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个务必”前提下的“三好教育”模型构建

创建于2023-08-28
阅读 362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写在前面:作为“河南省万名校长培训第二期”学员的学习汇报总结,这篇文章是按照“专家型校长”的培训要求,结合培训内容去梳理撰写的,因此使用了“模型构建”的概念表述,就想说明一点:本文所阐述的教育体系,仅仅是建立在自我认知层面上的一种模型。同时,因个人位卑而言高,所以在思想理念、观点概念、表达表述等方面避免不了有失位的、错误的内容,敬请各位领导、专家、老师谅解,并予以批评指正。

        毛杰厅长就如何做一名专家型校长提出了三个具体的要求:一是要做有情怀的教育家;二是要做有魄力的改革家;三是要做有思想的实干家。做有情怀的教育家、做有魄力的改革家、做有思想的实干家,是对新时期校长队伍的要求,更是培养专家型校长的目标和任务。这就要求,每一个校长要做到“三个务必”,实现“一个构建”,即务必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务必遵循基本的教育哲学、务必根植丰厚的传统文化,继而构建系统的办学思想体系。

        一、务必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确保教育改革发展的方略正确

        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障,更是专家型校长必须坚持贯彻落实的唯一的、正确的办学方向。2022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就是要求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小学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指出,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期的学校管理,必须以更加全局性、前瞻性的目光,审视新时期教育的根本要求,在三个方面进行精准的把握和贯彻落实:

        一是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们“培养什么人”指明了目标方向,党的教育方针从培养“德智体”三育转变为“德智体美”四育,再到今天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党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越来越丰富和具体,“全面发展的人”的形象更加丰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怎样培养人”明确了方法路径,这一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对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陶行知、陶西平等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想实践的总结和升华,为培养“能够适应未来世界需要、能够主动创造幸福和价值”的育人目标设定了方法和路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明确了“为谁培养人”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论述让“为谁培养人”的教育价值导向更加明确。

        二是必须坚定不移的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让教育回归本真。教育是公益事业,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推动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领域有产业成分,但决不能产业化;教育活动存在市场行为,但决不能市场化。从国家发展的基本要求出发,从学生身心成长的基本规律出发,“双减”势在必行,行则必成。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目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有效缓解社会焦虑情绪,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学校管理者必须学明白、理解透“双减”政策,以“减轻校内过重的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尤其是校外学科类培训”为切入,不断推动更加公平、更加均衡、更加优质、更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生态的形成。“双减”的主阵地就在学校,通过妥善处理“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放学前和放学后”“学科类培训和非学科类培训”“学和考”的关系,主导和谐教育生态的重构。“减负”与“提质”并重,为家长“松绑”和为孩子“降压”同步,努力缓解广大教师的育人焦虑、家长的育子焦虑、学生的成长焦虑,社会的期盼焦虑,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帮助孩子身心自然地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长的快乐。

        三要必须坚持“终身教育”,改变“人才培养”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达到“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的宏伟愿景。这一具有“中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论述,也为教育指明了方向:“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人类情怀的新时代中国好少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尊重生命个体,各美其美”“要承认生命差异,美人之美”“要合作生存,美美与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布的教育研究报告中,也阐述了同样的观点:1.“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该是21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强调了“教育要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权利,各美其美、美人之美”;2.“终身教育倡导每个人都有权利并且有必要为促进自身、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而学习(《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强调了“终身教育,是促进生命个体成人、成才重要的、可持续的路径”。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是时代的要求,生命成长、学生成才,是一项长期的、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过程。学校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要为学生的成长“奠基”,而不是为学生的成长“定型”。学校教育必须放眼未来,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和“人尽其才”的观念。针对这一“人才观”,学校教育要多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为每个人的成长提供均等的机会,要引导学生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价值观和“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的幸福观,使每个人都能在“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都能成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见证者、开拓者、奉献者。                  

        二、务必在最先进的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确保教育实践发展的方向正确

        陶西平教授在《沉浸在求索之中》一书中强调,一个优秀的教育管理者应该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这个观点,必须为“教育家型”校长广为接受,并致力于践行。

