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简单议论文——学生作业展(三)

山那边是海
创建于2023-09-02
阅读 115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近墨者未必黑

    王雨琪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古训主要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却忽略了人的主观思想。墨滴入水,水皆墨黑;墨滴于镜,镜明依旧。清水近墨则染,明镜近墨而不染,其实染与不染,黑与不黑,不仅在于所处之境,更取决于个人的素养与信念。若个人没有素养与信念,那么再艳的红也会变深,反之,再深的黑也能显出光亮来。

    如钱学森先生,在当时物欲横流、崇洋媚外,向往欧美之风甚嚣尘上的社会中,面对美国的高薪诱惑、人身生威胁,他毅然学成归国,带领国内科研团队撑起中国国防的巍巍长城。他在美国面临是否归国的决定时,可谓是被团团墨水包围,但他坚守爱国信念,最终享有了“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的美誉,那是国人对他的“近墨不黑”的肯定。

    又如鲁迅先生。他身处封建思想、荼毒社会、吃人礼教、蛊惑人心,文人歌功颂德者多如过江之鲫的黑色社会下,却笃定“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在泥潭与深渊中如星火独明,以笔为枪,唤醒国人的思想,试想若鲁迅先生也“近墨而黑”,那么还有当今的新中国吗?

    除此之外,从古至今,“近墨而不黑者”,不胜枚举。

    漫漫历史长河中,不断更朝迭代,盛世耀眼如火,盛世何以诞生?是在君王昏联,朝堂黑暗,结党营私者多如牛毛,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趋炎附势利欲熏心之徒当道作祟的社会中仍有正直之人鄙弃沉沦,带领众人走出黑暗,去陈纳新,让百姓过上安定生活。

    近墨不黑,也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高洁隐逸,有李白不甘沦为宫廷御用文人,不屑于阿谀奉承,最终以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独善其身,浪迹天涯,更有纵使“燕雀乌鹊,巢堂坛兮”,屈原“宁溘死以流之兮”也“不忍为此态也”,吟出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千古绝唱。

    无论古今,我们从不缺品行高尚,心性坚毅的先贤名士,他们用行动证明:一个人一旦内心强大,信仰坚贞,再近墨也不会黑。

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林熠

    古时候孟母三迁,择邻而居,是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老舍笔下,因社会的黑暗压迫而堕落的祥子让我们慨叹。似乎从古以来人们就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然而,近朱者一定赤,近墨者一定黑吗?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本义是靠近朱砂易染成变红色,靠近墨汁易染成黑色。然而,单凭朱砂、墨汁就可以让一个东西内内外外深入变质吗?将物质变红变黑,要从内在上“染色”,即使强用墨汁去涂纳米材料,它也不会变色。由此可见,要真正改变一个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不成立的。 

    三国时期,刘禅这个名字一定让大家印象深刻。在蜀地这地大物博、人才济济的区域中,刘禅左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右有誓死卫国的赵云等将。但他却放弃了先辈苦心经营的大蜀,苟且偷生,投城弃国。还有清华大学学子刘海洋,周边都是家庭良好、学富五车的人,可他却做出硫酸泼熊这等毫无人道、极其残忍之事。由此可见,近朱者赤并不成立。

    看那荷花,出自脏乱臭黑的污泥之中,却依旧中通外直,正所谓“出淤泥而不染”。就像鲁迅先生,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但他并没有被封建思想所拘束,在国家危难之时,他弃医从文毅然回到了祖国,用一支笔拯救国人的灵魂、振兴民族的精神。在民族危亡之时,像鲁迅先生这样“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比比皆是,这无一不告诉我们“近墨者黑”这个观点太过荒谬。

    生活中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优秀大学里也会有不踏实学习、干伤天害理之事的斯文败类。在艰苦环境中也有勤奋努力、不受他人影响的谦谦君子。所以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倘若放于群体,那也太片面。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言:宁可孑然而自豪的独守信念,也莫不辨是非的随波逐流。”只要我们有足够坚定的内心,再多的杂念与干扰也动摇不了你。所以我认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知足者“不”常乐

