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去建州。”
“哪来?”“建州来。”
打自唐武德四年(621),落驻今福州四年后的建州州治北迁,建州之名便被建人清清亮亮叫响。
这是怎样的一座城池?
这是一座处优于闽北腹地富养于建溪松溪之滨的山城,是一方温柔情美的水乡。
这里曾是县、都尉府、郡、州、府,以及宋代长达300多年一级政区路之治地。
这里曾几度统领全闽,相当长时期是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部分时期兼闽西北、闽西中心。
建州 临江门里黄小八青铜照(邓宝生 藏)
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商贸兴盛,建茶、建木、建本、建盏、笋竹、铜银诸等享誉四方。
这里教育兴盛,人才辈出。仅宋代就出进士1067人,斯时全国每100位进士,有2.5个是建人。
徐晓望先生撰写《福建通史》,笔端所触,欢欢盛赞:建州是“东南著名的城市之一”。
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建州升建宁府,可建人依然习惯唤这地方为建州,好比榕城人唤福州,苏杭人唤苏州、杭州。
《 建州 练夫人全城事迹辑略》(民国《建瓯文献年刊》)
明嘉靖二十年(1541)、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修纂《建宁府志》,编者笔墨濡濡,不时淌出“建州”。“建州自三国孙吴以后,宦游境内者,历历可考”(明府志卷之五官师)、“建州自唐以后,文风尉起”(明府志卷之十八文学)、“南唐将查文徽平建州,郑氏为乱兵所获”(明府志卷之十八烈女)、“窃意建州七闽上游,当江浙要冲,山川清淑”(清府志序)、“建州八闽要地,文武兼设”(清府志凡例)、“建州之志职官,自东汉之置南部都尉始”(清府志卷之十七职官)。
葛应忠《清初 建州 大事记》
明末清初建郡名士葛应忠记述清军屠城的专著,取名叫《清初建州大事记》。
明末清初高僧元贤撰写名僧专著,取名叫《建州弘释录》。史学家、《闽书》编撰者何乔远于《序》中道:“谓建州古称法窟。”“而建州法灯得觉公复炳焉。”高僧无异元来于《序》中道:“后阅传灯诸书,又知建州为禅学渊薮。”“道经建州,师迎于开元寺。”“至已巳(1629)冬以书徕博山,则建州僧志成。”“建州称弘释者,非师而谁欤。”
《建州城中》(清建郡名士郑天爵《蔓草集》)
道光十七年举人、建郡名士、诗人郑天爵擅长诗、书、画,有“三绝”盛名。他的诗作中,总是念念不忘建州:《建州鼓楼》《登建州城楼》《建州缚虎谣》《建州城中》,一首七绝《建州》,令人神往,催人携家带口落户——
山光水色绕衡门
处处花开香满园
谁信建州城里住
千家明月似桃源
1943年这天,当代建郡文士杨敬村这趟《回乡》魂牵梦绕的是建州——
半肩行李一孤舟
朝发崇山暮建州
静水斜阳悬塔影
渔船星火照城楼
青云秀出黄华阁
白鹤迎来大伏洲
如此风光亦胜地
逍遥岁月暂忘忧
岁月流逝。
政区更迭。
建州,依然建州。
建州,还是这个建州。
铸入乡音,融入乡情,化入乡恋,密密织织绘成基因谱。建州,不只是建人的家乡,还是建人的情感港湾,建人的情结底里,建人的精神领地。
拙著《大象建州·尾声》之煞尾处,殷殷田田——
出于顺应建人情感、尊重历史、提升形象、聚拢文气、培植元气之需,待条件成熟,宜将“建瓯”改成“建州”,还建州原本之亮堂之雍容之辉光。
抚兮咏兮,美哉壮哉。
千年建州,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