        哲学(philosophy)一词源于希腊语philosophia。其中,sophia是名词,指智慧;philein是动词,指爱和追求;哲学,就是爱智慧、追求智慧;哲学又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教育,是发现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自然生存规律、儿童成长规律,继而影响和推动生命个体健康成长的活动,教人以智、育人以慧。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下学而上达”等教育思想;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倡导的“人们应该根据其不同的能力受到不同的教育,他们不应该接受完全一样的教育,这才是正义的”;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爱弥儿要尽可能在小的时候接受教育”,体现了他“自然和天性”的哲学观点;杜威的“生长和不断的生长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的教育目的观;都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教育方法论和目的观,是当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学习和领悟最先进的哲学思想,并用以指导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是当务之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系统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坚持”是新时代哲学发展的新成就,专家型校长,必须认真领悟“六个必须坚持”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之成为认识教育规律、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教育实践的思想武器。二十大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落实在教育领域,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必须坚持学生至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是对“学生至上”“以学生为中心”的终极阐释。杜威于1900年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1952年首次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重申“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先进于“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在于它更加体现关注了学习的主体,更加尊重人类自由的天性、尊重心灵体悟、遵循教育规律,让学生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学生至上”“以学生为中心”不能成为停留在口头上的理念,而应转化成具体的教育实践,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过程中,看得见学生、看得见生命、看得见成长。

        ——必须坚持自立自信。“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优秀人才?”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对当下教育怀着忧虑,是教育情怀;对未来教育充满希望,需要自立自信。坚持自立自信,关键是在理论自信,破除心中焦虑,必须深了学习和理解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定不移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自立自信,重点在本领自信,克服本领恐慌,必须严格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标准来培养教师、提升素养;坚持自立自信,落脚在人才自信,坚定不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以“大爱大德大情怀”为育人导向,以“明大德 守公德 严私德”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育人以德、以才、以未来。在建设教育强国的道路上,有党的政策方针的指导,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保障,有正确的育人方略,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个、一批批、一代代优秀人才一定会在中国大地上不断涌现。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现代社会中,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包括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不断变化的职业要求。要重新规划教育、为建设未来而学习,我们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关注“生命本身”,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教育规律、守牢育人本心;就是要求我们尊重过去的经验和智慧,保持对基本的教育价值(如尊重、责任、诚信等)的认同,筑牢教育根基。创新,就是要不断强化学习,学习和借鉴“全球学习格局”“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人本主义理念”等先进理念,汲取和借鉴心理学、教育学、脑神经科学、信息技术等新领域的新成果,在具体的教育和学习环境中采用新的教学策略、技术工具(如Chat GPT),提高教育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有的放矢,就是坚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方向和指引,集中全部力量与各种有效资源攻坚克难,全力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坚持问题导向,实际上也是一个及时发现问题、科学筛选问题、准确分析问题、全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学校教育坚持“问题导向”,就要聚焦三个层面、盯紧三个环节。三个层面,即聚焦“立德树人”,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聚焦“质量提升”,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思想引领、文化建设、师资培养、课程规划、内外部关系等突出问题;聚焦“人文关怀”,强化“服务意识”,解决教师、家长、学生学习生活中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盯紧三个环节,即盯紧“调查研究”,走出办公室,深入师生生活第一线,把“教育难题”“生活问题”吃透、弄清;盯紧“问题疏导”,关注能够牵一发而动全局的重点问题,兼顾眼前和长远利益,主动触及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盯紧“精准施策”,精准施策、靶向发力,解决一个问题就要推动一项学校变革,解决一个问题就要产生一种育人效益。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的核心是整体观念、统筹谋划,强调的是整体性和关联性。教育家学管理者要把培养系统观念和系统思维作为提升工作的重要抓手。1.学习提升要体现系统化。碎片化的知识是负担,系统化的知识才是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要系统化的阅读政策法规、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历史哲学等书籍,并进行系统化整理,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太行路学校的课标学习、教材框架梳理、学科知识点思维导图等,就是一种系统化学习和整理。2.工作谋划要体现系统化。站在全局性、长远化的角度,在学校管理机制、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方面,形成系统化的发展框架构建,并推动工作落实。太行路学校的“六品六习六艺”德育课程、九年研学课程、九年阅读规划等就是系统构建。3.工作落实要体现系统化。工作实践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结果、有评估,形成“谋划——落实——考核”的工作闭环,实现工作落实高效性。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坚持胸怀天下,就要用“着眼未来教育”的思想来指导今天的教育行为,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终身学习、世界公民等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2000年,中国加入WTO,表现出的是“渴望融入世界,得到世界认同”的文化需求;2008年至今,北京奥运、一带一路,中国对待世界的态度变成了“多元文明共存、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从容陈述中国方案”的文化自信;未来五十年,中国必将成为世界的中心,中国在这里,中国文明就在这里,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就在这里。所以,从培养“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到培养“担当民主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的要求在哪里,我们培养人的目标就在哪里。未来五十年,我们势必要培养出“具有世界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领导者。明确了这个目标,我们才能更好的进行教育改革,用教育思想的变革,引领教育发展的变革;用教育方式的变革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务必强化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教育新领域、新成果的深度融合,确保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法正确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培育新时代高质量教育的最好的文化土壤

