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科普走进青少年的阅读空间,丰富孩子们的科普知识,激发探究兴趣,培育科学素养,昌吉州特殊学校培智部五年级开展了:“学科学,爱科普”主题亲子读书活动。 此次活动,根据培智五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和阅读能力,张老师线上组织,推荐“24节气绘本故事”为主要科普内容,以图片,视频,文字的形式分享阅读心得体会,大家学习兴趣浓厚。 我带杨宇轩学习的是《24节气》这本绘本故事。这是一本很适合家长带着孩子阅读的绘本,文字和插图结合起来,让轩轩的科普学习一点也不枯燥。通过我的讲解,使他了解到了24个节气的气候特点,动植物的生长特点,民俗风情等一系列的知识,不光收获了亲子阅读的快乐,更让孩子收获了新的知识,打开了眼界,使他真正领略到中华传统节气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引发了孩子对探索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二十四节气指的是历法中廿四个特定节令,一年分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我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在如今的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早已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是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下面轩轩妈就带大家一起看看这本讲给孩子的二十四节气绘本故事书吧!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小朋友,你听过这首《节气歌》吗?为了指导农事,我们的祖先订立了一种补充历法,叫作“二十四节气”。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每年,立春这一天会出现在2月3、4或5日。寒冷的冬天己经离开,温暖的春天悄悄来临。冰雪融化了,小草发芽了,大地苏醒了。
每年2月18、19或20日,我们迎来了第二个节气一雨水。滴答滴答下雨啦,种子喝水要长大。农谚说:“雨水行,把树接。”雨水时节,正是果树嫁接的好时候。看,农民伯伯正在果园里忙活呢!到了雨水这一节气,民间部分地区有一个传统习俗:已经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拜访和探望自己的父母。于是,每到这一天,她们纷纷带上大包小包的礼物,高高兴兴地回娘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轰!”一声春雷,惊醒了冬眠中的动物。3月5、6或7日,另一个节气一惊蛰,到来了。“窸窸窣窣…”蛇儿探出头来,爬呀爬:“扑通扑通…”青蛙踢踢腿儿,跳下水。
昆虫们也惊醒了,分纷冒出头来,开始满地爬。古时候,人们会点燃清香和艾草,挨个儿熏家里的角落。一阵阵飘来的香味,赶跑了一只只飞虫儿。原本躲起来的老鼠也赶紧招着鼻子逃跑了。
当春季过了一半,我们迎来了春分。春分,也是人们外出游玩的好时节。这一天,白天和黑夜也得到了平分,各为12个小时。
郊外,妈妈带着可爱的小孩儿,在草地上放起了风筝。
俗话说:“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随着庄稼们进入生长阶段,农民伯伯也开始忙活起来
“春分到,蛋儿俏。”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玩起了“竖蛋”游戏,当手中的鸡蛋在地上竖起来时,他们别提有多开心了!
每年的4月4、5或6日,清明节气便会来临。清明期间,大地变绿,气候变暖。全国各地的田野间,农民们忙着耕耘土地,播下种子;大棚里,农户们有的在除草,有的在施肥,十分热闹。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日子。这一天、男女老少带着鲜花和供品,到墓前祭拜祖先。除了扫墓,人们还会到郊外踏青游玩,观赏春色,亲近大自然。
过了清明,就是雨水增多的节气一谷雨。它出现在4月19、20或21日。
“春雨责如油”,庄稼们伸长脖子,张大嘴巴,大口大口地喝水。在雨水的滋养下,它们长得可好了!