    朱诗涵

    俗话说“知足常乐”。知道满足,也就获得长久的快乐了。但是,在现在这个信息不断更迭、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足”意味着止步不前和落后。

   我还是更愿意相信知足者不常乐。

   鲁迅先生曾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不安于现状,不满足于已有的,去追寻自己所希望的,我认为更与如今的时代接轨。

   拿花滑名将羽生结弦来说吧,他在19岁时夺得了奥运会金牌,实现了大满贯。他这时年轻、有才、有为,算得上已登上人生巅峰。但他不曾停下脚步,日复一日地训练,挑战新高度,又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蝉联冠军,实现双圈大满贯。随后又在2020年拿下世界首个也是仅此一个的全满贯。是国际滑联认定的历史最佳。

   正因为他的“不知足”,所以不待扬鞭自奋蹄,去攀登更高更险峻的山峰。试问,若是他在19岁时知足了,丢下了花滑,那么他将不会有日后的一切。人生只有过完了才知哪一刻是巅峰,还没过完,只有不知足,才能创造下一个巅峰。

    孟子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永不满足于现状,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不安于时状,她说:“如果我能活到两百岁,我要让整个欧洲匍匐在我的脚下。”她永不满足的欲望带着她与她的帝国走向辉煌。

    “不知足”是进步的登云梯。而“知足”只能是进步的绊脚石!

    不知足,才常乐,那么知足,也就没有常乐了。北宋被金灭之后,统治者逃到南方,建都杭州,建立南宋。这些统治者不思国事,苟且偷生,是典型的知足享乐。正如林升的《题临安邸》中的诗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他们知足于目前的生活,不想着收复中原的失地,也不吸取北宋灭亡的教训,并主张保守求和,打击“主战派”。但没过多久,南宋灭亡了,一切欢乐美好都随着无情的战争而化为灰烬。“知足”是这些昏君“无能”的代名词,“怯懦”的遮羞布,“灭亡”的导火索。

    水潭是知足的,它停留在原地嘲笑着奔涌向前的小溪的“贪婪”,可到最后“不知足”的小溪注入了大海获得了“永生”,而水潭却在太阳的照耀下消亡。

    综上所述,“知足”是只能换来短乐,而争取不来常乐的。只有一颗不知足的心,才能把人从狭小的舒适圈拽出来,甩掉身上的懒惰与懦弱,扯下心中的虚伪和胆怯,把我们推向那世界之巅傲视群雄。

    不要永远停滞在某一个地方,去怀着一颗不知足的心吧!去成为一个不知足的人吧!去不断进取,登上自己的巅峰吧!

     

知足与快乐

苏育霖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生难得几回欢,智者善于把握现在,珍惜眼前,做一个知足常乐者。

    哪里有欲望的存在,哪里就是活的墓穴。欲望的罪恶何止在个人的丑陋与万劫不复,那奥斯维辛集中营淌血的历史,无声的呐喊,更给了我们心灵沉重的一击。看到眼前的美好,不需无止境的追求,也能笑临春风,春百花开尽。

    懂得知足会有学习之乐。在这十几年的求知路途中,在这漫漫无际的学海里,求学是艰辛的。但比起大山里翻山越岭上学堂的孩子们,比起非洲饱受苦难和饥饿的孩子们,我们是何等幸福。所以我们更应该发奋努力,将汗水和泪光变成蜜汁,将学习的辛苦变成学习的快乐!

