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难以忘怀的二三事(上)

九日星空
2023-09-03
阅读 47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1973年,初当知青时的我

      读完邱和平同学撰写的系列纪实文章《知青岁月的点滴回忆》(一~六),有种思潮澎湃的感觉,一些早已忘记的人和事又浮现在眼前……;随着思路的清晰,我也有了写出来的冲动。经过慎重考虑,就写点本人所经历的特别事例吧。

一、我在红山公社入党的经历

      我是1973年5月19日高中毕业与同班同学刘建伟、陈仁泉、邱和平、徐秋梧、杨爱娇、杨水生等一起插队到黄石市铁山区红山公社四大队第三生产队当知青的。四大队地处东方山与鄂州交界的山顶上,是黄石市郊区唯一的农业大队,共有古竹槽、熊家境两个自然村、三个生产队。我们班有18位同学加上两位初中男生,共20位同学(男女各10人)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安插到三个生产队。

1975年5月我们知青小组的合影,杨水生同学因已回城而缺席。

这是2000年参加黄石一中50年校庆时拍摄的小组人员齐全的合影。

      1973年12月,我们刚搬入新居不久。记得是元旦前的一天傍晚,大队支书陆隆烛气喘嘘嘘地来到我们新居,一进门就以威严命令的口气说:“我来找阮赐元谈话,你们其他人都到外面去”。正在聊天同学们都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能到外面散步或串门去了。

       陆支书将大门和房门都关上后,看到我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的站着,拉一个板凳坐下后,指着对面的床铺说:“坐下吧,莫怕,是好事”。我坐下后,他说:“我今天是代表公社第三、四大队党支部与你谈话的,根据我大队贫下中农代表大会的推荐,经过党支部讨论,决定发展你入党。”接着,他从大衣兜里掏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志愿书》就往我手上塞。我楞住了,下意识地把他的手推开,慌忙说:“你肯定搞错了,我们学校推荐入党的不是我”。(说明:七十年代初,黄石一中党组织恢复了发展党员的工作,七二年初就在上届高中班的学生中发展了两名学生党员。接着又在我们这一届的三个高中班中各选拔了一名优秀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计划毕业前发展入党,后来此计划被上级党组织叫停而没有实现)。陆支书被我的回答搞懵了,说:“什么你们学校推荐,是贫下中农代表推荐”。我镇定下来认真的说:“我才下乡当知青半年,还没来得及写入党申请呢”。陆支书回答:“你毕业前在学校写的申请,已经转到公社党委了,是公社要我们重点培养你们的”。见我还不接《志愿书》,陆支书就发火了,将《志愿书》啪的一下拍在一旁的桌子上,生气的说:“你们是来接受我们贫下中农教育的,党是领导你们的,然道连党和我们贫下中农的话都不听了吗”?这顶大帽子扣下来着实把我吓到了,忙着解释说:“我…我不是不听话,我…我是不够条件,我…我怕……”,陆支书打断我的话:“你够不够条件,由我们贫下中农和党组织说了算,听话,马上把这个《志愿书》填了,元旦后交给我”。我不敢再说什么,连声道“好,好,好”。“这就对了嘛!”陆支书一下子亲切了许多,主动告诉我这件事情的一些原委。

       原来,解放后四大队两个村只发展了三名党员,后来熊家境的一名党员(熊安松——我的入党介绍人之一)调到公社企业中了,四大队就只有两名党员了。因无法组成党支部,就与山下的三大队的党支部合并了,过组织生活来回有十余里山路,很不方便。熊家境第一次来了知识青年,表现又好,所以,公社就想抓典型,既重视了知青工作,又解决了四大队成立党支部的老大难问题。四大队有了独立党支部后,支书的权利与以往就大不相同了——我想,这大概也是陆支书心急火燎一定要办成此事的重要原因了。

