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扬中博物馆,踏寻红色足迹——外国语中学2021级3班

耿🍎
创建于2021-10-03
阅读 85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今天我们伴着阳光明媚的天气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扬中博物馆,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扬中博物馆作为扬中市“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文化项目,坐落于市区南江路与迎江大道交汇处西侧,建筑总面积4900平方米。展馆共分为三层向大家全面展示扬中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2018年扬中博物馆也列入扬中市政府工作报告为民所办十件实事之一。

整个扬中博物馆分为六个部分:聚沙成陆、岁时民俗、舌尖美味、乡音未改、扬中之子、上善若水

首先我们进入的是序厅:

走进扬中博物馆就来到序厅,在展厅中间的是扬中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雕花门楼,也被称为张家埭门楼,在博物馆建馆期间由镇江古建筑施工单位从国土公园迁移至这里。

清同治年间,扬中篾匠张卓小46岁生辰时创造性地雕刻了46个“寿”字和2个“福”字在自家门楼上,48个字字体形态各异,彰显中国书法艺术之美,这在全国都是非常少见的。门楼于1999年被列为镇江市文物保护控制单位,是扬中文化礼俗的珍贵文物实证。

今天我们的孩子们也作为小小讲解员参与其中,为我们讲解扬中历史文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和感受一下

01:25

高健桐同学曾经有幸作为扬中博物馆小小讲解员中的成员之一,序的开头则由他先为我们领头详细诉说一番,孩子们围成一团听得极其认真。

门楼后面是扬中四岛浮雕地图,扬中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大江心洲,全市由太平洲、中心沙、西沙岛、雷公岛四个江岛组成。北面与扬州、泰州隔江相望,南面与镇江、常州一衣带水,总面积331平方公里。

大家往后走就可以看见序厅两侧竖立的8块石碑,它们最早在1985年扬中县文物普查时征集所得,一直存在于老图书馆的围墙边上,1996年因新建图书馆埋入地下保存;2018年为了更好地对这些文物进行保护,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开始进行石碑的挖掘工作。经过大量的资料查阅、实地走访和考察后,确定了图书馆旁边以及新华书店门口人行道这两处大概位置。2018年10月11日,挖掘工作开始,经过1个多月的时间陆续出土石碑10块,这些碑刻大多刻于清乾隆至民国年间,主要记录修路造桥、抗洪御潮等内容,是反映扬中政治、经济、水利发展的有力见证。

00:54

唐诗淇同学为我讲解了八块石碑的历史。瞧,小姑娘第一次讲解是如此的落落大方,一点儿也不怯场。

序厅介绍完毕,我们便进入了博物馆的主题:第一回——聚沙成陆

现在就正式开始我们的观展之旅,展馆的第一个部分叫做——聚沙成陆,这里是扬中水岸边的复原场景。扬中因水而生,关于扬中地貌变迁,大家可以看这里的投影,在东晋时期,万里长江水受圌山与五峰山阻遏,南岸一线形成缓流,长江中携激流而下的泥沙在此沉淀,淤积成沙。之后,江中诸小沙涨坍无常,历经千年,终凝结成扬子江中孤洲——扬中。

00:35

赵衡彦同学讲的很棒哦,中间再加点动作和同学们的眼神交流就更好喽👍👍👍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长旺乡龙王庙的复原场景,龙王庙是扬中著名的古庙之一,始建于清道光八年(1829年),共有三四十间房,除龙王庙主体外,还包括太平书院和积善公所两座房子。旧时龙王庙香火兴盛,人们在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庙前的广场是一个可容万人活动的场地,附近村民常在秋收后集资邀请戏班子在此唱大戏庆祝丰收。抗战期间,古老的龙王庙还承担着演出、集会的政治活动中心的作用,可惜后来在抗战中被焚毁。

陈忻淇同学的讲解也很棒👍,七年级三班的娃娃们都是好样的👏👏👏

00:40

再看后面的展柜,里面最大幅的就是太平洲水师衙署,扬中特殊的地理位置便于长江沿线水上治安、官船巡查、停靠给养,所以在清朝时,镇江水师就选址在太平洲团沙(今油坊镇原中滩村十组)修建了太平洲水师衙门,同治四年(1865年)动工,历时5年完成,主要管辖镇江—武汉段的水上防务和救援,调解水上纠纷。水师衙署结构宏大,大家可以看到图上有大堂、二堂、花厅、更楼、后楼、马房、对厅、走马楼等,共有九十九间半房;前面八字大门朝南开,两边有高大的石狮两尊,内有厢房若干,西侧是弹药库,东侧为枪械库,后边是练武厅,即训练场和靶场,一直延伸到中滩二组。

00:29

包羽辰同学的第一次讲解虽然不熟练,但是却勇敢的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为你的勇敢点赞👍👍👍

左边的独立展柜里展示了一尊鎏金佛像,佛像高14cm,宽5.5cm,通体鎏金,造型优美、纹饰绚丽,下有底座,俗称“板凳佛”,佛像后背刻有“宋景佑年间”字样,是文革期间从某寺庙收缴来的。

