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中学理念文化体系

小玲子
创建于2023-08-30
阅读 23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现代教育竞争日趋激烈,拥有强势品牌是学校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的根本保证。品牌的背后是文化,学校文化作为品牌建设的重要支柱,是学校竞争的核心和灵魂。学校文化是“理念文化、行为文化、视觉文化、环境文化、听觉文化”凝聚的复合体,而其中的理念文化则是学校发展的方向性保证和决定性因素。

      学校理念识别系统设计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工程。学校理念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共有、共享的原则、宗旨和目标的总和,它可以将学校组织的内部力量统一在+ 的指导思想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宏观的、科学的理性方向上,逐步提升为学校特有的文化,从而对学校的教学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化,各级各类、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南安中学面对良好的发展契机以及激烈的教育竞争,学校领导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决定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努力构建具有独特魅力与个性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全力打造现代化、规范化、个性化、人文化、艺术化的品牌名校。

                  第一章  学校背景分析

      大余县南安中学创办于1978年,原址位于县城中心,章江河畔,中山桥头。2008年迁入现址,座落于县城北部,背靠龙山,面朝庾岭,毗邻县体育中心和文化中心,是县城唯一一所初中,校园占地面积113亩,学校建筑面积75140平方米。现有67个教学班,学生3728人,教职工209人。

       在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职工努力下,学校先后被评为 “江西省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江西省创建和谐平安校园先进单位”,“教育技术“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基于网络中小学教学移动教学研究》研究基地”,“ 第五批江西省安全文明校园先进集体”,“江西省提升质量年先进单位”,“ 江西省2012年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优秀组织奖” ,“赣州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县教育教学综合考评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以德立校、全员渗透,以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德育理念,贯彻“聚焦年级组和班集体建设,加强德育渗透,切实提高德育实效”的德育工作总体思路,结合目前班主任队伍和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德育管理创新,狠抓班风、学风建设,通过细化操作,以行为养成教育为抓手,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学校德育框架,促进各项常规工作的有效落实,构建和谐文明校园。

      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大胆创新。从2009年分步骤实施“引、放、导、收”多维式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在师资校本培训、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得到了省市专家的一致好评。学生学科竞赛取得优异成绩。三年来共有69人次获国家级奖,30人次获省级奖,63人次获市级奖,141人次获县级奖。中考成绩历年来在全县遥遥领先,在全市也名列前茅,为我县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批尖优生源。学校年级管理体制成熟。从2009年开始实施的年级管理,调动了广大行政领导、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学校教学、政教管理工作中形成了良性竞争氛围,优化了学校教育资源,促进了校内各项工作提高。学校文体活动氛围浓厚。学校被评为“江西省中小学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学校”,荣获江西省初中生“三人制”篮球赛一等奖,江西省初中生“五人制”足球赛二等奖等。学校积极挖掘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传统节目《板凳龙》在第二届赣州国际脐橙节上演,新创作的歌舞剧《血染的红梅》也广受好评。

     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卓有成效。省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共有8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共有17人,县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共有12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钨都沧桑》、《金边瑞香》获省级一等奖,教师参加科研氛围浓厚,兴致高,共有10个课题省级结项,22个市级课题结项。

      在上级领导的悉心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一定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之路,绘现代教育蓝图,书南中灿烂篇章。


   

二、南安中学学校文化理念系统规划

   (一)主题文化:庾岭文化

    “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 宋代文豪苏东坡这神来之笔指的就是大余,古称南安,位于江西省西南端,居章水西源,庾岭北麓。大余历史悠久,秦时设关,隋开皇10年(590年)置县,北宋淳化元年(990年)设南安军,辖大庾、南康、上犹三县,元十四年(1277年)改南安军为南安路总管府,明洪武二十五年(1365年)改南安路为南安府,一直沿袭至民国初年,辖大庾、南康、上犹,崇义四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余“南控百粤,北挹三江”,自唐朝宰相张九龄在大余梅关开凿驿道后,大余一度成为中原通广州往日本、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唯一陆路地标,是连接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重要交通枢纽,中原的优秀文化、名优特产和外域的文明、科技在这里频繁穿越,相互交流,以致出现了“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景象,成为沟通中原与岭南的要冲。

