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轶事17
去埠口
抗大向东大约5公里,途经水台子村前到码头,坐摆渡过唐河,就是湖北的埠口(镇),也许是为了吸引河南人,那个镇的街面、集市比五星、王庄的街面、集市都要大,都要繁华、热闹一些;所以,我们抗大的知青也爱去那里逛逛。
我虽然在抗大待了有4年多的时间,我也听知青们说过很多次,但去埠口也仅仅一次。那是79年秋季的一天,炊事班忙完早饭后,想着这段时间农场的知青比以前少了许多,到午饭开饭还有些空闲,就和炊事班的女知青收票员曾照琴相约一同去埠口,顺便给炊事班买点小用品。由于是临时起意,走的比较早,就一边走一边闲看。
从场院东边出来,首先路过的是抗大的菜园,那里平时只住有一名老农,蔬菜却侍弄的郁郁葱葱,炊事班需要采摘瓜蔬时,会在这名老农的指点、帮助下进行,所以我们比较熟悉,每次出抗大路过菜园,从未见他闲着,都会和他打声招呼,他有时也会拿出一些新鲜、可口的时令瓜果送我吃,他就是我下乡后的第一任排长李芝兰,自从调离一排,一直到我离开抗大,他都在菜园工作,所以,那天我们顺便也问他是否需要捎点什么。
紧邻菜园的东边,有一个较大的堰塘,可能是它的位置处在“二渠”尽头一侧的原因,也可能是它有些大、有些深的原因,堰塘里一年四季都有水,堰塘的南、北、东三面长着高大的榆树和低矮的洋槐;堰塘的西边紧临农场菜园,农场打了一口井,井口架了一台水车,菜园浇水时,就牵来一头毛驴,蒙上它的眼睛,披挂着水车的牵引就围着井边不停地转圈,把水源源不断输送到菜园。那天,正好一个老农在那里车水,我非常欣赏那个画面:树木掩映的堰塘、清澈碧绿的池水,高高的井台、古朴的水车;蒙着眼睛的毛驴,在黄黄的土地上,沿着被驴蹄踏出的凸凸凹凹的圆形小道不停的转着圈,以及伴着吱吱呀呀的车水声流淌出的一渠清水,弯弯曲曲、波光粼粼的流向远处的菜园……禁不住让我稍稍驻步遐思。
我们踏着堰塘边的依依青草,时而沿着地垄、时而跨向乡间的土路继续向东,沿途都是欣欣向荣的秋田:一块一块绿油油的玉米稍上开着一支支散碎的、米色的花,一片一片绿油油的水稻稍上抽出一串串的、挂着碎花的玉色的穗,一块一块的棉花、芝麻、一片一片的黄豆、绿豆和花生,绿叶映衬着各色大小不一的花朵轻轻摇曳,尽显青翠。由于是承包制,所以地里的庄稼种的也是不尽相同。
这里是平原,到处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长势喜人的庄稼,绿叶映衬着各色大小的花朵轻轻摇曳;风儿吹着田里的庄稼叶,发出沙沙的声响,秋虫藏在人眼难以看见的地方发出诱人的鸣叫;东眺绿树掩映、炊烟袅袅的水台村,朦朦胧胧、墨色微罩的青纱帐,在我的眼里勾画出一幅美妙的山水版的田园风光图。
当地人都说:白河的滩、唐河的湾。我曾和其他知青到新甸铺去照相,看到过那里宽广的银色沙滩和缓缓流淌的白河;而眼前的唐河却是陡峭的河岸,急转、湍涌的河流,偶露狭窄的泥湾和沙滩。难怪抗大建筑场房时分别到白河和唐河去拉沙,就是因为这两条平缓、湍急不同的河流所产生的沙子的粗细也不一样,唐河的沙较粗,适用于砖瓦的垒砌;白河的沙稍细,适用于房屋、墙面内外的粉抹,所以人们就用于不同的途径。
这次到埠口要坐摆渡的码头,在水台子村前,和对岸的码头“埠口”遥相呼应(我想“水台子”、“埠口”的得名就是因此吧),是唐河湾中一处比较平坦、缓直的地方,河面稍宽、水流稍缓一些,摆渡船由两三个艄公操撑,可以坐四、五十人,可以上挑担、推车和一些较大的牲畜。那天也许是我们到达码头时间较晚的关系,过河时乘船的人稀稀落落的,船在水台子村离岸和在埠口靠岸时,都有艄公在接、拉纤绳,所以我们虽然是第一次乘坐,但看着前后左右人们轻松地表情,也还都是比较安心。
从河岸两边的码头到大堤,有上百米宽的斜坡,都长满了茂密的绿植,我们乘船或下船时,都要沿着这茂密的绿植中间的路走下或走上大堤;在我的眼中,这绿植就是书中所写的“芦苇荡”,和白河两岸长得“芦苇荡”没什么区别,但当地人称它叫“钢柴”,不是“苇子”。对于此点我一直搞不明白,因为从远处看,都是郁郁葱葱、高高大大的无比茂盛,直到那次从埠口回来,我撅了一根“钢柴”拿回来和抗大低洼地的“苇子”进行对比才发现:“钢柴”秆的壁比较厚,“苇子”秆的壁比较薄;“钢柴”的叶子比较窄厚,“苇子”的叶子比较宽薄。老农告诉我:“钢柴”一般用于生产用材或盖房,比如:编制的“芭”和“箔”,结实的程度可以比拟“竹芭”、“竹箔”;而“苇子”一般用于日常生活,比如常见的夏天用的“苇席”和包粽子用的“粽叶”等;但是自始至终我还是没有搞明白“钢柴”的学名到底叫什么?直到今天查了百度才知道(见注释)。
埠口的街面,真的很大、很繁华,一登上码头,就能看到弯弯曲曲的巷道两边,布满了经营商品的店铺,各种货色琳琅满目,人群熙熙攘攘,就像五星、王庄赶大集的日子,有所不同的是集市的摊位,在这里大都是店铺,还包括一些餐饮店而不像五星、王庄赶大集时大都是地摊。我们在大街小巷闲逛着、看着热闹:我第一次看到有人用竹子编的小笊篱,装着一撮撮的面条放在开水锅里煮,然后盛入碗里,拌上各色调味和菜蔬来吃;我第一次听到有人把鞋称为“孩子”在叫卖;我第一次听到到处都是很相似而又有所不同的湖北话。我看得有些目不暇接,我听得有些懵懵懂懂……
我和曾照琴来抗大的时间不是一年,她好像比我晚一届,但都是第一次去埠口,我们逛街时都表现出极大地新鲜感:东张西望、目不暇接。回来的路上笑谈着我们这次的见识、我们抗大的过去以及我们美好的理想,走累了还坐在河堤上,一边休息,一边欣赏着美如画卷的景色。我兴奋的说:有时间再来逛逛。
可惜,后来我再也没有去过,那次成了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抗大去埠口。也不知当时的曾照琴是何感想?!
注释:“钢柴”学名:荻,古代《诗经》中称蒹葭,因其茎坚硬且韧性强,俗称“钢柴”,又因其不仅水边可长,高岗旱地也可长,耐干旱,所以又称“岗柴”。其高可达五至六米,粗直径可达二三厘米,茎壁厚实且硬,韧性强,状似芦苇。它与芦苇的最大区别就是茎杆粗壮厚实且重,叶片窄长,适应地广(旱地亦可生长),而芦苇茎杆相对细薄而轻,叶展宽些,常用作粽叶,近水边或沼泽地生。南荻为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成熟后可织箔,建房用,由于其纤维韧性强,也广泛应用于造纸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