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思维,是把物质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先分析、后综合的思维方式不同,系统性思维的程序是:从整体出发,先综合、后分析,最后复归到更高阶段上的新的综合,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首先,系统性思维能确保做出连续正确的判断。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单次的正确判断和成功是不足以做成一件大事或者取得大成就的。在重大决定或关键节点上,连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才有可能支撑个人和组织发展。
其次,系统性思维能够把预期结果变成可操作性的方法步骤。当我们准备做一件事情或者想要实现某个目标的时候,这件事情的结果会怎么样、这个目标最终能否达成,其实都是充满很多不确定性的,所以只能叫预期。例如,你打算明年挣一百万元、你明年想找个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这些都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很多人都知道要把结果和目标进行分解,分步骤、分阶段实施。但为什么有的人能实现目标,有的人不能实现目标呢?这就是分解后的可操作性的差距。只有更具系统性思维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把预期结果分解成可操作性的方法步骤,确保能够有效完成。
最后,系统性思维能够及时纠正偏差和错误。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现实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偏差和错误,总是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这就需要进行调整和纠正。只有具备系统性思维,才能更加准确地认识到错误和偏差产生的根源,找到解决方法,才能更好地去预防错误和偏差,并且快速地纠正,确保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和“单一思维”相比,系统性思维像一个网,而单一思维像一条线。单一思维是一种“是非对错模式”,系统性思维是一种“权衡利弊的模式”。
应该把任何人或事都放到一个系统中,明确目标,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关注系统的发展变化,认清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时期起到的不同的作用。
在对事物的认知上,单一思维和系统性思维也存在着不少差别,通常来说,对事物的认知分为三个层面:
事件感知:只看到事件的导火索。
模式感知:看到事件的多个影响因素。
系统感知:站在时间的维度,结合外部环境一并思考。
例如,分析一个项目经理为什么拿下了一个大单。
事件感知:因为他和对方喝酒,便把事情谈妥了。那么,停留在事件感知层面的人,就会觉得,搞定大项目就要能喝酒,于是他就去练酒量了。
模式感知:了解到为了这次谈判,他准备了很多资料,积极地与对方公司有决定权的人沟通,还和本单位领导谈妥了最低折扣。可见,相比事件感知,模式感知更接近事情的真相。
系统感知: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在更早之前该项目经理便积极地训练谈判技巧、有意识地积累相关客户的联系方式、积极参加行业峰会、公司内部相关部门的关系也处理得不错,需要走流程的时候,处理得比别人更快。从时间、关键事件、人员自身、外部环境等方面综合思考,从整体出发,先综合、后分析,最后复归到更高阶段上的新的综合,就能够无限接近事情的真相。
思维框架的构建,就像编织一张网,把问题的边边角角都覆盖到,这样就不会有漏网之鱼,解决方案才比较完善。而框架的内部都有着一定的逻辑性,如按时间顺序构建的框架(过去、现在、未来)、按地理位置构建的框架(华东、华南、华北、西部)、按物体结构构建的框架(屋顶、墙壁、龙骨、地基)等。
更复杂的一些框架,如5W原则(Who、When、Where、Why、What)、PDCA循环框架(Plan、Do、Check、Action)、市场竞争分析理论中的SWOT原则(Strong、Weakness、Opportunity、Thread)等,这些框架在考虑问题的时候都可以拿来使用,可以方便地整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当然也有一些复杂的问题不能够利用现有框架,那就只能自己构建框架,当这个框架应用完成并得到验证后,就可以把这种框架加入自己的经验库,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就可以调出来直接使用了。
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能疲于应付,只是把眼前的问题解决完就万事大吉,一定要思考透彻,而且要积累框架,久而久之,你的工具库就会足够丰富,以后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任务就会游刃有余。
系统性解决难题的方法不外乎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积累框架,做为公司管理人员,要逐步练就自己的系统性思维,促进公司管理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