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只有根植于肥沃的土地,方能茁壮成长、枝叶繁茂;一朵花,唯有经历雨露和阳光,才能绚丽多彩、芬芳迷人;一个人,只有扎根于本职岗位,倾情奉献,才能绘就行稳致远的成长蓝图。白生军,一位扎根在西北荒漠中的黑脸汉子,用他30多年的辛勤耕耘和燃情付出,以不畏、坚守、奉献、知行的“盐渍土”精神牢牢扎根在这漫天黄沙中。
白生军,男,土族,1974年2月出生,1991年12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他曾常年工作于青海省南八仙公路段一里沟工区,这里没有植被和城市喧嚣,多的是艳阳炙烤和盐渍土的侵蚀,但也正是这种恶劣的环境铸就了白生军同志的不平凡。三十年前,刚满十七岁的他,在三百六十行中选定了养路这一又苦又累的行当,当上了一名普通的养路工。正值人生最灿烂年华的他,走进了公路养护道班,在偏僻的戈壁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从那时起,无论晴天雨天或是节假日,他的身影都会出现在路上,修补路面、平整路肩、处理翻浆沉陷、清理积沙……
作为一名党员,他始终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保持昂扬斗志和进取精神,不惧怕困难,不因循守旧,大胆创新,敢于担风险、担责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在艰苦中开新局,闯出新路子,特别是在养护工作中,他总能战胜各种小困难,解决各种小麻烦,能以最高效率和质量完成养护任务,直到现在,很多年轻的交通专业大学生都被他各种技能技巧和方法所折服,全然成了南八仙公路段中的“土专家”。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孜孜以求、兢兢业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作为一名养路工,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始终把“心放在路上”,把“路放在心中”。他积极关心帮助过往司乘人员,数次带领工区职工赶赴车辆事故现场解救伤员和保护财产。2016年1月3日G315西沙线K1017处,发生了轿车冲出公路侧翻交通事故,为了保住伤员生命,他不假思索把身上穿的衣服脱下用来抱扎伤员患处和保暖,却忘记了寒风刺骨,自己冻的发抖;2018年4月14日,G315线K1023处有车辆受困需要救援,白生军同志迅速组织职工赶赴现场救援,由于天气恶劣,路面风沙较大,处于安全考虑,工区长白生军同志决定将受困群众转移到一里沟工区,对受困车辆前后放置了警示标志及路锥,等待救援车辆的到来,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二五”全国干线公路大检查工作期间,时间紧、任务重,时任一里沟工区长的他主动请缨,带领职工组成突击队加班加点埋头苦干。时值高温,烈日如火,沙尘飞扬,热的人汗珠狂流,迷得人睁不开眼睛。他带领突击队员们从清晨七点起一直干到天黑,中午也不休息。十几个小时下来,人人衣服上都印着一层层汗碱,个个都累的腰酸背痛。由于过度劳累,本就患感冒的他脸色苍白,无力动弹,因工区极度偏远,没办法购买药物,更是没办法治疗,他却说只休息一下就好,但是最终还是晕倒在岗位上,被职工第一时间送到茫崖就医。两天后,病情稍有好转,他不顾医生的再三劝告,匆匆赶到工区,继续参加养护工作。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坚守着这份自己所选择、所热衷的事业。
而白生军,却也并不是唯一的。“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自南八仙公路段建成之时,一代又一代的公路人就积极投身于柴达木公路建设当中,他们高喊着“献完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的口号,即使被一些有失偏颇的人所诟病,但他们仍从父辈手中接过了铁锹、钢钎,一头扎进了这片黄沙之中,传承着父辈们的精神力量,为公路养护事业奉献着青春与热血,从盐碱水和风沙饭中汲取营养,用双手开辟着这一条条连接城镇的交通运输干线,更开辟着自己人生理想的道路,他们打开了海西经济发展的新局面,让这祖国聚宝盆真正的体现了它的价值,助力祖国建设。
而如今,从“路二代”、“路三代”到退伍转业军人和交通专业的大学生,养护队伍逐渐壮大,科学养护技术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投身于海西公路养护事业,但始终未改的便是一代代养路人传承发扬着的这份坚守奉献的“盐渍土”精神,他们在这片寂静中唱响辽阔的生命之歌,牢记着“养好公路保畅通”的初心使命,在新时代下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以高度的责任使命感在建设新青海的道路上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