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到开学季,秋季是多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如果不注意防护,就极易造成传染病校园传播。结合全区既往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流行特点,保健所提醒各校园关注以下事件:
流行性感冒:秋冬季是流行性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主要症状为发热、乏力、头痛及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为主,发热一般持续3-4天,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轻。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主要表现为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发热多为中低热,部分病例亦可表现为高热,热程多不超过3天。目前全国新冠肺炎疫情形式平稳,近期我区新冠感染疫情处于低水平,但防控工作仍不容忽视。
(二)水痘。目前全区处于水痘零星散发状态,要做好防控工作防范开学后水痘聚集性疫情发生。水痘起病较急,以皮肤、粘膜上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和痂疹,瘙痒,发热为特征。
(三)手足口病。学校和托幼机构开学后,人群聚集,增加手足口病传染风险,发病数会大幅度增多,应全力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避免重症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发生。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5岁以下的孩子最易中招。手足口病常表现为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
(四)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汉坦病毒,通过其唾液、尿液等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直接咬伤人等途径,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人。鼠类是传染源,人与人之间是不传染的。出血热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垂直等多途径传播,最常见的是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通过呼吸道感染,进食被带毒鼠类污染的食物、水等感染,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毒鼠类的排泄物(唾液、尿液、粪便等)而感染。
(一)其他感染性腹泻。秋冬季是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高发季节,应做好防控工作。诺如病毒感染在秋冬季呈高发态势。诺如病毒具有传染性强、排毒时间长、全人群普遍易感的特点。其传播途径多样,吃、喝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水,和接触病例及其呕吐物都可能中招。
(二)流行性腮腺炎。流行腮腺炎以腮腺急性肿胀、疼痛并伴有发热和全身不适为特征。目前处于零星散发状态,按照近年来的发病情况,开学将出现发病小高峰,应警惕学校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三)结核病。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一直是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是学生高度集中的场所,一旦发生结核病,很容易造成校园内的传播流行。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类慢性感染性全身疾病,可累及肺脏、胸膜以及肺外器官,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结核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染,一般情况下,具有传染性的患者通过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产生的飞沫都可以传播结核菌。
1. 学校要做好健康宣传教育,加强学生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宣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防病意识。
2.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最佳手段,针对有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如流感、流腮、水痘等,应按相关接种要求及时和全程接种疫苗。适龄儿童应按国家扩大免疫程序,接种麻疹、腮腺炎等国家计划免疫疫苗,也可自愿接种流感、肺炎链球菌、水痘等疫苗预防相应的呼吸道传染病。
3. 学校和托幼机构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制度、疫情报告等各项防控措施,密切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有发热等症状的学生不“带病”上学,学校工作人员不“带病”上岗,着重防范呼吸道及肠道传染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
4. 学校应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在开学前对供水饮水设施进行卫生检查,开展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饮水设施和二次供水管网清洗消毒工作,健全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规章制度,确保学生饮水安全,预防肠道传染病。
5. 秋季开学后,各学校和托幼机构要认真做好入学新生及教职工的结核病筛查工作。幼儿园新生入学体检需询问肺结核密切接触史和肺结核可疑症状,对有肺结核密切接触史者开展结核潜伏性感染筛查;小学、初中和高中新生入学体检要进行密切接触史调查、肺结核可疑症状筛查和结核潜伏性感染筛查。对有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和潜伏性感染者需要进行胸部X线光片检查。
6. 保持校园环境卫生,开学前检查教学、住宿环境通风换气设施,保障教室、宿舍具备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定期对学校内公共场所如教室、宿舍、食堂、卫生间,重点部位如门把手、楼梯扶手、水池、便器、电梯按钮等进行清洁及消毒,食堂、卫生间等场所配备足够的洗手液,有条件的话,可以加装紫外线消毒设备,保持良好的校园教学和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