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亿万岁

小谷大米
创建于2023-08-24
阅读 333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目录

一.引言

二.它们的故事

1号鹿白、2号鹿妩、3号花涂

4号七仔、5号江朔

6号岩门、7号塘源

三.对比试验

四.结论猜想

五.其他

石头故事部分比较长,没兴趣可以直接跳过,拉到文末,从第三部分看起。

引言

“白鹿衔花,绕城而过。”

温州人耳熟能详的这个故事,

讲述了1700年前,温州斗城的建成。

但是后来,

那匹白鹿去了哪里?

(季芸辰手绘白鹿古迹地图)

有一个说法:

那鹿向东而去,入了东海,

化为一岛,

并引鹿若干,栖于岛上。

就是如今的“鹿西(通栖)岛”。

至今,

岛上还有一处“鹿角”为证。

暑假里,广场路小学项目化学习201803班石头小分队在鹿西岛,

认识了一位朋友,

它有亿万岁。

我们通过和它的“交谈”,

及走访它的朋友们,

从另一个角度,重新了解了温州这片,

充满魅力的土地。

1号鹿白

这位朋友,

是捡自鹿西岛白龙屿的一块石头。

它拳头大小,有点方。

通身黑色中透着铁锈红,

围着一圈“白色围裙”。

这“围裙”,

和鹿西岛“鹿角”上的材质同源。

“围裙”的其余伙伴,

很多已经彻底风化为极为细腻的高岭土,

我们摸完,手上仍留有滑滑的触感。

而它的主体黑色部分,略有棱角。

肉眼观察,无明显杂质,为完整一体。

其质地坚硬,

用小锤子敲击,有清脆的“当当”声音。

结合白龙屿的海蚀地貌、

深浅不一的圆形凹槽、

长长短短的定向痕迹,

可以推断白龙屿是岩浆或者火山灰的喷射形成的小岛。

那么鹿白1号,

就是岩浆岩的石块,

被高岭土火山灰包裹所成。

白龙屿,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首先,

我们咨询了温州地质科普馆馆长

裘碧波老师:

温州这块大地,

现有的公认的最老年龄是至少2.5亿年前的晚古生代的桥头芝溪头变质杂岩。

距今1亿多年前,

古太平洋向西侧的大陆俯冲,

在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引发岩浆活动,

岩浆或侵入地底,或喷出地表,

形成大面积的花岗岩和喷出岩。

随着海平面的上升,

大陆遭到海水的侵袭,

包括鹿西岛、洞头在内的岛屿便由此形成。

甚至,整个温州,

那时候也是一片群岛,

所以有了《山海经》中,

关于温州人最早的描述:

“瓯居海中”。

所以,

这位可爱的,白裙黑妞,

亿万岁了。

亿万年来,

它立于海岸线突出部,

环绕它的,是广袤的东海。

迎面而来的,

是我国第一大风区全年3500小时以上的≥6m/s的海风。

它白色“裙摆”的

构造组成上的细微差别,

使得它不同部位在风的作用下,

出现不同的变化。

最终形成“鹿角”状差异性风化柱。

成为我们的打卡点。

2号鹿妩

鹿西岛上,

坚硬的岩、广袤的海和狂暴的风,

三者在这里激烈碰撞,

海岸变得参差不齐。

岩石较硬的地方,隆起山丘

成为突出的海岬

岩石较软的地方,地势低平

成为海湾,温州话称“岙”。

岛上有一处会唱歌的海湾,

去的人少,原名“无人岙”。

后来因为其美好妩媚,

改为“妩人岙”。

这里,我们邂逅了第二个朋友。

这位朋友,

捡自鹿西岛妩人岙。

它也是拳头大小,浑身圆润。

比起1号鹿白,显得更红一些。

肉眼观察,有明显白色颗粒杂质。

敲击有“通通”脆响,比1号略浑厚。

根据温州地质形成历史资料,

和石头上明显的杂质,

以及刻刀能刮出痕迹的硬度,

可以推断是一枚凝灰岩。

露出地表的岩石,

继续接受着风雨和海浪的洗礼,

表面一层层被剥落。

石块的棱角部位率先被磨平,

岩石逐渐变得圆润,

形成石蛋。

有缝隙的石块,在大自然的作用下,

开裂落下,

在海浪中一次次翻滚、碰撞。

在动听的歌声中,

渐磨渐小。

终究被磨成细沙,

被海流带走。

00:11

这海流,

是由长江、钱塘江、瓯江、闽江构成的

北起长江口、南可达汕头的

浙闽沿岸流。

低温低盐的径流带来丰盛的营养物质,

和海流携带的泥沙等碎屑,

可能在我们弯曲的海岸线上,

构造出一片充满生机之地。

例如,

花岗渔村的这片滩涂。

3号花涂

花岗渔村,是花岗岛上唯一的小渔村,

说起它的历史还得追溯到古早时,

闽东渔民出海经过此地,

见岛上繁花盛开,景色喜人,

便在此驻足歇脚,渐渐形成了聚居地,

并被命名为“花岗”。

当然,这里海流带来的滩涂、鱼群,一定是更重要的原因。

花岗渔村里最出名的是它的石头人家。

那是随着先民的迁徒带来的,

福建特有的石头厝。

花岗本地岩石偏红或偏黄,色彩鲜艳。

在阳光映照下,

这些石头厝就像老虎身上亮丽的斑纹,

所以被称为“虎皮房”。

石头小分队同学们,

扒着房子,仔细琢磨它是怎么建的。

同学们还惊奇地发现,

每一座房子屋顶上,

都压着一块块石头。

大家推断

这是用来防止台风吹跑瓦片的。

这里,

石头、人类,

已结为相依为命的伙伴。

接着,我们趁着退潮,

下到滩涂上,

去寻找房子的建筑材料,

于是认识了3号花涂。

这位朋友,

捡自花岗渔村滩涂。

它拳头大小,浑身圆润。

与2号鹿妩比较相似,只是颜色米白。

肉眼观察,

有明显白色、深褐色颗粒杂质。

敲击有“通通”脆响,和2号差不多,

但是音量大一倍。

其实,

花岗的滩涂上大多数石块

为棱角分明的碎石,

且覆有锋利的牡蛎壳(牡蛎大概被附近的村民挖走了)。

3号这么圆润,代表性并不足。

它之所以出现在这里,

大概是因为大海是个神奇搬运工。

未完待续...


如果说,

前面3位朋友都来自海上。

那么接下来,

我们将逆流而上。

4号七仔,捡自瓯江出海口七都岛。

5号江朔,捡自瓯江中朔门古港遗址。

6号岩门,捡自塘河起点岩门角。

7号塘源,捡自塘河源头泉眼。

我们像溯流的鱼儿,

沿着瓯江,做石头科考。

对比研究,温州的地质变化。

听亿万岁的朋友,

讲亿万年的时光。

对比试验

我们的试验计划

02:14

开工前

结束后

结论猜想

郑景中:硬度试验结果汇报

01:44

高可妍:结构观察结果汇报

00:56

季芸辰:化学试验结果汇报

01:37

猜想讨论

08:31
其他

小组成员:季芸辰、郑景中、高可妍、郑欢浩、叶展宏、章习昱、潘胤

研究计划(不完全版)

鸣谢:温州地质科普馆馆长裘碧波老师

部分资料引自我们最爱的地理公众号:

“星球研究所”

关注公众号“小谷大米”,可获取石头科学学习单、花岗渔村任务单、本次科考洞头部分的行程建议。

阅读 333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