       大余文化底蕴深厚,是理学发源地和牡丹亭的故乡。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此创立了《太极图说》,开业授徒程颢、程颐兄弟,由此奠定大余理学发祥地的地位。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在此构思写出了闻名于世的千古绝唱《牡丹亭》。清朝戴衢亨父子叔侄“一门四进士,叔侄两宰相”,有“西江四戴”之美誉。

大余山川秀美,旅游资源丰富。江南现存最长、国内罕见的古驿道和千载雄关,是全国有名的赏梅胜地。因南北气候不同,梅岭梅花出现了“南枝既落,北枝始开”的奇景,尤其是寒冬腊月,白梅开放,傲雪斗霜;红梅展妍,清香四溢,点点飞红,娇艳迷人,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到梅岭品梅赏梅,或借梅花抒情咏志,或折梅赠友寄托情思,留下了千余首咏梅诗篇。秉承打造最适宜健身养心生态休闲旅游景区理念的丫山,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和生态休闲、健身养生的佳境,山中的江南名刹丫山灵岩寺,让人虔诚神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来到大余见证古刹的千年灵性,探寻丫山的险峻神奇,呼吸清新的自然空气,感受原始的生态美景。

       大余革命传统优良,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主阵地。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项英、陈毅等在大余梅岭一带领导和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陈毅元帅在此留下了气壮山河的《赣南游击词》和《梅岭三章》。

      大余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钨都文化、梅国文化,还有理学文化、客家文化,等等,真正达到了集“红色、绿色、古色”等文化资源为一身,这在全国是极为少有,具有罕见的、独特的影响力。

      古老南安府的历史,正是由文化所凝结;现代的世界钨都,正是由文化而滋养;未来的活力大余,正是由文化所孕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作为老南安府府邸所在地唯一的一所初中学校,正是古老的南安府孕育了年轻的南安中学,我们传承的庾岭文化涵盖“三色”:古色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南安中学既是大余教育的一扇窗口,也是大余教育的一张名片,在传承庾岭文化中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和义不容辞的义务。

(二)核心理念:崇德、尚学、力行

1.崇德

    崇德”即主张人要推崇高尚的品格,这是为人之本.把它列于首位。庾岭人喜欢莲和梅,因为她们是我们庾岭的象征和骄傲。花枝傲霜是庾岭梅的高贵,暗香浮动是庾岭梅的韵味。一代大师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把庾岭的莲洁身自爱,"出淤泥而不染",吟唱天下,家喻户晓。我们喜欢的是莲和梅,其实更重要的是这二物所象征的品格高尚的人。哲人贤达在庾岭沃土上的足迹更是见证了庾岭人对德的追求和向往。这也体现了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指导思想.

     2.尚学

    尚学是喜爱和注重学习. ,周敦颐创建“道源书院”,二程师从周公,时不足一年,但受其影响甚深,立求道之学。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先生在庾岭的一次学术演讲,竟然引起听者云集,无不感动得扼腕。 “一门四进士,叔侄俩宰相”的佳话激励一代一代南安人奋进。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我们南中人尤其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做现代社会的高尚人。

     3.力行

       原先的南蛮之地,靠着庾岭人愚公移山的气魄和决心,庾岭大地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元716年,张九龄率庾岭周围近万民工,披荆斩棘、跨河架桥、挖山凿石,修通梅岭驿道,栽种梅树,才出现了“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盛景。靠着手刨和最简陋的工具,庾岭人深山中挖出的钨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时期的南安人在建设活力钨都、绿色南安、幸福大余过程中也不甘落后,潮起潮涌。南中人不屈不饶、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办学史就是几代师生身体力行的见证。

        “崇德、尚学、力行”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真实的写照,把它作为南安中学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精炼而深刻地体现出学校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对学校的长足发展和进步将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三)办学理念:生命绽放,你我精彩

    教育培养什么人?其实就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什么是有用的人?其实就是在每一职业、身份位置上都能创造价值、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让每一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南中学子就像庾岭大地的荷花和梅花一样,每一朵浸润雨露,沐浴阳光,都有自己的花季,都能结出累累硕果。学校提供给师生的是一个舞台,人人把握好机会,都能出彩,自己的生命之花,都能绽放精彩。