    懂得知足会有生活之乐。知足面对生活,哪里都是天堂。虽然贬至穷水之地黄州,虽然满腹经纶无人知晓,虽然空有一腔豪情壮志,苏轼的大度胸襟足以让这一切成为浮云。他可以体会“山间之明月,与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畅饮小舟中,浮想赤壁上;他可以“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自己书写一份豪迈与英姿;他亦可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将人生的阴霾驱散成朗朗晴空。苏轼的广博,苏轼的豪迈,苏轼的苦涩都在这诗意的人生中让人窥见他的胸怀。这本是苦不堪言的一生,在他的知足冷静前,化作一片生活的乐土。

    懂得知足会有精神之乐。能够淡泊明志,能够沐于春风,即使面对衣食拮据艰难困苦又有何妨。世人嘘叹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觉得生活最苦莫过于此,但于颜回而言,他仍可以乐其乐。只要有老师能够教导,只要有知识供他汲取,何患环境恶劣简陋。一个精神大师,不刻意追求锦衣玉食,没有金玉满怀,也可以快乐地活着。

    我们总是一路风尘仆仆,却时常忘却了身边的美景,是不值得的。善于发掘眼前的幸福,握紧稍纵即逝的今天,做一个知足常乐的智者。

知足可以常乐吗?

杨子钰

     

    俗话说:“知足常乐。”指的是一个人满足于现状便可以快乐,但也有人认为“知足未必常乐”,说明人并不满足于现状,渴望得到更多想要的东西。所以,知足可以常乐吗?

    雷锋曾说过:“在工作上要向高标准看齐。”说明他对自己工作上的要求高,他是不知足的。我们作为学生,也应该多学习一些知识,这样才能让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常乐”。

    知足不一定常乐。牛顿在青年时期才华横溢,前半生创造了牛顿力学定律,为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到了晚年,他就自我满足了,不再深入研究,信了神学,徘徊不前。因为牛顿的知足,才使他的人生到了晚期不再发光发热。因此,我们对于学习,不应该知足,不然就会像牛顿一样,最终走向堕落。

    不知足可以常乐。焦耳,为了测定热量和功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精心设计量热器,经过多次实验,他的实验结果本来就已经相当精确了,但他仍不满足已有的成就,在40年中,他一共进行了400多次实验。正是因为他的不知足,才使他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为科学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我们也不应该满足于现状,努力拼搏,为自己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契诃夫说过:“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天才的人的基本特征。”知足,会目光短浅;知足,会固步自封 ;知足,会知识浅薄。知足,使人愚昧,更消磨人的斗志。知足,并不一定带来“常乐”,反之,他会给人带来“常忧”。

    不知足的人,通常有开拓、追求和探索的精神;不知足的品质,通常能够给人以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激情,可以使人不屈不挠、勤学好问。所以,请不要过于满足自己生活的现状,因为有了不知足,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越来越好,有了不知足的进取心,我们的前途才会一片光明。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郑修傲

    中国有句俗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了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而历史上发生的许多事也在不断向我们证明这句话是对的。

    近朱者赤,孟母择邻而居,三次搬家。起初,家离一处公墓不远,小孟轲看到一些送葬人送葬的情景,自己就模仿起来,成天在沙地上埋棺筑墓。孟母看到这样环境对孩子不利,就迁之到了一个集镇。小孟轲又学着小商贩的叫卖吆喝声,孟母只好搬家,搬到一个学校附近。孟轲模仿学生们的文雅礼仪,逐渐热爱学习,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儒学家;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是隐居在山林里的“野人”,在初次见到孔子时轻视孔子,但他在孔子的教导下从善如流,成为“孔子七十二贤之一”。这些例子都证明好的环境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

    近墨者黑。新中国成立前一位名叫穆时英的青年作家,写了一本揭露旧社会黑暗的小说《南北极》,轰动了文坛。但是,当他到了十里洋场之后,受到那里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竟也写文章歌颂起纸醉金迷的生活,文风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翻转”。和珅刚入官场时负责处理贪污案,但随着案子处理地越多,他发现对贪官贪得都很多,但处罚却很小。而且乾隆也只顾游山玩水下江南,官场中一片腐败,便也跟着“收礼”,越贪越多,成为清朝第一大贪官,终被嘉庆处死,落得个“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笑话。不良环境只会像强酸一样从外到内腐蚀着人的心智,直至完全变质、扭曲。