南方有“摘谷雨茶”和“吃春”的习俗。人们纷纷上山采摘新茶。传说,谷雨这天喝茶能清火、辟邪、明目呢!“吃春”指的是吃香椿。此时的香椿十分鲜嫩,有滋有味。
春季渐渐走远,到了5月5、6减7日。“立夏”登场了。立夏是夏季开始的标志。大地气温升高。拉拉站在鸣叫,蚯蚓在钻土,王瓜在生长,到处生机勃勃。
立夏这一天,古代的帝王会举行隆重的迎夏仪式。皇帝和大臣都会穿上朱虹色的礼服,戴上朱色的玉佩,祈求一年的丰收。“立夏日启冰”,皇帝还会把去年冬天贮藏的冰块赐给文武百官品尝。
在民间,立夏也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孩子们把煮好的鸡蛋放在网兜里,聚在一块儿,玩起“斗蛋”的游戏。蛋壳碰蛋壳,看谁更坚硬。吃完午饭,大人们会一边说着吉利话,一边用大木秤给小孩称体重,真有趣!
立夏之后,便是小满。这时候,许多籽粒虽然还没成然,但己经开始变得饱满,“噼里啪啦……”我国的南方降雨多,雨量也很大。难怪民间有句俗活说:“小满小满,江河易满。”
6月5、6或7日,正当小麦即将成熟时,芒种节气就到来了。
小麦的外壳上,有像针一样尖尖的东西,那就是“芒”。这时的麦田,到处都金灿灿的,真是美极了!麦子们在风中摇哇摇,正向农民伯伯招手呢。农民伯伯见了,忍不住笑着说:“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说完,他赶紧钻进田里,忙碌了起来。
这个时节,北方的人们忙着收麦子了,而南方的人们则忙着插秧播种。
过完芒种,我们迎来了复至。这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开启啦!你知道吗?6月21或22日,太阳光会直射在北回归线上。于是,在北半球,夏至便成为了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这一天,大人会给孩子们煮上一碗香喷喷的面条。俗话说:“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原来,度过了夏至,太阳就会“回头”,从北回归线渐渐往南移动,白天也就会一天天地变短了。
很快,大地如同一个大蒸笼,变得又闷又热。“知了知了…”蝉在树上不停地鸣叫。狗也躲在树荫下,伸长舌头,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到了7月6、7或8日,节气进入了小暑。
古时候,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小暑过后,家家户户会吃新米,喝新酒。大家把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成饭,用来供奉祖先和五谷大神,祈求丰收。同时,米还会被磨成粉,制成香喷喷的美食
不久,小暑转入大暑,天气更热了,天地之间就像桑拿房。
“轰隆隆…”天变了脸,下起大暴雨。俗话说:“人在屋里热得燥,稻在田里哈哈笑。”庄稼们喝饱水,恨不得快快长大。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它会在7月22、23或24日出现。这个时节,民间有多种多样的习俗。比如,不少人会“烧伏香”“饮伏茶”和“晒伏姜”。在沿海地区,渔民还有“送大暑船”的活动,真有趣!
到了8月7、8或9日,随着立秋的降临,秋季悄悄的来了,俗话说“立秋啃秋瓜”,立秋的时候,大家吃着西瓜迎接秋天的到来。
为了庆祝丰收,民间还会祭祀土地神。
田间饱满的玉米,香甜的瓜果,金黄的稻谷,统统成熟了,农民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沉甸甸的果实。
瞧!他们有的在收玉米,有的在摘瓜果,还有的在割稻谷,个个儿忙的不可开交。
立秋之后是一个十分神奇的节气——处暑。它出现在8月22日,23日或24日,标志着炎热的天气进入了尾声。
不过处暑期间仍有持续的高温天气,就像一只霸道的“秋老虎”,让人感觉热烘烘。
海边的人们会举办盛大的开渔节,欢送渔民出海,渔民开着船,微笑着和岸边的人们挥手告别,海面上虾和螃蟹欢快的游动,肥美的鱼儿时不时探出脑袋,越出水面,热闹极了。
处暑过后,炎热的气息终于消散,天渐渐凉了,清晨白色的露珠挂在草木上,就像一颗颗小珍珠,亮晶晶的,真可爱,他们仿佛在告诉大家注意了,新的节气白露来了!
