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霞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行走深圳——客家第一围

创建于2023-08-23 阅读1173

         行走深圳——客家第一围

             ------阳光 小队鹤湖新居游记

队伍介绍:深大附属坂田学校二(9)班萌芽中队阳光小队

组员:陈伟豪、刘梓萱、余皓晨、史婧怡、李佳玥、汪荣启

中队辅导员:郭嘉豪老师

校外辅导员:王兰、柳爱霞、杨力、宗玲、方春梅、付龙平

客家由来、历史迁徙

  生活中,我们的身边会听到有人说自己是客家人,也会听到人们谈论什么是客家人?那客家人为什么会称为客家人呢?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讨论过后,义工爸爸向大家详细地介绍了客家的由来。

  客家人之所以称作“客家”,主要还是与他们反复的迁徙有很大关系。他们到处漂泊,没有固定的场所,不管流浪到哪里,他们对当地人来说就是“客”人。据记载,历史上有五次大规模的客家人南迁,时间跨越了近1500年。客家人的原籍地多为以河南地区为主的中原汉族人,他们最早于东晋战乱时就开始向南迁移。后来又经历多次大的迁移,就以“客”人的身份定居在江西、福建、广东、台湾等地。也有一部分迁移到了海外。目前,全世界客家人约4500万人。国内有约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

  

06:29

  这些外来人在迁徙地定居下来后,在漫长的和当地人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语言,同时还把汉族传统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和习俗进行融合,形成一种独特多元文化。就这样,慢慢的这些人就成为具有“客人”身份的当地居民,逐渐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客家人体系。

       客家人不是一个民族,也不是一个地域名,客家人就是一个群体,是汉民族的一个特别而很稳定的群体。

00:52

鹤湖新居、 罗氏源流

     今天同学们参观的鹤湖新居被誉为“客家第一围”。站在鹤湖新居前,瞻仰那高大的围屋,明净的月池,苍劲的古树,就仿佛重回历史,沉浸在那古朴而悠远的意境中。

02:02

  鹤湖新居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客家围村建筑群,是深圳现存300多座客家围屋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座。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鹤湖罗氏的开基祖罗瑞凤从广东兴宁墩上迁居深圳龙岗开始,历经三代人,一共用了40多年的时间,建成鹤湖新居。鹤湖新居坐西南朝东北,由内外两围环套而成,平面呈前窄后宽的回字形,内围呈方形,是一座“三堂、二横、二围、八碉楼、二望楼”的客家建筑,共有179套“斗廊式”单元房(含一天井、两廊、一厅、两房),共计300多间房,布局错落有致,号称“九厅十八井,十阁走马廊”,最多的时候能容纳一千余人,比想象中气势宏大很多。

建筑特色、文物遗存

  眼前的建筑群体重现200年前的光景,围墙高大坚固,参天古榕映衬着灰黄的老围屋,古朴中透出生机;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般静谧。

  鹤湖新居老屋横额上正面镌刻着 “亲仁犹在”四字,背面书“聚族于斯”四字,昭示鹤湖罗氏家族兴建围堡聚族而居的愿望。

  祠堂正门口的“大夫第”匾额,是道光皇帝赐予罗瑞凤第三代子孙罗兆熊的。

  祠堂四周悬挂着罗氏先祖告诫后人的“二十条”家风家训,融合“俭”“廉”“孝”“礼”“信”等理念,潜移默化中影响鹤湖罗氏的思想,并成为鹤湖罗氏家族严于律己的行为准则。

  “诒燕堂”,诒燕堂是鹤湖新居内安放祖宗牌位的地方,在这里祭祀祖宗,告诫后人牢记祖训,传承祖业。罗氏族人注重教育,诒燕堂有读书求学的含义在,有了后来的诒燕学校,作为面向家族后代的教育事业,诒燕学校算是真正承担了大家族传统中读书求学的使命。读书在家族传统中永远具有至高无上的精神地位,文化更是能给一个家族带来真正的尊严和荣耀。站在堂前,既感古意盎然,又觉瑞气满堂,仿佛诒燕堂重新焕发出书香和魅力。

民间风物、风土人情

         ——看民俗、学民俗、体验民俗

  同学们还重点参观了客家人的生活、生产、客家婚俗、儿孙祝寿、制酒工艺、榨油坊等主题展览,同学们看民俗、学民俗、体验民俗。身临在这房墙平坦,巷道井然,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老屋,眼前仿佛呈现出罗家人昔日壮丽朴素的生活场景和罗家精神。

生活、生产

00:20

婚俗、服饰

儿孙祝寿

制酒工艺、榨油坊

  龙岗的鹤湖新居,是客家文化、客家民居建筑的完美彰显,也是深圳对外的璀璨文明,被称为“客家第一围”,堪称实至名归!

撰稿人:刘梓萱妈妈

视频制作:陈伟豪妈妈

阅读 117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