      此事一切顺利,1974年3月13日,公社党委批准了我的入党志愿书,3月26日在公社召开的干部大会上进行了入党宣誓,从此我就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了。紧接着,第四大队党支部成立了,我被任命为支部组织委员;民兵连也成立了,依据“党指挥枪”的原则,我又被任命为大队民兵连长(注:我入党时即被告知是“没有预备期的正式党员”,所以这一切可以正常进行)。为了鼓励我们同一批下乡的优秀知青,大队党支部决定任命刘建伟为大队团支部书记,任命徐祖正为大队副队长,邱和平也批准为“赤脚医生”享受大队干部待遇。接着,三个生产队也行动了,生产队的会计都换成了我们班的知青。此前(1974年春节),刘建伟、邱和平和我在公社的推荐下,还应邀出席了黄石市优秀知青春节座谈会。从此,报社记者和区社领导都会不时来到山上,采访和看望我们这些优秀知青了。红山公社四大队的知青出名了,公社最穷的、市郊唯一的山乡农业大队出名了。

       这是1975年9月黄石市召开优秀知青代表大会后,黄石日报的报道,1974年以来,有关我们的报道有很多,可惜没有收集和保存。

       1975年10月红山公社四大队知青组被评为“湖北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集体”邱和平(前左一)刘建伟(前左三)代表我们参加了表彰大会。

二、我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知青时的特别作为

       从记事起,我就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对什么都好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常有各种匠人(手艺人)走街串巷,修东补西,我就喜欢跟着看,并主动帮忙当下手。不知不觉中,我学会了修钟配钥匙和木匠活;还学会了洗印照片等技术,为我以后的摄影爱好打下了基础。不过在当时,我最喜欢的还是无线电技术。

       文革“停课闹革命”那三年,我拜一位当电工的远房亲戚(阮宏发)为师,跟他学习无线电和电工技术。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我学会了看电器原理图、组装和修理收音机、绕制变压器等技术;进入黄石一中后通过自学,还自制了万用表、稳压电源、定时曝光印像箱等。初中和高中的班主任知道我的特长后,让我多次在同学中开展演示及科学讲座活动。初三的那个暑假(1970年7月),校教务主任刘构堂、物理老师云湘生带领我和李凤华同学前往华中师范大学和省拖拉机厂学习射流元件的制作技术,初三下学期(1970年9月)黄石一中成立了射流科研小组,我为组长。1972年4月我还参加了由黄石电厂技术员、黄石一中物理老师和学生组成的“三结合”技术小组,赴肖铺公社修理抽水站的大型电动机,在这次活动中,我就学会了拆修电动机的基本方法。我所拥有的这些技术技能,为之后下乡当知青的作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2年3月黄石一中射流科研小组与老师的合影

作为一:主动承担大队广播员和广播维修的工作。      

       我们下乡的前一年,红山公社为四大队建立了广播站。说是广播站,实际上只有一台50瓦的半导体扩音器、两支高音喇叭和一个麦克风,线路由直径4毫米的铁丝铺设,熊家境和古竹槽两个村各安装一支喇叭,扩音器和麦克风安装在大队长家里。由于扩音器很娇气经常损坏,送修不便,平时广播是不开的,只是大队有事时起喊话的作用。知晓这些情况后,我主动请缨,将广播站设备安装到我们知青宿舍里。针对扩音器易损坏的问题,我在线路上重新设计了防雷和接地装置,自制了调整负荷平衡的装置,大大降低了损坏率。从此,大队广播站开启了定时广播模式,早上6:30转播中央电台的《新闻联播》,放工后(18:30)开始转播省市地方节目,还新增加了《读报时间》等节目。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本人也因此获得区政府和公社“优秀广播宣传员”的表彰。

       1974年2月,两位在东方山训练的军人为我们知青组拍照,并让我们穿上他们的军装。

作为二:无意中成了无所不能的修理工。      

       刚下乡的头半年我是很忙的,因为我主动帮几户人家修理好了收音机和闹钟,当知道我有这些手艺后,就忙的不可开交了。当时有收音机的不多,很快就处理完了。而闹钟家家户户都有,几乎每天都让我熬夜处理;还好,主要是清洗和上油的问题,最复杂的也只是拆装、复位一下而已。当得知村里小学有许多桌椅损坏时,我利用暑假组织两个队的知青,一起将其修复。