9月7日,8日或9日节气白露降临了,秋风带走了空气中的水分,天气变得干燥起来,这时候早晚的温差大了起来,夜间有着丝丝凉意,白露时节,人们会喝醇香的白露茶,饮甜甜的白露酒。
到了整个秋季的中间,即9月22日,23日或24日,我们迎来了秋分。
秋分和春分一样,这一天的黑夜和白天一样长,在这个时期,每下完一场雨,气温都会随之降低,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在我国的华北地区,秋分正是播种冬小麦的好时节,“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江南地区,秋风一到,人们就忙着播种水稻了。
10月7日,8日或9日节气进入寒露,深秋的脚步更近了,随着冷空气渐渐变强,温度也越来越冷,俗话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这时候清晨和夜间,地上都会出现晶莹剔透的露珠。
又过了些日子,时间来到了10月23日或者24日,霜降来了。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时节,也是秋天到冬天的过度。大地铺满金黄的落叶,树木披着白花花的霜。人们吃着红彤彤的柿子,登到山上赏菊花。
从寒露到霜降,这期间正是农忙的时节。
“哈哈,快来呀,丰收了!”北方的庄稼纷纷成熟了,农民伯伯吆喝大家来帮忙,他们一边忙着从田里收割玉米,一边抢着时间往田里播种冬小麦呢!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11月初,节气进入立冬,寒冷的冬天开始了,正所谓秋收冬藏,农民伯伯结束了一年的劳作,开始忙着储存粮食和蔬菜,很多家庭还会将蔬菜腌制成咸菜,腌好的咸菜保存方便,风味独特,可以在寒冬缺少蔬菜时拿出来食用。
渐渐的天气越来越冷,到了11月22日或者23日,新的节气小雪来了。
西北风吹呀吹,雨水摇身一变成为洁白的雪花降到了地面,不过这时的雪下的并不大,不久就化了。
许多农家开始腌腊肉,做香肠,为春节准备美食,家家户户都把腌好的肉挂在家门口,红红的,真好看,大人们抡起大锤,一下又一下地打糍粑,孩子们围在旁边喜滋滋的吃着糍粑。
12月6日,7日或8日,随着节气从小雪转为大雪,天更冷了,洁白的雪花飘啊飘,给麦田盖上了厚厚的棉被。
俗话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原来雪花正在给小麦保暖呢。
男女老少都待在温暖的屋子里,吃起了热腾腾的羊肉汤,冬天进补,开春打虎,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据说在这一天吃下滋补的食物能抵御寒冷,还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哦。
等大家做好准备,到了12月21日,22日或23日,冬至就来了。
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过了冬至,白天就一天天的变长了。
冬至大如年,在我国冬至可是个大节日,这一天北方人喜欢吃香喷喷的饺子,南方人喜欢吃甜滋滋的汤圆,北方的孩子说“冬至吃水饺不冻耳朵,不冻脚”,南方的孩子说“吃了汤圆团团圆圆”。
过完冬至就是小寒,小寒为1月5日,6日或七日,天气十分寒冷。
寒风呼呼的吹,路边的树木被冻得瑟瑟发抖,雪地里孩子们打起雪仗,堆着雪人,玩得可开心了。
在刺骨的寒风中,我们迎来了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它出现于1月20日或21日,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俗话说“小寒,大寒冻成一团”,小朋友们穿上厚厚的棉衣,动物们也纷纷躲进洞里呼噜呼噜睡大觉。
大寒时节,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人们有的在除尘,也就是大扫除,有的在剪窗花,贴窗花,还有的在做腊八粥,用糯米制作食物。
“大寒新年”,大家各自忙碌着,准备迎接春节的到来。
24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祖先听懂了大自然的语言,发明了独特的立法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的古人真有智慧啊”。轩轩称赞到。
基于这次张老师搭建的阅读分享平台,才让我有机会带孩子阅读并学习科普知识这个领域的绘本,才敢带孩子接触科学类认知类书籍,我相信今后我和孩子会继续通过阅读一起探索世界,体会科学带来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