    把一块白布,浸泡在红水里会变红,浸泡在黑水里会变黑。好的环境影响着每一个人,能填补一个人的不足,让他往好的方向发展;坏的环境会使腐蚀人堕落,将他由高峰拖到深渊。

真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

郑权

    现今家长常常教导孩子们去远离那些有坏习惯的同字,不让自己的孩子与其交朋友,说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然而“近朱者”就一定“赤”,“近墨者”就一定“黑”吗?显然不是。

    就单论近朱者不一定赤而言,在东汉时期,三足鼎立,而蜀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刘禅不具备其父的德行,宠信宦官。就这一点而论,近朱者就未必赤了。与其有相同经历的当属隋朝,隋炀帝杨广也不具备这点,滥用民力,穷奢极欲,最终把国家都败掉了;赵括的“纸上谈兵”也是这般,其父熟读兵书,懂得随机应变,不显古板。而赵括呢?虽能熟读兵书却不能活使用,最后失败为后人所嘲笑。这些人都是身处在良好的环境中但其成绩却惹人非议,全都是因个人原因而失败的。

    再接着说近墨者一定黑吧。楚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一心只为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虽身边全是奸佞之人,可其却并未选择妥协而是依然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纵使身边的人像洪水猛兽一般,处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逆境当中,也坚定不移的为理想而拼搏,最向身死泪罗,但留下了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笃定。假使做到这一步仍不算作爱国的话,那什么叫作爱国呢?汉代的苏武也是如此,“身在曹营,心在汉”,虽身处恶劣的环境,他宁愿茹毛饮血,也不为匈奴的高宫厚禄所诱惑,誓死不同流合污,从而流芳千古。鲁迅虽出身在地主家族,可却从不鄙视平民,还和闰土成为了好友,在弃医从文之后,以笔为刀评击着地主阶级和封建教育的腐败。他们都是身处于恶劣或迷信的环境中,但他们仍坚持心中的信念,所以近墨者未必黑。

    然而并不所有人都是如此,也有可能“近朱者黑,近墨者赤”。汉代的李陵与苏武一样虽同是汉官,但面对匈奴的高官厚禄与威压利诱下,他爱国的信念动摇了,选择了妥协,最终身败名裂被世人嘲笑;反观宋代的文天祥,身为宰相誓与国家共进退,在国破家亡时,仍不放弃带着宋军残部去发展,被捕时面对金军的条件和好友的劝降,而不屈服,在狱中创作了《正气歌》而后被金军处死,但也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绝唱。

    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错误的,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赤黑的色彩仅是与人们自己所决定,若他们坚定不移、勇于拼搏就是赤,而若他们甘于沉纶、自甘堕落,则就是黑。

赤黑不分明

张鑫

      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现实真是如此吗?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而两者的甜度却截然不同。可见环境可以对人与物产生不同的影响。可是万物都一定遵循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

  而池塘中的淤泥够脏够黑了吧?泥水奔进四处,没有鱼儿游戏的地方,却长出正义凛然、亭亭玉立的莲花。

  古人云,吾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见近墨者不一定黑,黑与赤是由人所影响并定义的,并非来自环境影响。

  隋炀帝杨广本名杨英,是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他的父亲杨坚在位的二十四年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他的母亲独孤伽罗同样是一位杰出女性政治人物,既有鲜卑女子的英气妩媚、大胆真率,又有汉家女儿的优雅聪慧、柔情体贴,帮助杨坚开启了隋朝盛世。

 但杨广却频繁发动战争,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引发全国范围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导致隋朝崩溃覆亡。

  近墨而黑者有之,而近墨不黑也不乏其人。

  其中鲁迅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而对于农民,人家眼中的普通地主的代名词往往就是欺压、压榨。而鲁迅先生则是一个反例,他为人善良,年少时代便十分同情且尊重劳动人民,从来没有像其他有钱人一样欺压人民,而在他成年后,以笔为匕首,深深刺入且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丑陋嘴脸。

