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十一天,晋陕黄河古城之旅顺利结束。
自5月20日启程,到5月30日归来,我们影友一行四人,从武汉乘高铁抵达山西省会太原,与当地老友及司机朋友汇合。从太原出发,驱车朝北,最远抵达与内蒙古隔(黄)河相望的山西最西北端“偏关”,领略黄河入晋的“第一湾”老牛湾。随后便折返,一路向南,顺着黄河东渡西跨,“马不停蹄”每日一地,在陕晋腹地划了一个“圆圈”,最终绕回起点山西太原。总的行程有4600公里,游览了“一陵一祠两峡谷,二口三城三道湾”——陕西黄帝陵、山西太原晋祠、陕西波浪谷、雨岔大峡谷,山西渍口、陕西壶口,山西平遥古城、榆次老城、代州古城、山西老牛湾、陕西乾坤湾和延安南泥湾——简称“一二三”。饱览了晋陕山川高原地貌,领略了黄河古镇风土人情,收获颇丰。
为了突出旅行亮点,我打乱时间和路途顺序,按上述“一二三”,以图文形式一一展示。本篇讲“一陵”——黄帝陵(1)。
轩辕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开创者。我们熟知的颛顼、帝喾、尧、舜、禹及夏商周朝代的君王都是轩辕黄帝的直系后裔。
早在5000年以前,黄帝率领远古部落先民,以聪颖的智慧、超凡的创造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黄河流域进行了具有改造自然和改造人类双重意义的伟大实践。
黄帝一生的伟大功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草创文明,创造了文字、音律、医药、农业、指南车等,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一生历经52战,融合神农炎帝,统一了各个氏族部落,创建了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因此,黄帝被历代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我们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凡中华儿女,尤其是海外华族后裔,对于认祖归宗,更是虔诚膜拜,心之神往。我曾于2021年去过湖北随州参拜炎帝陵,此次专程拜谒陕西黄帝陵,圆了中华子孙的心愿,尽了后世晚辈之孝道。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桥山,是轩辕黄帝的陵寝。《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号称"天下第一陵" ,又称"华夏第一陵"、"中华第一陵" 。黄帝陵因安于桥山,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距今二千四百四十多年前,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的是秦灵公三年(公元前422年),秦灵公有"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的记载。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地方 ,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
黄帝陵景区分为两个部分,轩辕庙和黄帝陵,分别在东南和西北。
轩辕庙被秀丽的龙湖环绕,通往陵园的是一座66米长的花岗岩“轩辕桥”,从桥头可远眺轩辕庙,登上寓意皇家“九五”至尊的95级台阶的龙尾道,便进入轩辕庙门。据说,每年清明节,万人祭祀盛典的队伍就是由此浩浩荡荡经过的。
山门正上悬挂匾额,上书“轩辕庙”三个字,为民国陕西省府主席蒋鼎文于1938年清明祭陵所题。
门柱有名家撰题的楹联三幅,概括了黄帝及黄帝陵的历史和现在:
第一幅:开天辟地始祖神圣通四海 人文光辉千秋万照遍九州
第二幅:人文初祖功德辉煌冠盖群伦泽后世,炎黄子孙团结自强雄振华夏慰先灵
第三幅:生息昌大惠利千秋,继天立极垂泽万世
“黄帝手植柏”
进入大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闻名世界、距今已有5千余年树龄的“黄帝手植柏”。它是黄帝亲手栽植的一颗“侧柏”树,高约20米,树围11米,7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合抱。
“黄帝手植柏”树枝像虬龙在空中盘绕,苍劲挺拔、冠盖蔽空,四季常青、枝繁叶茂,彰显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
开国上将肖华将军曾以诗咏叹:“钢枝挺硬骨,铁甲抵严寒。阅尽兴衰事,从容向长天”。
据考,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和"世界柏树之冠",也是黄帝陵景区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见证。
轩辕庙内除了这棵5千年的手植柏以外,还有18株树龄在3千年以上的古柏。
黄帝脚印石
黄帝脚印石,据鉴定是汉代文物,1956出土,1965年移至轩辕庙内。脚印长62厘米,深2厘米。
黄帝一生非常勤奋,迁徙往来无常处,风风雨雨数十年,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东至泰山,西到崆峒,南过长江,北抵釜山,一路上劈山开道,历尽艰辛。后人因敬仰黄帝一生的勤奋和功绩,雕刻了这幅巨型脚印,以示纪念。
上古时代的人是没有鞋穿的,黄帝光着脚四处征战,脚上经常伤痕累累。黄帝妻子嫫母,根据黄帝脚印的大小,用树皮和兽皮为黄帝制做了一双鞋,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双鞋子。
诚心亭
“诚心亭”,寓“心诚则灵”之意。供祭拜的人整理衣冠、安坐静心,消除杂念、调整心态,怀着虔诚、崇敬的心情走向祭祀大殿。亭柱有楹联一幅:“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
碑亭
碑亭内共存放四通石碑,分别刻有在我国近现代史上对中华民族历史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四位领袖人物的书文题字。
孙中山先生1912年3月的题词碑《黄帝赞》:“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蒋介石先生于1942年冬亲笔题写“黄帝陵”碑。黄陵县古称中部县。在蒋介石题写“黄帝陵”石碑后,当地于1944年更名为黄陵县,一直沿用至今。
中华伟人毛泽东亲笔书写的黄帝陵祭文碑。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摈弃前嫌,同派代表齐聚桥山,举行了一次在当时最为隆重的共同祭祖仪式。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被史学家认定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出师表”。毛泽东在陕北窑洞中用铅笔一气呵成,亲笔书写了这篇224字的祭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祭文感情真挚自然,情绪慷慨激昂,文笔流畅,语句精练,堪称传世祭文之佳作,也是黄帝陵最有价值的文物之一。
西侧后面的石碑是1988年时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炎黄子孙”。
碑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神圣的纪念莫过于树碑立传了。在陵墓、祠庙等特定场合,碑石与苍松翠柏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黄帝陵是世代景仰的纪念场所,历代祭奠黄帝的碑石聚集成林,与漫山遍野的千年古柏交相辉映,构成中国古老文化的一大景观。
碑廊显著位置安放有台湾光复纪念碑、香港回归纪念碑、澳门回归纪念碑。
三通碑记录了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从日本人手里回到了祖国母亲怀抱,和1979年、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回香港、澳门的重大历史事件。
香港、澳门这两个与祖国母亲骨肉分离百年之久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大家庭,为了告慰始祖,故在此立碑以示纪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受篇幅和图片数量所限,图文未完,见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