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我们工作的最前沿,直接面对广大群众,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如何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好、执行好,保证地区稳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是对我们每一名基层干部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的检验。所以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应具备以下三种能力。
基层干部要有吃苦能力。基层干部要具备“四千精神”,即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应准确领会“四千精神”蕴藏的深刻内涵,奋力书写新时期的“基层故事”。基层干部要做“能说会道”的“宣讲家”,说尽“千言万语”声声入脑入心。作为新时代年轻干部,要“能说”,更要“会说”,要与百姓同坐一条板凳,身挨身坐、心贴心聊,唠家常、讲政策、送关怀,要多说群众听得懂、能明白的话,做好政策解读,为群众出谋划策,多说体己话,多干实在事,成为群众的知心朋友。要做“脚踏泥泞”的“土专家”,跑遍“千山万水”丈量民情民意。“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都是办法。”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自觉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走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温暖民心,广泛了解民情民意,掌握最真实的一手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提升工作质效的发力点。要做“对症下药”的“医学家”,想尽“千方百计”打通“神经末梢”。新时代年轻干部要强化担当意识,厚植为民情怀,聚焦群众期盼,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要开动脑筋、开足马力,想尽千方百计,排除千难万阻,打通工作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基层干部要有适应能力。基层干部处于各项政策实施的神经末梢,也是群众工作处理的第一线,基层干部工作质量的好坏切实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年轻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应该除了要恪守本职、努力学习,更要深入一线,踏踏实实地去观察、感受、学习,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要主动深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去,了解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与问题。深入了解当前我们实施的乡村振兴各项举措到底给群众带来了哪些好处,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的群众在思想上有哪些情绪,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到田间地头及农户家中,走到群众中去仔细观察、深入了解才能掌握的实际情况,也唯有此,我们才能在有针对性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做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深入一线。就是要与群众交朋友,多沟通,以聊家常的方式知道和掌握群众的心声,不论是好的方面或是坏的方面都应该认真倾听。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就是要多参加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系列活动,多召组员会、院落会,当好听众、做好记录,了解、倾听群众的呼声,社会越是向前发展越要与广大群众交心,切实做到热爱群众,细心地倾听群众的呼声,深入到群众之中。选择基层,意味着与艰苦为伴,扎根基层,意味着与挫折同行。我们基层干部要有勇开先河的魄力,发扬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勇立潮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基层干部要有实干能力。“聊家常”看起来是说话,实则大有学问,想要聊好,达到预期结果并不容易,首先得肚子里有“货”。这里的货并不是指高深的学问,而且要懂得农村的人情世故。正如:说科技说不上,说文艺说不通,说工作说不来,说生活不对路,就只能从最点滴的家长里短说起。见面了打个招呼,问一句吃饭了没,询问一下家里养的猪、地里种的菜,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思想感情,然后再把话题引到工作上来,自然而然地在“聊家常”中顺利完成工作目标。“聊家常”还得身体上有“样”。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孔乙己》中,描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话总是满口的“之乎者也”,常常引得哄堂大笑。基层的年轻干部千万不能像孔乙己这样,要学会褪去“长衫”穿上“褂子”,说话风格要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多一些烟火气、生活气,不要说官腔、唱高调,要带着感情去和百姓“聊家常”,才能和百姓聊得投机,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涉浅水者见鱼虾,涉深水者见蛟龙。”基层是人生最好的“练兵场”,也是价值实现最好的“展示场”,更是与群众感情最好的“积累场”。繁琐复杂的基层事务是年轻干部成长最好的“催化剂”,年轻干部要脚踏实地、扎根基层、厚植沃土,不断汲取基层养分,在泥土地里摸爬滚打、在田间地头唠聊家常,于实践中打磨自己,努力提升自身党性修养和实践经验,才能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国家发展、助力民族复兴。向下扎根,到艰苦领域、艰苦地区施展个人才干,书写的是向上绽放的精彩人生,成就的是群众交口称赞的大我价值,用坚实的脚步丈量大地,用厚重的感情深入群众,必会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