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篇3(续前文)
欞星门
欞星门象征着黄帝至高无上的地位。穿过此门祭祀可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黄帝陵祭亭
祭亭柱上有楹联二幅:
一为“奠华夏宏大业绩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二为“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
祭亭中央所立石碑上书“黄帝陵”三个大字,是1958年郭沫若受毛主席委派敬题的。这通石碑曾是“一石三刻碑”,一刻碑为清朝陕西巡抚所题,二刻碑为民国委员长蒋中正所题(见前)。碑石虽越磨越薄,但历史却是越写越厚。
龙驭阁、盘龙岗、龙角柏
龙驭阁是传说中黄帝乘龙升天之地,后人便在此建阁纪念。此阁位于陵轴线的最北端,是耸立桥山之巅最高的标志性建筑。
盘龙岗的位置于桥山之巅,是陵区的至高点。从空中俯瞰桥山形似盘龙,有“龙珠在颔”之说。
龙角柏,桥山上8万余株古柏枝繁叶茂,唯有此两株柏树无叶,实乃奇观。它因外形酷似“龙角”,谓之“龙角柏”。这两株柏树树肌按照天道左旋的规律盘旋向上,千年不朽、神奇至极,令人叹为观止。
中华姓氏祠堂
凡到黄帝陵拜谒者,必进中华姓氏祠堂了解姓氏的起源和来历,知晓你的祖先的丰功伟绩。
前文提到,有历史记载,最早是战国初期的秦灵公(公元前422年)祭祀黄帝炎帝;规模最宏大是汉武帝即位初年(公元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
历代帝王祭祀或降旨黄帝陵的有: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二十七年),秦始皇西巡,在崆峒山,致祭“黄帝祠”;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汉高祖刘邦在长乐宫举行正式临朝仪式,致祭黄帝;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宋仁宗降旨桥陵栽柏树;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元朝泰定皇帝也孙铁木耳颁发保护黄帝陵庙令,降旨“禁伐桥陵树木”,并刻“栽种松柏圣旨碑”于黄帝陵;还有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遣官祭黄陵,并带亲笔手书祭黄帝“御制祝文”;明嘉靖皇帝降“免除黄帝庙粮税”旨;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康熙御笔满文“黄帝祭”,并同汉文翻译一并刻在石碑上;元明清的三通御碑均现存碑廊,等。
历代名人拜谒、祭奠黄帝陵,如司马迁曾实地考察黄帝陵,杜甫月夜祭黄陵,范仲淹三次祭黄陵,张三丰谒陵留名诗,李自成回师陕北祭黄陵,晚清“诗界革命之巨子”邱逢甲祭陵留诗篇等。
辛亥革命及新民主主义时期拜祭就更多。如1908年同盟会致祭黄帝陵;1912年孙中山委派代表团祭黄帝陵;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有六次祭陵,其中1937年、1939年两次是共同祭拜;林伯渠(时任陕甘边区主席)多次代表我党我军祭陵;谢觉哉谒陵留诗篇;于右任编纂《黄帝功德纪》;蒋鼎文敬题“轩辕庙”;程潜题“人文初祖”匾;邵力子为《黄陵县志》写“序言”;张治中捐款修大殿;陈嘉庚拜陵上书提建议,等。
1949年建国后,党中央和国务院曾多次派团、派员到黄帝陵祭祖。
前国家领导人赵紫阳谒陵登桥山、江泽民拜陵题词刻碑,姚依林途经黄陵拜始祖、田纪云冒雨谒桥陵、陈慕华“量古柏”拜谒黄帝陵,等。
大作家、大书画家、大科学家有郭沫若受托重题“黄帝陵”碑、丁玲、陈明夫妇谒桥陵、贺敬之谒陵留诗篇、廖沫沙题字颂祖先、舒同寄书“黄帝庙”、李政道拜谒黄帝陵,等。
改革开放后,海外华人寻根祭祖,纷纷来到黄帝陵。1992年8月,黄帝陵整修工程破土动工。陕西省政府开展“崇敬始祖、奉献爱心”捐资活动,海内外炎黄子孙纷纷捐助。黄帝陵基金会共收到海内外各界团体、民众捐资三千多万元人民币。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爱国之心、怀祖之情如黄河水长流。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1961年3月,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 。它随后陆续成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6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黄帝陵祭典)活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11月,陕西省启动"黄帝陵祭典活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 。2014年8月,黄帝陵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中国人自古十分重视祭祀活动。距今2400年前《左传》曰:“祀者,国之大事也”。在传统的祭祀中,对祖先的祭祀处于核心的地位。因为,中华民族重视血脉崇拜,祖先是祭祀者的根源。在中国文化里,黄帝具有至高无上的特殊地位。56个民族共同把黄帝尊为“华夏始祖”,决非偶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人们逐渐认识到黄帝对中华民族的统一、文化、道德、民族精神有缔造之功。
祭祀黄帝,渊源甚远。祭,必诚、必敬;祭,必尊、必信;祭,心灵的沟通,感情的交融;祭,黄帝在天,神佑八方。
祭祀黄帝,更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让海内外华人牢记自己的“魂”和“根”,自古以来,国遇大事必将祭之。而且,对
轩辕黄帝的祭祀是中国祭祀礼仪中规格最高的。
每年黄帝陵有两次隆重的祭祀典礼:清明公祭和重阳民祭。典礼都有庄严、神圣的仪式和民俗文化的特色。
期待能在清明节或重阳节的时候,亲临公祭、民祭盛典现场,感受那种震撼的场面和激昂的氛围。
(黄帝陵记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