 (四)学校精神:自强不息,开拓进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中国千古传世名言来讲述中华民族历来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过去几千年,庾岭大地的子民之所以生生不息,历经挫折而不屈,靠的就是这种发愤图强、兼容并包、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南安中学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也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

 (五)学校校训:学莲之高洁,立梅之风骨

       中国历来敬天重德,讲求品格和节操,"德"的思想深深渗透在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人们常常将一事物比拟成一种人的美德,如莲象征"出淤泥而不染",梅铸就"风骨"等,表达了人们对正人君子高尚品德的推崇,对美好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和向往。

       学校文化也一样,应该植根于生活,让学生通过可感可知的事物受到启发,得到教益。莲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有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清正、高雅、圣洁气质,是真善美的化身,吉祥丰兴的预兆,故而中国人民都以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已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而大余的莲因为周敦颐的《爱莲说》,而更显高洁。梅花凌寒绽放,独树一帜报早春的品格,一直为人们所赞颂。 她神姿绰约,清逸超然,令人神往。她暗香浮动,沁人心脾,令人望之肃然起敬。她不畏风霜雨雪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以立志奋进的鼓舞。报春的梅花成为冬日中最亮丽的风景,使人们看到春天的美好和希望,受到坚强、刚正和高洁气质的熏陶和激励。

       本土资源天然地有着培养人的作用,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起来,学校文化便会更接地气,也必将更好地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莲和梅花是庾岭大地老百姓最喜爱的花儿,因而取跟庾岭文化渊源深厚的荷花和梅花的高贵品质作为学校校训之本。

(六)学校校风:“三有”:有为、有序、有神

       “三有”作为学校校风,源于学校历史,根植师生当中,正如清池的莲,庾岭的梅,给人精神与力量。

    1.有为:《易·系辞上》:“是以君子将有为也。”“有为有位”,既具哲理,又是学问。孔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意即不必担心没己位置,而应考虑怎样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获得立足之地;即使获得了位置,也要考虑有所作为,来巩固己位,才能赢得人民的认可和组织的信赖。 作为南中的一员,理应做到:教师教书育人,勇于担当;学生认知健体,学有所长。

    2.有序:有规矩才能成方圆。依法治校,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陶行知强调:“办学要井然有序,秩然有序。”学校管理注重依法治校和文化熏陶,只要师生循规蹈矩,教育才有章法,才有成效。

    3.有神:一指师生正气充足,正气浩然;二指师生精神面貌神采奕奕;三指学校富含

神韵,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 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一样。

    (七)学校教风:“三自”:自谦、自律、自强

       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甘为人梯、担当有为是南中教师的宝贵品质又是历届教师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支队伍,南安中学才取得如此灿烂辉煌的成绩。

    1.自谦:古往今来,“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因为自谦暮人的美德不仅是个人自身修养的美德、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要求,而且能够在礼节上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双方的感情。

    2.自律:千年古驿道的最大功臣张九龄在《贬韩朝宗洪州刺史制》道:“不能自律,何以正人?” ,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我们更要自觉遵守“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人生信条。像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像梅花一样“遇霜雪而绽放”。

    3.自强:《周易》:“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 南中的教师就是要在自爱、自信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自己的有利因素,积极进取,努力向上,不甘落后,勇于克服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八)学校学风:“三善”:善学、善悟、善行

       “善”用于学风上,再恰当不过。南中学子个个朝气蓬勃,思想活跃,个性张扬,见多识广。在他们身上焕发的“善学、善悟、善行”优秀品质能继续发扬下去,让每一批学生深深烙上南中的印记。

    1.善学:善于学习。在拥有好的老师的前提下,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且真正用心学习的人,才能取得好的成绩。《礼记·学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2.善悟:悟的真谛,可以说是联想,更可以说是积累,没有积累和联想也无法真正的感悟。善于对事物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善于创新,才能占领科学新的高度。

    3.善行:一指学生身上美好的品行,美好的行为。《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所说也。二指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

阅读 23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