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每一课,教好每一个学生,让多数人上好多数课”,带着这样美好的愿景,本期小伙伴们又如约走进“好课多磨”。
本期主讲人是林萍和王芳两位老师,“单元集体备课,关键课例改进,围炉教研,区域改课”是本期的主要话题。
案例4:
基于集体备课的现场改课本案例
从“活动背景、活动具体流程、前后两天执教的比较与体会、活动总结与延伸”四个方面阐述,两天的活动囊括一~六年级的课程,涉及老中青各个教龄段的老师,让整个教研组以及每一位数学教师收获满满,体会深刻。案例中以一年级的“比长短、比高低”和六年级的“纳税”改课为例,诠释了“基于学生经验的重构”,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真正的难点在哪里?如何有效去突破这个难点?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了解学情,才能点燃他们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5:
“乘法口诀”单元教学校本研修
“乘法口诀学生都会了,这样的课该怎么上?”,教研组用“解剖麻雀”的方法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让老师们经历了准备阶段、集体备课活动(第一次研训活动)、课堂实践活动(第二次研训活动)三个阶段,老师们认为学生起点高,教材步伐小,应该进行教材重构整合,以“5的乘法口诀”切入,将“口诀的意义”作为本单元的重点课时,课堂上用一张“不完整”的乘法口诀表作为学习材料,学生在补充和修正的过程中理解口诀意义,感悟口诀特点,沟通相互联系,体验口诀价值,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这样的教研活动,带给我们的是研训内容和研训模式上的学习,事实证明“教研训一体”的研训是行之有效的。
案例6:
“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教学研究
“两位数乘两位数”这单元教材安排步子小,内容结构类似,从前测的情况看,孩子们对竖式的道理以及各种算法支架的联系还缺乏理解,教学时要帮助学生打通方法之间的联系,形成一种整体的、系统的观念。这次活动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学应坚持学生立场而非拘泥于教材编排,可以通过整合进行结构化教学。
案例7:
“小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研究
“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研究,主要采取“两节课同课异构+现场重构”模式,两个版本的“小数”,一个从生活实例引入,另一个从测量线段写小数引入。现场重构时,大家围绕怎样实现“量”与“数”统整学习,怎样让学生在“数”的整体结构中体会十进制位值制特点等问题进行讨论,之后由张国良老师重新执教。课上通过学生课前自学试练、课上诊断交流的教学方式,将“量”“数”整体推进,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次教研活动教师们经历了准备会议、模拟上课、方案论证、现场改课、交流反思等过程,复杂的程序设置背后,是极大调动每位教师参与研训的需求和热情,使每位教师都有不同层面的收获
案例8:
单元集体备课的连续改进本案例
从活动背景、两次活动内容及流程、活动效果及教师们的体会四个方面介绍,两次活动的发言人都是抽签决定,先抽年级,再抽发言人,第二次发言人要求脱稿,并简要阐述备课过程。 第一次反映出最大问题:教师们过于依赖教材编排、缺乏整体把握,忽视学生的起点,这是与教研员最大的分歧。而第二次活动教师们的备课视角发生改变,使研究学生不成为一句空话,而是扎实落到备课过程中。这种“自荐+推荐+抽签”的方式,注重人人参与,有力地促进了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提升了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
案例9:
指向群体成长的期初围炉式备课
教研组备课中常常存在这样的问题:有计划无系列、有教案无备课、有统一无个性,这样“一刀切”的备课不能满足不同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求,因此要变“单向度”为“多向度”围炉式互动备课,注重教师互问、多向互动和实践落地。备课时要生成核心主题,重塑备课研修的对话品质、创新备课研修的跟进机制。
案例1:
立足移植与生长的单元整合集体备课活动
本次活动由三个板块组成:专家讲座,分组备课,集中反馈。讲座开篇,更新观念;青蓝搭配,全员卷入;现场展示,呈现活力。这样单元整合的备课视角,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卷入式的教研模式,为我们提供着校本教研的范例。
案例2:
青年教师跨区域联合“改课”的探索
本案例借助“面积与面积单位”“体积与体积单位”两个内容,采用各区教师事先“独立备课—现场同课异构—现场改课”的方式,参加对象是教龄5年内的新手教师,让他们在三天的活动中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改课过程。第一次教学后问题聚焦:怎样的导入最适合学生?如何确定教学的核心环节?体积意义的教学需要紧扣“空间”一词展开吗?大家带着问题,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研究改课。本次活动给新手教师课堂教学研究方法的指引,而传递给我们的教学理念就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以生为本”。
两位主讲老师分享后,大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困惑和发表看法,小伙伴们互相解惑互相学习,交流中我们对“好课”和“好教研”有了深刻的认识,好课需要“坚持学生立场,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学有所获”;好教研需要“坚持教师立场,让教研真正发生,让教师研有所得”。
文字:郑彬彬
编辑:王炉露
审核:林小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