        现代学校管理理念,衍生于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现代企业生产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生产管理,是以提高生产效益为目标,“人”只是保证生产效率的条件之一。所以,其管理是建立在制度、流程、成本、利润,以及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的。然而,教育是关于“人”的艺术,或者说是关于“生命、生长”的人类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伦理文化,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处理人与物的关系,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老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旨在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和而不同”“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等道德情怀,几近于当今的“人道主义”本质,客观上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儒家思想中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内涵和本质,催生中国向世界发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强音;孟子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德观,为不同的人立下了道德底线;“君子忧道不忧贫”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坎坷磨难而形成的精神特质和生存智慧;“格致诚正 修齐治平”的大学之道,奠定了中国人的育人追求……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理论,赫尔巴特建立在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的“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主张,卢梭的“顺应自然、培养自然人”的教育思想等,都能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依据。所以说,新时代教育要根植中国传统文化,并积极汲取和借鉴心理学、脑神经科学、信息技术学等领域方面的新成果,就一定可以产生巨大的“教育能量”,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担负起教育“兴文化、育新人”的历史重任。

        (二)新时期“礼乐”教育,要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

        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而形成的教化体系。结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借鉴当下先进的教育理念,我试着凝练自己的教育主张。

        以“礼乐”为育人目标: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乐主和同、远近皆合。以“礼”规范行为和秩序,以“乐”调和心理和性情,培养“行有矩 学无疆 成以长”兼备的,行为规范、遵守秩序、眼界豁达、正气浩然的时代新人。

        实施“礼学 礼德 礼美”的育人途径:

        1.礼学。培养学生“虔谨、敬畏、创新、善思”的学习品质;知识学习和学会学习并重,促进学生利用人工智能等辅助工具提升学习能力;构建起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特色课程互为补充的课程体系,推进综合性学习、项目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的深度落实。

        2.礼德。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发挥思政课程的铸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传统文化固本铸魂打底色的作用,构建“以文化人 景育一体”的环境文化育人阵地建设;推进实践课程、仪式课程、节日课程、班级课程、家校课程为一体的德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3.礼美。美育先于道德,儿童学习把精神专注于优美的节奏与和谐之中,意识的秩序才能建立。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的成长规律,丰富学校美育课程,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构建起“美育、体育和学科教育”相辅相成的美育课程体系。 

        (三)基于传统优秀传统文化上的“学习层次论”是对“学习四大支柱”“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最“人文”的表达

        厚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和推进“礼乐”育人思想,要从三个层次培养人,即“知性和理性”“柔性和韧性”“觉性和悟性”。其中,最容易培养、最能够让外人看到的是“知性和理性”,我们通过课堂学习、听讲交流、读书思考、体系训练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知性、提升学生的理性;做人的“柔性”、做事的“韧性”,是一个人的情商和意志品质的体现,需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实践中学习,事上练、事上磨,就能达到这个目标;悟性和觉性,就是对真理、正道的体悟,显性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人的“创造力”,深入观察、反复琢磨、及时反思总结,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对人生的体悟、生活的感知、处事的智慧。

        1996年《德罗尔报告》提出的学习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习广泛的知识,并有机会就少数科目开展深入研究;学会做事——不仅掌握职业技能,还要具备处理各种情况和其团队协作的能力;学会做人——培养个性,能够在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的基础上采取行动;学会共处——加深对他人的理解,人是相互依存的道理。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主要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形成“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整体框架。如果说“四个学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技术、理论层面上的育人目标、要求;“知性和理性、柔性和韧性、觉性和悟性”学习层次论,则是立足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上的“最中国、最人文”的表达。推动教育变革,既要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又要顺应教育新理论的方向和要求,既要思量“春来发几枝”,也要促进“老树发新芽”,全面擘画教育发展新愿景!