00:28

嗯,讲的不错,就是大男孩子,有点害羞呢🤭

往前走一点,这一对石柱是遏云楼古戏台前柱,它们和前面的石碑一起于2018年挖掘出土。遏云楼原是扬中三茅镇的一座两层古建筑,牌匾为清代张玉书所题。每逢庙会,乡人邀请戏班在楼上演戏,因此又称戏楼。该楼造型考究,木质结实,雕刻精细,四角腾空而起,远远望去,像一座亭子。可惜后来战争中被毁,只留下这对石柱。据测量石柱高3.01米,宽0.34米,上刻有阳文对联:“请看忠臣孝子童叟眉扬方信人心不泯;堪嗟巧技奸谋贤愚发指乃知古道犹然”,是非常珍贵的历史遗迹。

听完钱思含同学的讲解,你们对戏楼的历史了解了吗

00:18

听完戏楼的讲解,第一回里还讲解了扬中的县域分部和古石桥,《水边人家》则是我们第一部分的最后一个内容,场景展现扬中的江滩美景与渔民的生活状态,波光粼粼的江中有两三只渔船,渔民撑篙收网,划舟打“渔”,靠水吃水。

讲完第一回,我们来到了博物馆的第二回:

岁时民俗

这里是扬中秋收的微缩场景,因为气候适宜,水源充足,扬中的农业生产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秋收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用半景画和微缩模型艺术化地进行还原,微缩模型分别是象征丰收的成垛稻谷和正在打谷的劳动群众,这就是扬中硕果累累的秋日丰收图。

所有的小小讲解员中,我最满意的是这位小同学的讲解,他的讲解口齿清晰,声音洪亮,落落大方,是所有孩子值得学习的榜样,他虽不是我们班的一员,却很乐意参与其中!少年,你很棒👍👍👍

00:35

第三回:舌尖美味

提到扬中,不能被忽略的一道美味就是河豚,河豚可以说是扬中的一个标志,而长江三鲜也与扬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现在我们就走进展馆的第三部分——舌尖美味。

历届的河豚历史文化节

除了河豚文化和美食,我们还有“江鲜”文化

在扬中流传着这样一句民间俗语:鲢子头,青鱼尾,刀鱼鼻子,河豚嘴!体现了扬中人民对于美食的独到的见解!

第四回:乡音未改

扬中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孕育了扬中人独特的人文气质,这源于扬中人历来崇文尚德的至善美德。欢迎大家走近本馆的第四个部分——乡音未改。扬中建置前,教育由六邑分管。所谓六邑,就是扬中当时邻近的六个县,分别是扬州的江都县、邗江县,常州的武进县,镇江的丹徒县、丹阳县,泰州的泰兴县。

“唱麒麟”是扬中独有的民间艺术,老一辈的人们逢年过节或是恰逢喜事总会唱上一唱,随着时间的推移,到现如今的孩子们已经很少能听到,“唱麒麟”只怕终有一日将会失传。

00:18

大家听一听,不看文字是否能听懂视频中所说的意思呢🤣我总觉得:扬中话只能当地人之间平时说说,真正上了台面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土韵味。😜

00:23

第五回:扬中之子

扬中这座只有33万人口的江岛,走出了4个院士,10位将军,600多名处级以上干部,还有一大批在各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和人才。这里主要展示了来自扬中的各界精英和扬中发展促进会。大家看这组圆雕作品,不同的人物代表了江洲大地上的革命英雄、政界领导、军中骁将、学界精英,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鞠躬尽瘁,创造出令人赞叹的成就。他们拥有共同的名字——扬中之子。

走近革命英雄专题,王子清、王龙、李培根都是扬中抗战时期的革命英雄,他们是扬中抗日爱国战士的缩影,英雄已逝,精神长存。

拳拳赤子心,浓浓桑梓情。扬中发展促进会在调动每个家乡人为扬中发展添砖加瓦的道路上精益求精。

第六回:上善若水

扬中的发展离不开水,当先辈迁徙到扬中这块沙洲时,他们靠团结拼搏精神,在这块可能被洪水吞没的沙岛上生存下来。新中国成立后,扬中人筑大堤、修大道、建大桥,依靠自强不息的精神,续写着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篇章。

1994年10月6日,由全体扬中人民自己集资建造的第一座跨江大桥“扬中长江大桥”(现如今的“扬中一桥”)顺利通车了。这是所有扬中人民的骄傲!👍👍👍

好了,到此,扬中博物馆所有的场馆介绍完毕。扬中凭借着“上善若水,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经过坚持不懈的发展最终跻身“全国百强县”,这是历史对扬中发展的肯定,让我们展望未来,扬中未来城市发展蓝图已经徐徐展开,不断进步,勇攀高峰的扬中必然将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今天我们八名表现很棒的孩子们值得表扬!👍👍👍

走出博物馆,孩子们也了解了我们扬中的所有历史文化,这次有意义的博物馆之旅不仅让孩子们印象深刻,也让孩子体验到了参与其中的乐趣!更让我们谨以此篇献给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生于盛世,见证百年。目光所致皆华夏,五星闪耀皆信仰,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阅读 85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