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程改革,服务课堂教学

——记2023年广东省义务教育历史学科教研员岗位研修(二)

JYS
创建于2023-08-26
阅读 39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8月26日,广东省义务教育历史学科教研员岗位研修进入第二天。今天的培训主讲嘉宾是我国历史学术界的大咖,分别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985”特聘教授、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高中历史名师培养项目首席专家马卫东教授和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历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叶小兵教授,培训课程规格高、学术性强。

     上午,马卫东教授作了题为《创新与引领:课程变革背景下的历史教研之路》的专题讲座。

      首先,马教授对教学研究的性质作了界定。他认为,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研究属于科学研究范畴,教学研究的本质是创新。教研是教育研究和教学研究的统称,教育研究是整体研究,教学研究是分体研究。一线教师要考究的是教学实践,不是教学论。共和国前50年的“计划”教研体系与当时社会教育相适应,它对规范教师成长,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产生直接影响,而且打造了一支教研员队伍。然而,当时的人们对教育研究的认识普遍不到位,个体研究的积极动力不足,导致其整体质量和水平距离预期有一定距离。

      其次,马教授从中国基础教育为何变革?如何变革?个体教研与集体教研三方面,对中国教育变革中的历史教研作了探讨。

    在中国基础教育为何变革方面,马教授认为,中国的教育观念更新迫在眉睫,中国没有自己的教育理论,教学实践缺乏创造,因而活力严重不足。

    在中国基础教育如何变革方面,马教授认为要做到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从成长教育转变为品质人的教育;二要建构中国自己的教育理论,不应拿来而应立足于自身教育活动的理解,对其规律进行解释和阐释。三要实现教学塑造人的价值,没有创造的教学很难实现富有创新力的学生。

     关于个体教研,马教授认为个体教研是教师个人在教学中自主开发的研究,教师通常会遇:选题无意义、研究理论建构薄弱或缺失、学术史缺失或不到位、教学研究中的研究缺失等问题。

    关于集体教研,马教授认为教研员不应管理教师教研,而应引领教师教研,教研不等于考试命题。无个体教研就不会有真正的集体教研,二者是一个整体。历史教研与教学是一体的,二者不可分割,研从教来,教是研的逻辑起点,教研来自教师的个体专业功力和研究水平。   

     

      

      最后,马教授以中国近代史为例,就教育界流行的大观念、大概念、大问题、大单元、项目式学习、深度学习、问题式学习等教学模式谈了个人的看法。教学模式应产生于内容认知过程中,历史是由远及近的发展的,人的认识是由近及远发展的,历史教学要回归“历史”,“论史”与“叙史”,教学为认识历史服务而不是为实现教学服务。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员们准确认识历史教研,马教授推荐学员们阅读《著名历史学家谈中学历史教材问题——何兹全先生访谈录》。

       下午叶小兵教授作了题为《历史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探索》的专题讲座。

              首先,叶教授指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增加的课程板块内容。这一板块的设置,是落实这次课标修订所强调的素养导向、课程关联、突出实践等理念,是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发展。所谓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围绕某一特定的研究主题,以历史学科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依托,整合、联通其他学科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对真实问题进行学生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形成跨学科整合、跨学科理解、跨学科思维、跨学科实践,提高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观念、态度与能力。

       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有五个目的:一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二是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转变;三是加强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所学进行实践探究;四是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行动力;五是进一步推进课程、教与学的综合化、实践化。同时,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六方面的属性特征:有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探究性、可操作性。

         其次,叶教授介绍了如何选定跨学科主题。他认为,只有科学、合理地选择主题,才能使跨学科主题活动有明确的活动方向,有具体的活动内容,有实际的活动意义。初中历史课标列出了10个学习活动主题:中华英雄谱、小钱币,大历史、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历史上水陆交通的发展、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在身边发现历史、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看电影学历史、历史地图上的世界格局、古代典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10个主题仅供教师选用的,不规定必须采用。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定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主题。在跨学科主题的选择上,需要遵循:符合课标要求、真实的问题、有探究的意义、有充分的跨度、有价值的引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六个原则。

        

         再次,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活动设计,叶教授认为,从课程实施的教学设计上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应该包括选题、规划、实施、总结四个方面。在选定主题之后,要制定活动的总体规划,其中包括:跨学科主题学习涉及学科、学习任务、学习目标。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专题研习、辩论赛、戏剧表演、小论文写作、参观考察等。具体采取何种活动形式要视主题的性质、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资源的支持、学习时间的多寡等情况而作灵活处理。

       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需要历史教师与相关课程教师合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评价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评测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目标的达成情况;评测学生是否理解主题学习任务并充分参与其中;根据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制定具体的量规和量表;采用多样化评价形式,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的活动课程,这决定了它的评价必须是“行为指向”或“实践导向”的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

      最后,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对日常教学的启示。叶教授认为,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历史教师加强史学与相关学科的知识学习,扩大知识储备;了解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提高跨学科教学水平;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教师建立教研共同体,开展联合教研。例如:中国近代史上的红色精神,不仅可以从历史的角度进行阐释,也可以从政治、语文、地理、艺术等多学科角度进行发掘,将各学科的相关内容融合起来。再如,识读历史地图要有一定的地理学科知识。比较《北宋形势图(1111年)》、《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可知后者黄河入海口南移;比较《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可知后者黄河入海口北移。由此可见,历史黄河多次改道,黄河最后一次改道是1855年。因此,历史教师要运用好地图,需要具备历史地理知识,以便解答学生的问题。

     通过加强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横向联系,能实现课程外部的紧密联通,建构起大历史课程的有机结构,这对于学生建构完整、系统、全面的历史知识结构和历史认识结构来说,无疑是有利的。尤其是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能帮助学生树立广域的历史课程观。它是从历史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科融合的新视角进行设计,而且还考虑到学生历史学习中的贯通与运用,以及复习、拓展、延伸等需要,对这个新的学习模式,教师要在教学实际中不断探索,进一步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今天的讲座,立足于国家课程改革,服务于课堂教学,专业性强,学术水平高,学员们醍醐灌顶,收获满满。大家纷纷表示,今后的历史课堂教学思路将更清晰,方向将更明确。


                                   编辑:简允诗

阅读 39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