         四、基于“三个务必”前提下的“三好教育”模型构建

        务必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务必遵循基本的教育哲学、务必根植丰厚的传统文化,是我进行“三好教育”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和理论依据,在太行路学校现行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了完善和提升。

        (一)“三好教育”提出的背景

        “城乡结合部的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和“百分之八十七的学生为进城务工子女”是太行路学校最大的实际。结合学校实际,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双减”等工作要求,学校探索和实践“九年影响一生”办学理念指导下的“三好教育”育人模式。

        (二)“三好教育” 的模型框架

        三好教育:好学校 好教师 好学生

        三好学校:好管理 好队伍 好校园

        三好教师:好形象 好口才 好素养

        三好学生:好习惯 好成绩 好才艺

        (三)“三好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是培育以“好管理 好队伍 好校园”为发展目标的“好学校”。引进“数字化”管理评价机制,修订绩效考评、纪律考核等重要制度,对班子成员、中层领导等定职责、定目标,通过日常性、过程性考核,以“精细”实现“好管理”。探索“班子成员管理AB角”“一线工作法”“中层领导管理水平专项考察、培训”“1+N班主任培训”“学科素养实训”等培养模式,全面提升班子成员、中层领导、教师队伍的工作水平,以“精干”培养“好队伍”。以润物无声的“影响”为理念,挖掘“四令堂”文化底蕴,建设“清济水 廉太行”文化游园和廉政文化长廊;立足家国情怀培养,建成“爱党爱国爱家乡”三爱长廊,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强化经典文化固本铸魂的作用,建成“书香走廊”“传统文化石刻游步道”等;景育一体、文育一体,以“精致”建设“好校园”。

        二是培养以“好形象 好口才 好素养”为基本要求的“好教师”。创造性开展化妆、健美操(瑜伽)、太极拳教师社团,促进教师提升衣品;通过专题讲座、培训,培养教师待人接物、和家长、学生交流的基本礼仪;开展了拓展训练、团体操表演、登山健步走、跳绳球类等活动,促进教师身心健康;以“好衣品 好礼仪 好身心”树立教师“好形象”。推进“书房计划”“经典共读”等活动,量化考核全体教师读书心得、教育反思的成果,开展“班子成员上党课”“中层领导上家长讲堂”“风格教师沙龙”等活动,把学习成果转化成教育资源,用“会读书 会反思 会讲演”培养教师“好口才”。推进实施“三格教师”精准培养计划,围绕“师德关、学生关、信息技术关”,分层推进“入格、升格、风格”梯度教师培养。全校教师以“四有”为标准,敬业奉献,关爱学生,乐教善学,过好师德关;教好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基础和特殊个性的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过好学生关;系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熟练用之于教学活动,实现教育教学能力现代化,过好信息技术关。以“师德高尚 方法高妙 专业高明”培植教师“好素养”。

        三是培养以“好习惯 好成绩 好才艺”为育人导向的“好学生”。开展以“六品六习”为主要内容的德育课程,把“三好教育”落实到“讲卫生、知礼仪、爱学习、会学习、爱劳动、有特长”六大方面具体要求上,利用《“三好少年”综合素养评价手册》,九年梯进、分阶培养,实现学生“好习惯”的育人目标。落实以“七彩悦读”丰富学生文化底蕴,以“小组合作”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以“日清周清”“错题本”“思维导图”等促进学生查漏补缺,实现学生“好成绩”的育人目标。以“太行六艺”为着力点,以“校园足球”引领学校体卫艺全面发展,搭建“周末大舞台”,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构建起“固本 健体 增艺”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实现学生“好才艺”的育人目标。  

        金一南教授有一个观点:近代中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博弈,归根结底是中西方文明之间的博弈:新中国的诞生,使中华文明在政治上摆脱了颓势;跨过鸭绿江,是中华文明在军事上摆脱了败势;四十年改革开放,中华文明又在经济上扭转了劣势;教育强国,必将让中华文明在人才培养、增强国际竞争力上建立优势。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讲到“再也没有比教育更强大变革力量,可以为所有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教育何其重要,教育尤其重要!

        于我们,做有心人、干困难事、立大格局,任重而道远!        

阅读 362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