浅,这样能够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冲突中去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把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减负增效,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试着推进证据课堂,促进自己的教学成绩。
李老师:张老师关于证据物理教学的模式,强调在课堂中去思考,在冲突中去思辨,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符合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这种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习不在枯燥无味,在冲突中思辨中激发火花和热情。真是让人收货满满。
何老师:张老师强调在课堂上制造冲突,在冲突中思考和实践,将课堂理论与实践检验相结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将继续思考和实践,努力促进自己的教学效果。
高老师:证据物理旨在构建以知识为线索、以评价为助推、以有观点、有证据、有逻辑为进阶,指向科学思维发展的初中物理课堂。推进以科学推理、科学论证和质疑创新为构成要素的思考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周老师:昨晚的培训紧紧围绕“学得进、想得透、用得出”9个字,实用而通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1、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要可操作(画出、说出)2、课堂有冲突思维才能进阶;3、老师问得透学生才能想得透。另外两位老师的课例也很好的运用了这几点,切实有用,容易落地,是我学习的榜样。
邱老师:
昨天有幸聆听了张世成老师以及深圳两位青年名师有关《证据物理》的讲座,收获良多。证据物理旨在让深度学习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真正地发生。先设置问题,通过问答式简单的前测了解学生不同的观点和认知,激发讨论,制造认知冲突,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一步步寻找支持观点的证据,并完成论证过程,最后进行后测,检验学习成果。如果能够让这种高阶思维在我们每一节物理课中发生,能够在班级大多数学生学习物理中发生,确实是所有物理老师的追求。个人认为在落实这种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课堂管理,要想办法做到让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讨论、思辨、探究活动中;二是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以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就是内容的取舍的问题。三是课前实验器材的准备,如果每一节都需要设计和准备能够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实验器材,这也是一个挺大的挑战。希望能够在接下来的实践中寻找到解决方法,践行这种设计理念。
最后工作室主持人欧阳华乐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张老师、谢老师和董老师三位专家经过了多年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了证据课堂的设计思路与操作要求。今天的讲座,是一个命题“作文”,相对来说有些难度,但三位老师的讲解思路清晰、内容详实、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有理论高度,符合新课标要求;又有操作范例,凸显物理学科特色;并且非常接地气,在常规物理教学中可以借鉴推行。以学赋能,蓄力前行。通过本次讲座,老师们收获满满。专家的倾囊相授为我们老师践行物理特色课堂打开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从理念中来,到实践中去。希望老师们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为新学期物理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撰稿:肖福生
编辑:王艳玲
图片:工作室成员
审稿:欧阳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