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一年中休整、充电的最好时间,读书则是最抚慰人心、最怡然自得的方式。分享则让阅读更有深意更扶人心。
张丹校长分享了她的阅读感悟: 我看的书很杂,有从心理辅导室借的《我的阿勒泰》、有从图书馆借的《林徽因散文集》、有教研处发的《汽车中的化学》等基本专业类书籍、还有给孩子买的小说和杂志。大多是整本书浏览通读,有的是挑选一些章节反复揣摩,我发现有一本书——《秦始皇和他的帝国宝藏》,西安之行最为昂贵的纪念品,我却反复看了好几遍,除了图片精美,更多的则是源于对于历史的尊重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敬畏之心。
彭培培主任: 读完《钝感力》这本书后,便感到豁然开朗,以往心中的纠结和不惑,在作者细致入微、条分缕析的阐述中,了然于心。过去,我虽然在生活和事业上,一直努力进取,也获取过一些成功,却听不得别人的一点指责和埋怨,所以,每天都生活得身累心也累。在与人相处时,别人一句不在意的话,哪怕是一个随意的举动,也会令我浮想联翩,过于敏感的个性、谨慎的处事方式,常常扰乱我平静的生活,令我不安和自责,生出许多困顿,甚至于影响到身心健康。
李浪主任: 《认知天性》是一本从心理学层面来讲学习方法的干货类书籍,说实话,阅读体验真的不咋样,满篇专业难懂的案例(连带很多长长的人名),翻来覆去阐述的论点,晦涩干枯的语言(大概是翻译书的缘故),连结构都是模糊不清的,不过这也是作者有意为之,让书中的“间隔检索”这一概念从写书的过程中体现了出来。这本书颠覆了我的很多认知:一、检索练习、间隔学习的重要性 二、学习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何宣斌老师:读完《物理学史》我衷心希望学生们能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认真学习, 探索物理的奥妙,感受物理的神奇,让物理学在希望的下一代手中迸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杨胜利老师:读完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老师--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被李老师的爱心与耐心所折服,更被李老师的教育智慧感染。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发,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的确很真实也很充实。读完这本书感受颇深,在书中受到了很多启迪。其中感受最深是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杨陈老师:《深度学习》这本书中给了三个深度学习单元教学设计的案例,都值得细细研读,从中能获得很多关于教学教研上的感悟。如“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这一主题涵盖了很多微观、抽象的生物学概念,例如食物中含有六类营养物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如何消化吸收等。而对于学生而言,要从微观的层面加以理解会有很大的困难。作者在通过深度学习理论在设计时,就加入了很多学生活动,其中包括评价与设计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探究不同消化液对食物的消化作用等,都能帮助学生在有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
张惠芳老师: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 现在随着年岁渐长,再读史铁生,读《我与地坛》,越发理解青少年时期课本中的文章,越发能和诗人、作家产生共鸣,孤独的个体在面对巨大的人生苦厄时,与命运和解,悦纳命运安排的一切。
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就像是一个闭环,多年后你有一个瞬间突然意识到了什么,那就是子弹命中的瞬间,此时才是教育的完成。
李春华老师:《教育的第三只眼》中有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有影响的教师,他绝对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有自我可以把控的随性的行为。如果把所有的教师都甩进细则和戒律所编织的笼子里,亦步亦趋、循规蹈矩,不越雷池半步,很难想象,这样的环境下所造就的教师是什么样,还能否产生真正有思想、有影响力的教师。
胡兆林老师: 通过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不断反思自己,对照李镇西的教育方法,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当之处。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急于求成,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时,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缺少耐心辅导,缺少个别引导,使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代沟。
徐瑞老师:读完《孩子们,你好》这本书,我深深地被作者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所感动,在这部著作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把教师和学生紧密地联结起来的牢固的纽带,这条纽带一刻不停地叩动着我的心弦。我想,作为一个教育者,让孩子们在我们的帮助下时时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品味探索和收获的愉悦,享受成长的幸福,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挚爱的追求吧。
读书真是一件致乐之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分享着感悟和心得,仿佛每个人都读了十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