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明几净笔墨香,书声琅琅又一年。为落实《关于加强宁夏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宁教基〔2023)10号)精神,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新教材有效实施,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办法,促进教学质量均衡发展、稳步提升。吴忠市第九教研共同体开展“聚焦新课标·研读新教材·赋能新课堂”主题研讨活动。
此次活动由第五中学生物教师崔丹和第四中学杨英老师执教,授课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细菌》。
首先由五中崔丹教师为大家展示,整堂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在导入环节,播放了鼠疫(也就是黑死病)的三幅触目惊心的图片和鼠疫致死数据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新课讲授环节,崔老师先是播放了电镜下不同形态的细菌图片,构建“细菌是单细胞生物”这个重要概念。紧接着,呈现多种细菌图片,引导学生尝试根据形态特征将细菌分为三类,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在细菌的结构这一内容中,崔老师也是将课堂还给学生,采取自主学习、拖拽检测的方法简单认识细菌的结构之后,又设置了模型展示的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列表对比分析了细菌和动、植植物的区别,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归纳的科学思维。在细菌与人类关系这一核心内容中,教师引导学生辩证的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而且能够提出日常生活中防范细菌感染的措施,注意个人健康,珍爱生命,提升行为思想上的防范意识,体现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
第二位为我们展示的是四中杨英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先请两位学生尝试醋和酸奶的味道,从而引发思考:醋和酸奶的制作跟细菌有什么关系呢?这种导入方式符合初中生好奇心强、具有探索欲望的心理特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课题;在讲授细菌的大小时,引导学生观察图钉和头发上的细菌,归纳总结观察细菌的工具是显微镜;在处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也选取了泡菜、醋、生活污水的处理等贴近生活的图片素材,帮助学生辩证的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引发学生共鸣。
每一位老师都积极参与听课,共同欣赏两位老师的风采。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以此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一同成长,共同进步。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听课结束后,老师们研讨教学方法,交换教学心得。中心发言人罗小梅教师,为两位教师的课进行点评。在肯定授课教师闪光点的同时,及时指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为提高教学质量建言献策。
评课环节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c5239a63d5df4be38b81b3bdfe8cf304.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7659da9e0926406db05d55e6ad5cf354.png)
崔丹老师的课:
1.从学生活动方面来讲,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比如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模型展示、实践操作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堂体验,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教学时间安排来讲,本节课在时间分配上展现出合理性和有效性。崔老师精心规划了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确保了导入、讲授新知、学生展示、总结反馈等各个部分都能得到开展。
3.从教学手段来看,这一堂课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比如视频、动图、大量电镜下细菌的图片和细菌造成人类疾病的图片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还有表格、资料、跨学科数学计算题交互式投屏工具这些手段有效的助力了课堂目标的达成。
4.从教师的专业素养来看,崔老师对于教材的巧妙处理,学情的精准把握,学科素养的科学设定,课堂节奏的深度把控,以及他简洁干练的课堂语言,严谨美观的板书设计,波澜不惊的教学风格都是值得大家学习。
杨英老师的课:
杨老师的这节课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是陌生的教材、陌生的学生,但从杨老师的备课、说课、上课可以看出她下了足够多的功夫。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教师问与学生答互动良好,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频繁且自然,学生的提问和思考得到了及时的正面反馈与引导,课堂氛围积极向上,学生参与度高。
2.教学方法恰当。教师采用了互动式、探究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与独立思考。例如通过小组讨论、问题引导等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建构核心概念。
3.教学过程流畅。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很强,体现出老教师在课堂上的魅力,时间安排合适,讲解的内容有的放矢,深入浅出,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思路清晰,给人很舒服的感觉教师个人素养功底扎实,教态亲切大方,语调高亢热情,表情亲和从容,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思维训练部分,引导学生分析巴斯德的实验,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培养学生逆向思考的科学思维,是本节课的亮点。
虽然本次教研活动已结束,但我们的教研脚步永不停驻。我们相信,在追寻理想课堂中,我们能欣赏更加美丽的教育风景,享受更有意义的教育幸福。
撰稿:马慧
初审:教务处
复审:何兴伏
终审:郭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