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1948年9月12日,林彪、罗荣桓率东北解放军发动攻击,连克昌黎、滦县、兴城、绥中、义县,国民党军被分割在锦州、锦西、山海关地区。蒋介石急调北宁县的5个师和山东的2个师,连同原在锦西4个师,共11个师,于10月10日至1 5日猛攻塔山,以解锦州之围,但未能突破解放军的阵地。
10月11日,廖耀湘指挥的国民党军第九兵团11个师和3个骑兵旅由沈阳驰援锦州,亦被阻止在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市发起攻击,15日攻克,全歼守敌,俘敌10万余人。
17日,驻守长春的曾泽生率第六十军26000人起义,其余在东北副总司令郑洞国率领下投降。蒋介石此时仍想夺回锦州,打通关内外的联络,令第九兵团继续向锦州前进。
东北野战军主力于26日在黑山、大虎山将第九兵团包围,经两天激战,歼10万人,廖耀湘等多名高级将领被俘。 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再歼敌近15万人。
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队。解放了东北全境。
历史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47年下半年转入战略进攻后,经过一年的内线和外线作战,歼灭了大批国民党军,把主要战场由解放区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并直接威胁其政治经济中心南京和上海。至1948年7月,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减少为365万人,其中正规军198万人,能用于第一线作战的仅174万人,且被分割在以沈阳、北平(今北京)、西安、武汉、徐州为中心的5个战场上,在战略上陷入被动。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则由战争开始时的120余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武器装备日益改善,作战经验更加丰富,已具有进行大规模运动战、阵地战,特别是城市攻坚战的能力。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在战略上可以直接互相支援。
在东北战场,人民解放军经过1947年夏、秋、冬季三次大规模攻势作战,共歼国民党军38.8万余人,扩大解放区30.7万平方千米。冬季攻势后,部队进行了扩充与休整。到1948年8月,总兵力已达103万人,其中野战军有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共54个师70万人,另有地方部队(包括二线补充兵团)33万人。各部队开展了大练兵和新式整军运动,军事和政治素质大为提高。此时,东北地区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获得解放,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解放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军工生产有了较快发展,人力物力比较充足。
国民党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卫立煌所部遭到人民解放军连续打击后,处境困难。其总兵力虽然尚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由于北宁铁路(今北京—沈阳)若干段及营口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已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匮乏。对此,其统帅部深感忧虑。为保存实力,曾考虑放弃长春、沈阳,打通北宁铁路,将主力撤往锦州,以便伺机转用于华北、华中战场。但又顾虑将会在政治上、军事上造成严重后果,因而未敢贸然决策,处于是撤是守举棋不定的状态。
整个形势表明,东北战场作战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的军力和经济力均已超过国民党军,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决战条件已经成熟。
切断北宁线,阻击援锦之敌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正式打响。东北野战军南下锦州,率先在北宁线锦州至昌黎段向国民党军发起进攻,随后不断扩大战果,切断北宁线、孤立锦州。锦州被围后,蒋介石大为惶恐,于10月2日亲抵沈阳谋划对策,决定以沈阳地区11个师加3个骑兵旅,由第9兵团司令廖耀湘指挥,组成“西进兵团”;从华北及山东抽调7个师,连同锦西、葫芦岛的4个师,共计11个师,由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指挥,组成“东进兵团”,企图东西对进,与我军在锦州实施决战,著名的塔山阻击战由此打响。
塔山位于锦西、锦州之间,距锦州国民党军前沿阵地约30千米,北宁铁路、锦榆公路纵贯其间,可谓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10月4日,东北野战军指挥部指示,塔山阻援部队要采取坚决固守、寸土不让的方针,“准备在此线死守不退”。国民党军方面,西进的廖耀湘兵团徘徊不进,他在等待“东进兵团”突破塔山防线后,才敢放心大胆地向锦州推进。10月10日起,敌“东进兵团”乘我阵地尚未巩固之际发起猛烈进攻,一度进占我前沿阵地。但由于我军顽强阻击,经6昼夜苦战,“东进兵团”始终没能越过塔山一步。由于廖耀湘的消极避战,“西进兵团”始终没有给攻锦部队造成太大压力,蒋介石的东西对进战略彻底失败。
攻克锦州,和平解放长春
就在塔山一线鏖战之际,东北野战军攻锦部队各突击集团于10月9日发起外围战斗,至13日我军控制了锦州外围,确保攻城部队兵临锦州城下。14日上午,我军向锦州发起总攻,各突击集团在炮火掩护下,快速攻入锦州城内,持续向纵深发展进攻,展开了艰苦的巷战。15日拂晓,各突击集团相继歼灭守军主力,在城内胜利会师。当日18时,我军全歼残敌,解放锦州。化装潜逃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亦被俘虏,东北的陆上大门就此关闭。
锦州战役形势
