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5日上午,来自宁波大学的余斌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以五育融合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专题讲座。余教授从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及意义、教育高质量中的“五育”、落实核心素养与“五育融合”以及“五育融合”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策略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余教授首先阐释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提出背景,它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现阶段社会发展迅速,教育基础的厚实,教育条件的丰富,教育要求的提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育高质量也是贯彻我国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体现,即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通过高质量的发展最终实现各类教育新型发展、各类教育有机衔接、各类教育科学实施、各类教育开放办学、各类教育协同分享。
接着,余教授提出我们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理念。相对于“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旨在寻求育人目标、过程、结果的整体转变,是对传统“五育并举”模式的结构性改革。强化“五育融合”系统设计,搭建素质教育 “五育融合”行动框架,通过新举措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全面而又个性发展的落地实效有重要意义。为了让这一理念落地,余教授表示可以通过新政策驱动、新高考挥动、新课标启动、新教材运动和新课堂生动五项举措开展行动。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要推行新的理念必然会遇到现实困难。余教授指出了一系列的现实困难,如传统思维禁锢惯性使新的理念难以取代、教育主体较多,责任难以明确、价值取向难以协调等,面对这些困难,余教授从专业角度提出了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是以“教学评一致”为起点,突出整体性、协调性和关联性,从全方位系统推进教学评价与“五育融合”课程体系、教学理念以及个体全面发展的深度融合。
二是以“育人质量”为核心,从素养质量观、生命质量观,将人的生命完善、内在生成、整体发展与“五育融合”教学评价的内容、过程、方式进行深度融合。
三是以“突出有效”为宗旨,深化和夯实五育之间的内外部融合,明确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效果,厘清“五育融合”评价标准,提高教学评价针对性。
8月25日下午,安徽师范大学的孙德玉教授带来《习近平的教师观及其时代价值》。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校园或与老师亲切交谈、或召开专门座谈会或致信问候,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全国教师的关心关怀、对教育改革和教师工作的殷切期望。什么是好老师?习近平认为,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他在不同场合勉励教师,甘当“铺路石”,做学生的“引路人”,要做“四有”好老师,要做“大先生”。习近平提出,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就必须依靠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教师。作为人民教师,就必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既要有责任担当,勇于奉献,又要崇尚科学,开拓创新,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做“四有”好老师就必然成为每一个教师的时代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