  而在他近墨而不黑,如莲一样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下,也成为了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的与革命家,从此流芳千古,国人赞颂。

  而从古至今,赤黑双者尽有。汉代有两人为李陵与苏武,曾受匈奴的威逼利诱,而苏武不与其同流合污。宁茹毛饮雪也不收力。从此,流芳千古。

  而反观李陵,却因利益而动摇,从此身败名裂。

  综上所述,赤与黑不由环境及人影响,而是由物质的性质、人们对其的认知以及行为与本质定义的。

    近墨者亦不黑

              唐文豪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靠近有学识,有品德的人,你也会变得和他一样,而靠近无品学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的人。但是中国也并不缺少那些虽身处在黑墨之中的金子,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周敦颐宋代那时官场混乱,贪官数不胜数,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仍然不屈不挠,体现了《爱莲说》将自己比作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所以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仍然保持着洁身自好,不受周围的“墨汁”环境所影响这也是伟大的可以做到超多常人所无法到达的地步,这也证明了近墨者亦不黑。

    近墨者仍做到赤的苏武,那年他出使匈奴,匈奴人将他囚禁在那里,逼他叛降但他并没有被匈奴的花言巧语所蒙蔽双眼,也没有被匈奴的恐吓给吓破胆。他始终记着他是大汉的使臣,就连后来大汉名将李凌劝他,他也没有投降,虽然他周围全是“墨汁”并且连他的伙伴都背叛了他,他是孤独的。但他并没有与其同流合污,是也同样证明的观点,虽处在“墨汁”中仍可以保持一颗赤心。

    在近现代的人群中也同样有着一个生活在黑暗时代中,但是仍然不会失去赤心的人,那就是鲁迅,他生活在清朝晚期,在那时清政府无知无能,并且列强也在欺压着中国,鲁迅身边的人也有这个时代一样腐败不看他并没有放弃反而弃医从文不断去写作给青年人看,不断唤醒一个又一个青年人让他们认识到救国的重要性,让他们也看清了这个时代不对,努力去唤醒更多人,鲁迅不但没有被周围的人所影响,反而用自己的那团火焰去感染更多人让他们拥有着一颗爱国之心。

    还有一个科学家叫做伽利略他生活在的时代是在教皇统治的时代,他们只相信几千年前亚里士多德所得出的结论,但对于他提出的观点充满着质疑,但他并没有像墙头草一样,被言论的冲击所导向,反而在一次实验中改变了所有人的看法,这也让他用赤心让那些人改变了看法。

    在生活中那些近朱者赤而不是近墨者黑,而不黑的人也不在少数,环境虽然对人有了影响但决定人的因素不是在于环境,而是在于这个人所以这个人拥有着一颗赤心也可以像鲁迅一样改变环境。

清者自清

                                                  李可伊 

    自古以来,人人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我并不这么想。

    首先,一个人如果并不是朱者,也不是墨者,并且这个人如这俗语里说的那样,遇朱变赤,遇墨变黑,说明这个人本身就是墙头草,摇摆不定,没有自身的处境,而是效仿他人随波逐流。这种人难以达到真正的朱者或是墨者的境界。由此可见,环境虽然对这种人会有影响变化,但是意义并不大。

    那如果是一位赤者与墨者相遇呢?如果赤者会被墨者影响,那么所谓赤者也是一位道德理想并不坚定的人。所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只会论证成这世间并没有一位真正的赤者,这明显是与事实不符的。所以如果赤墨相遇,他们并不会影响对方,而是一触即分,各自继续朝自己的目标与理想相向而行。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竞直。他以君子之气,立于污浊之上,流风万年。在《管宁割席》故事中,描述到管宁在锄草,就连金子也分离不开他的视线,而华歆的品质就不如管宁,但管宁一直保持高尚的情操,清者自清,最后割席而去。再者,我们来看鲁迅,他虽然生于封建地主家庭,但他年少时便非常同情劳动人民。他弃医从文,从未放弃在日本的学业,只为唤醒麻木的人民,他以笔代枪恶狠狠地刺着敌人的心脏,揭露着封建社会的丑陋。由此可见,清者自清,他不会被环境的恶习所污染。高尔基的童年正处于沙皇统治之下,他的外祖父狂躁有暴力,两个舅舅狠心自私,许多正直的人死亡,黑暗如夜色将每个人包裹,但是高尔基并没有折服于黑暗之下,童年污浊的泥潭并未困住他,他一步一步的走向光明,写出了令全世界的人都赞叹的剧作。