长春方向,我军自1948年6月起就开始了长期围困,长春守敌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尽管多次突围,均被我围困部队粉碎。锦州失守后,在我军强大的政治攻势下,位于长春的国民党第60军军长曾泽生于17日率部起义,新7军军长李鸿于19日率部投诚,镇守长春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成为“光杆司令”,无奈放下武器宣布投降,长春和平解放。
在我军解放锦州时,廖耀湘的“西进兵团”一直在彰武、新立屯地区踟蹰不前。锦州失守后,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曾主张该兵团退守沈阳,或是转向营口。然而,蒋介石判断东北野战军攻锦作战伤亡很大,需经较长时间休整补充才能再战,遂令“西进兵团”与“东进兵团”再度配合务求夺回锦州,重新打通出关陆上通道,尔后掩护沈阳守军经铁路撤入关内。敌另以位于辽阳的部队南下,抢占营口,以备“西进兵团”前进受阻时改经营口会同沈阳守军从海上撤退。蒋介石还委任杜聿明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指挥撤退行动。
10月20日,东北野战军决定发起辽西会战,攻锦部队北上剑指国民党军“西进兵团”。21日,得到加强的“西进兵团”向南发起攻击,23日到达黑山、大虎山地区,进攻势头被我军拦了下来。为尽快打通撤退通道,24日,廖耀湘指挥5个师兵力,在200多门重炮和数十架飞机支援下猛攻我黑山、大虎山阵地。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等部在黑山进行顽强阻击、浴血奋战,始终固守阵地,为我主力从锦州赶赴黑山、大虎山争得了宝贵时间。
久攻黑山、大虎山不下的廖耀湘部,9个师被合围于黑山以东沿公路两侧地区,另3个师被合围于大虎山以东地区。26日,我军对“西进兵团”展开向心突击,由于廖耀湘指挥所被我军占领,各部失去指挥,人马惊慌失措、弃甲曳兵、溃不成军。激战至28日拂晓,我军全歼敌兵团部及5个军部、12个师(旅)等共10万余人,俘廖耀湘。歼灭国民党军“西进兵团”,标志着辽沈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
攻占沈阳营口,解放东北全境
卫立煌在“西进兵团”被歼后,感到大势已去,遂将据守沈阳外围据点的部队调进城内加强城防,本人于10月30日匆忙乘飞机逃走。第8兵团司令官周福成统一指挥残部约14万人驻守沈阳,妄图做垂死挣扎,并伺机经营口从海上撤退。为全歼卫立煌集团余部,中央军委于10月27日电示东北野战军,须以有力兵团阻塞敌人向海上的逃路。东北野战军遂调整部署,31日对沈阳实现四面合围,并以3个纵队和1个独立师直插营口。
11月1日凌晨,东北野战军对沈阳国民党军发起总攻,守军除第207师、第53军一部有所抵抗外,其余部队在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纷纷投诚。2日,我军占领东北最大的重工业城市沈阳,歼灭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及1个兵团部、2个军部、7个师(旅)、3个骑兵旅及地方部队共13.4万人。
营口方向,我第9纵队率先进抵营口外围,第7、第8纵队等部进占辽阳、鞍山、海城后直逼营口。11月2日晨,第9纵队强攻并顺利夺占营口,歼灭守军1.4万余人,摧毁敌运输舰1艘、军用商船22艘,国民党军残部1万余人从海上逃离。锦西、葫芦岛地区的国民党军于9日撤走,东北野战军于10日占领锦西、葫芦岛。至此,东北全境解放
朱瑞(1905年~1948年10月1日) 男,汉族,江苏省宿迁县人,中共党员。1905年出生于宿迁市宿城区龙河镇朱大兴居委会。历任中央特派员、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参谋长兼秘书长,红军总司令部科长、红军学校教员、红三军政治委员等职。1946年10月起任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校校长。1948年10月1日,朱瑞在辽沈战役攻克义县战斗中牺牲,时年43岁,是中国解放战争中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为纪念他,中央军委决定将东北炮兵学校命名为“朱瑞炮兵学校”。
2009年9月10日,朱瑞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1905年,朱瑞出生于江苏宿豫县龙河乡朱大兴庄一个三代延续的“书香”家庭。8岁时父亲去世,家中连遭土匪抢劫,房屋被烧,母亲带着子女先后迁居戚圩、埠子等地,他便随之到埠子等地小学读书。中学时代,他在徐州培心中学参加青年进步组织罢课闹学潮被校方开除;在南京钟英中学,他自拟作文题《拟孙文讨贼檄》,大骂军阀。朱瑞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考入广东大学。1925年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克拉辛炮兵学校学习。192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春回国,先后任中共中央特派员、长江局军委参谋长兼秘书长。1931年在上海中共中央军委兵运科负责兵运学习班。1932年1月到中央苏区,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科长、红军学校教员、军政治委员、军团政治委员等职,率部参加了南雄水口等战役和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同年夏任红1军团政治部主任。10月参加长征。第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任第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到陕北后,参加了东征、西征等战役。1936年12月任第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由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组成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指挥辽沈战役。
国民党:卫立煌、杜聿明、郑洞国、范汉杰、梁华盛、孙渡、万福麟、张作相、马占山、陈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