这张照片也是那两位军人拍的,可惜聚焦不实。

       “双抢”时节的一天中午,库房管理员急急忙忙找到我说:“听说你会开锁,赶快帮我将库房的门打开”。我很奇怪的问:“你不是有钥匙吗?”他一边擦汗一边说:“钥匙断到锁眼里了,锁太大,榔头都砸不开”。我吃了一惊,那种特大号的铁锁六七斤重,我从未接触过,但我还是硬着头皮跟着去库房了。队长看到我说:“你要是没办法的话,我们就用钢锯将锁锯了”。我默不作声地拿起锁看了一下,感觉此锁虽大、结构却并不复杂。心里有底了才说“我有办法打开它”。接着,我用榔头和一枚二寸钢钉,在大锁的侧面轻轻敲打了几下,取出了一个销子,然后用断钥匙拧动着锁心慢慢拉了出来,前后不到十分钟就将库房门打开了。一个小时后,我将修好后的大锁送到了库房管理员的手里。库管员用钥匙试了几下说:“跟新的一样好用“。

       此后,我就成了村里的电工、修理工,安装工。尤其是“双抢”时节,我必须守在脱粒机旁,一边干农活,一边关注机器的工作状态,随时准备维修和巡查线路。村民们的换灯头、接电线、修开关等事务也都找我;甚至凉鞋裂了,胶鞋漏了都会找我修一下,我成了村里无所不能的修理工了。

作为三,当大队加工管理员,改变加工厂面貌。

       大队加工厂有饲料粉碎机、碾米机和磨面机三台机器,两间平房。管理员是一个六十多岁带有残疾的老农民,由于不懂机械的保养和维修,使用才三年的加工机器就已经是苟延残喘了,而且还经常瘫痪罢工;请人维修花钱不说,常常需要十天半月,村民们意见很大。这两年,加工厂的门窗已经被怨气很大的村民砸坏多次了,无人修理。

       1974年12月党支部开会,陆支书说:“加工厂现在成了大队的矛盾焦点,我和大队长找了很多人都不愿接手这个活,现在都闹到公社了,公社领导要求必须尽快解决”。说完就看着我,要我发表意见。我明白陆支书的意思,犹豫了一阵后说:“让我去试试吧”。陆支书一拍大腿高兴的说:“就等你这句话”。就这样,于1975年1月我正式上任大队加工厂管理员了。

      上班第一天,我将破损的门窗修理好;第二天,请生产队派了一个工,将两间屋子打扫干净;第三天,我出差到大冶县,在农机市场采购一些维修零配件,晚上赶回大队;第四天,修理好瘫痪的饲料机和磨面机;第五天,由我管理的大队加工厂正式开张。

       加工厂开张几天后,我发现磨面机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一是老鼠会从出料口进入,暨不卫生,还经常啃咬筛子造成损坏;二是加工有过筛和不过筛的选择,而频繁拆卸筛子会造成安装不合缝的问题,此事还常常引发加工质量矛盾。我经过仔细观察,设计了解决方案:我在每个出料口增加了活动的档板,平时关上使老鼠无法进入。我还新增加了一个出口,通过翻板改变出料方向,这样就可以不拆筛子了。

       饲料加工是一个又累又脏的活,以前都是各人自己操作加工。我当管理员后,就全包办了,村民们加工饲料挑过来放下即可,不用等候和排队,加工好随时可取。这样不仅仅是方便了村民,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加工质量,还降低了机器的故障率。

加工厂面貌一新,受到村民们的赞扬,我也多次受到公社领导的表扬。

      1994年春节期间,知青中的13位同学回到熊家境“探亲”,并与村民们合影。

       此后,我们又多次组织同学们这样的“探亲”和游览活动。有点感慨的是,村民中能一眼就认识我的就只有那位与本人合影的老农了。

(未完,请耐心等候下半部分。)

阅读 47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