    可见,是金子总会发光,是玉石,就算埋在土里,也不会失去光泽。一个人的成败并不取决于环境是否合理,更多是在个人心中,若有方向,按着心中所想一直走,没有什么可以拦住你。

满足?绝不!

陈玥

    人们常说“知足常乐”,即对,已经取得的成就感到满足并快乐。作为出自《道德经》的警世名言,传统道家思想的典范。 

    不过,知足真的能常乐吗?

    知足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对于现状的反应。 快乐则更倾向于对某件事某个恶某种行为的认同感 。如我们会从美术馆中瑰丽的画作中,汲取到对美的痴迷。——这是我们对品鉴画这一行为的认同感而引出的正向反馈。

    如果自己内心的想法,没能得到实现,并满足,会怎么样呢?

   “我考试没考好,不要紧!我已经比其他人优异了,下次再考好,这次就知足了。”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这就是知足常乐吗?与其说是快乐,倒不如说是麻木。麻木现状,放弃反抗,对于当前环境对我们的压迫进行妥协。最后达到一种虚伪的认同,给予自己谎言,沉溺于空虚的“正向反馈”中——苟延残喘的痴狂。这是一种极为颓丧的心情,如同麻醉剂注入脑颅。

   不知足,一定不常乐?

   撕开自我感动的茧房,那么随之迎来的必将是现实的冲击。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现状,意识到自己能力的缺陷所造成的无奈、苦楚……恭喜,我们摒弃自欺,开始追求。

   快乐,从不满足中获得。 沃尔特迪士尼,卡通动画的拓荒者。为了成就自己的梦想,他先后被诓骗,被夺走版权。一次次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一次次他又组织画手,再创事业。人们叫他贪婪的疯子,一个永远不满足的赌徒。但他不甘心,他不放弃,他不满足!他不满足自己的童话王国就此幻灭,他不满足童话要像现实一样,奏响绝望的悲歌……一次次的创造,一次次的努力,他成为“橡皮管”的领袖;他不满足无声,将《威廉号汽船》的口哨声荡漾在每家每户的客厅里;他不满足黑白,用一帧一帧的精美彩画,将《白雪公主》复写于孩提;他不满足现实,耗尽家资,只为了创造他心中的“迪士尼乐园”。 纵观他的一生,他似乎没有满足过而止步,但他的一生充满辉煌。

   快乐,在不满足中获得。无尽的黑暗,不能像蝴蝶一样拥有旭日的光彩,看不见花朵吐露的芬芳——黯淡是它们一生的缩影。 不满足,不满足寸尺的月光,任由火舌附上羽尖,燃至灰烬——人们笑它可悲,笑它愚钝。可谁知,在接触蜡烛的那一刹那,它脱离黑暗,在光明中超脱。

   快乐,在不满足中获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中国抬不起头,跪在地上伺候洋人,人们却不加以反抗,更是出现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种荒唐至极的言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共产党的带领下,红军进行了伟大的革命,更是创造了长达两个美洲的奇迹——长征。

   满足?绝不!如今中国在国际的政治形势,仍然很严峻,某些西方国家的虎视眈眈、鲸吞蚕食之心。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我们不能满足现状,不能知足常乐。作为新一代的少年,我们应该努力追求中国梦,奏响新一代进取的凯歌。

阅读 115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