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山水我看城
——暑假赣浙—沪杭线研学心得体会

贺亦萱
创建于2023-09-01
阅读 300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有人说,有趣的人生,一半是人间烟火,一半是山川湖海。暑期已至,舅舅驾车,载着我、妈妈和宝弟,沿着赣浙—沪杭高速,带着激动的心情,开启了一场难忘的旅行……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上饶三清山。在偌大的三清山中,山石秀美群山叠嶂,索道方便,观光栈道也藏于美景之中。走在蜿蜒曲折的栈道上,抬头是陡峭险峰直插云霄,低头是幽深峡谷,怪石林立。“巨蟒出山”、“葛洪献丹”、“老道拜月”,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三清山也是道教名山,山上的三清宫香火十分旺盛。我们观看了“天下三清”表演,为杂技演员精湛的技术而赞叹,为三清山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道家文化氛围而震憾。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浙江金华。虽有些匆忙,我们还是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魅力。

去到博物馆里,走在古子城中,徘徊于老街旧巷,青砖灰瓦,古色古韵。

第三站,我们来到了上海电影博物馆。

不同时期的放映机、摄像机,真实还原的摄影棚场景,我们沉浸式走近电影拍摄的台前幕后,体会电影的文化、艺术、社会、娱乐价值。

是谁又想到了小时候陪伴自己的电影卡通伙伴呢~

第四站,我们来到了中共一大会址和纪念馆。看着历史书上的图片出现在眼前,还是不免感到震撼。

身临其境地感受党的诞生地,感受在中国近代史最黑暗的时代,53名中国党员在此秘密开会,指点江山,慷慨陈词;走进纪念馆,看党多年的风雨征程,从山河破碎,到思想觉醒,到救亡图存,感受时代的力量。

第五站,我们来到了上海博物馆。小时候来过上海很多次,我最不能忘怀的,便是这博物馆。记得第一次来到这里,我竟不觉得无趣,而被馆中精美的文物所深深吸引,未能逛完整个博物馆,成了对上海最大的遗憾;这个暑假,长大的我又来到这里,与千百年前的文物对话,与小时候的自己对话。

张伯驹说,“不识旧物者,不可言新”,博物馆中陈列着千百年前的春夏秋冬:西周的大克鼎,战国的商鞅方升,清朝的粉彩符桃纹橄榄瓶,宝弟和我参观着文物,听着解说,乐在其中矣。

宝弟小财迷看着古代货币眼神发亮~

第六站,我们来到了松江区广富林文化遗址。水下博物馆,盛唐国风、徽派建筑、现代展馆融合在一起,一步一景都格外雅致。无论是地面上的,断壁残垣,还是深埋水土中尚未被发掘的遗迹都是上海的历史文化之根,是它走向未来的精神家园。

第七站,我们来到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这所大学像在画中一般,自由与艺术融为一体,湖中游天鹅,池中种莲花。

校中的徽派建筑独具一格,走进教室,宽敞明亮,大学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开始想象起自己几年后将迎来的大学生活!

第八站,我们来到了浙江绍兴王羲之故里。1700多年前,书圣王羲之居住于此,还有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生活过,是这个古街区深厚的人文底蕴。

哼一首《兰亭序》,走在青石板路上,可以看见撑乌篷船的老人,闻到浓郁醇厚的黄酒香,听见卖黄酒冰棒的小贩们的叫卖,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鲁迅故里。“读先生的书,去先生的故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得学这篇课文时,老师要求我们背诵一大段,我们便苦不堪言;考试时也是写不对中心思想,揣摩不出先生想表达的意思。但真正身临其境时,情感变神奇地有了共鸣。

百草园中,确实有碧绿的菜畦,石井栏表面虽有一些尘土不再光滑,但仍然在那;高大碧绿的树木挺立,我猜可能是皂荚树。

三味书屋的匾下,确实有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小鲁迅的课桌上也确实刻着一个大大的“早”字。

在鲁迅纪念馆中,以时间为序,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本本作品书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南京洋务学堂到新文化运动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被一一展现,让人能从中一窥鲁迅先生的一生。

他说,“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他说,“早”!

他说,“愿中国青年只是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说的话”

他说

……

鲁迅故里是我在旅游中印象最深的景点, 它让我脑海中的鲁迅从书籍中、老师们的讲述中真实起来,让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真实起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次沿赣浙—沪杭线的旅行可谓收获颇丰。登临江南山水,穿过人间烟火,品味城市风味,开阔眼界,慰聊心灵!

阅读 300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