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时候,我们很多同学去电影院看了《长安三万里》。
在电影里,我们不仅“看到了”诗仙李白,也“见到了”诗圣杜甫,而且还是充满童乐的青少年杜甫。
我们从课本上了解到,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句中也能深刻地感受到了他的家国情怀。
但是,杜甫也曾经是一位衣食无忧、洒脱自由的少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句中,我们似乎也能体会到杜甫的洒脱。
一个官宦世家的孩子,怎样从衣食无忧上升到忧国忧民,这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值得研究和学习的事情。
所以,赶在暑假结束前,我们约上几个同学和一个上初中的大哥哥一起到图书馆。我们查阅了小学阶段杜甫的诗作,也在图书馆里阅览了杜甫的诗集。
我们认真地阅读,不理解的地方就看注解和赏析,或者请初中的大哥哥给我们讲解。
我们摘抄了几首杜甫的诗作,制作了一本简单的杜甫诗集,并写上我们的感悟。
认真阅读过相关注解后我们才知道,杜甫成长的过程,正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杜甫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大唐,那不是王维、李白、孟浩然所经历的盛世,而是一个从太平盛世转变为硝烟四起、战祸不断的乱世。
不经意间,他看到了太多生离死别,看到了路边累累白骨,这些让他不忍直视。他不明白,曾经盛世的大唐,为什么会在一瞬间倾塌?曾经歌舞升平的美好生活,为什么会突然之间随处可见“冻死骨”的悲凉凄惨?
我们采访了初中的大哥哥,他告诉我们,杜甫科举失败后整日游山玩水,所以他看到和正在经历国家的衰落。
“安史之乱”后,杜甫开始过上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的生活。唐王朝四分五裂,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次叛乱中失去了生命,又有多少家庭在战乱中流离失所。
原本繁华不可一世的长安城在顷刻间变得萧条零落。辉煌不再,任凭雨打风吹去。
而经历过盛世的杜甫,看到这样的景象,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不愿看到国家四分五裂,他渴望和平,因此他写下了千古佳唱《春望》。
杜甫忧国忧民、批判现实、反映民间疾苦,有着极高的家国情怀。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更应该要热爱国家、热爱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高尚的情操。
厦门市同安区阳翟小学
2201级第九小组
洪艺鑫、尹航、林宏朔、朱宸毅、徐乐、王思涵、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