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雷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间接的、概况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属性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前进成长的驱动器,也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
立德树人是当下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离不开对思维的培养。基于这样的出发点,结合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得越来越频繁,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为了更好地预防校园欺凌、使同学们在面对欺凌的时候能够更加勇敢地应对,初一6班开展了“向校园欺凌说‘不’”班会公开课。以下将从思维的角度对本次班会课进行总结反思。
经过为期接近一周的准备,从查找相关资料、构思上课环节、组织学生排练角色扮演以及指导主持人讲课,最终迎来了公开课的到来。班会课前,组织好同学们分左右两侧坐好,把中间的位置空出来,作为活动场所,然后请主持人黄子桐上台并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于是,主题班会正式拉开序幕。
主持人开始有条不紊地边给指令边演示: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上,用你的右手用力向下掰你的左手。然后提问:现在你的左手感觉怎么样?(该热身环节通过让学生掰自己的左手,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疼痛,为本节课学生理解校园欺凌的严重后果垫下基础。)
接着,主持人展示一张图片并提问:你在这幅图里看到了什么?图片里的这一幕在校园里经常上演,那么:游戏中的争抢是校园欺凌吗?“开玩笑”是校园欺凌吗?怎样才算校园欺凌呢?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冯警官为大家科普、解答关于校园欺凌的一些问题。(通过问题链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再借助专家的采访科普一些相关知识,以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校园欺凌。)
专家科普结束后,主持人根据图片讲解校园欺凌中的常见角色,并带领同学们思考不同角色的行为动机,对角色进行剖析。接着,播放短片《不再沉默》,引导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在欺凌过程中,他们各自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是欺凌者?受欺者?还是旁观者?你是如何判断的?想象一下,欺凌事件后各个角色将面临什么样的后果。(根据抛锚式教学,教学内容应该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的基础上,确定问题后,学生开始自主思考问题。)
经过头脑风暴、积极发言,主持人带领同学们进行“校园欺凌”知识问答,使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校园欺凌给各方带来严重的后果。
下一环节便是 “小剧场”时间了:作为中学生,如果遇到校园暴力该如何应对?观看“小剧场”,思考几个问题:哪种应对方法是正确的?哪种是错误的?为什么?(该环节由同学上台表演,其他同学仔细观摩并发散思维,思考、总结出面对欺凌,受欺者应该如何积极应对。)讨论结束后,主持人进行总结:受欺者——学会求助;欺凌者——及时改变;旁观者——给予帮助。
主持人继续趁热打铁:校园欺凌不时在我们身边上演,我们可能扮演过受欺者、旁观者和欺凌者,不管大家曾经是哪个角色,相信经过今天的班会课,都有所感触。作为曾经的受欺者/旁观者/欺凌者,请大家把想说的话写在刚刚发下去的便利贴上,送给自己或者送给你想送的那个人。(实现理性、情感的升华。)最后,请班主任上台进行总结。
本节班会课自始至终贯穿着大量的思维训练,并坚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的大胆尝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强调知识与方法的深度理解和在真实情境中的灵活应用,以及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与交流能力、内在的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在这些素养中,思维能力处于核心地位。我们除了在平时的学科教学中要注重思维的训练,作为班主任,也要充分发挥班会课这一德育主阵地的作用。通过精心设计不同主题的德育班会,为学生创设各类情境,为学生自主学习、协助学习创作条件。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挑战自己,不管是承担主持人这一重任,还是参与到表演,亦或是在台下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培养发散思维,学生都能在做中学,健康成长,这也是我们要一直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