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晃萍(本文刊登于江右宜春二0二三七月版)
一、易家祠的兴建与变迁
宜春易氏,源远流长,基于汉,显于唐宋,元、明、清以来,人才辈出,代有贤达,开科取士后,进士及第者70余人,赫赫然向称宜邑巨族。尤自山西太原始祖尙公39世孙易重,以文章大魁天下,钦点状元,继有公孙、父子、兄弟等9人,联登金榜,录为进士。宋理宗期间,朝廷为之建排坊,名曰九联坊。易重有儿5人、孙17人,散居宜春等各地,千余年来,枝叶复苏,人丁蕃衍。在宜春,易姓为一大姓,有“无易不成席”之说。易家祠在宜春也是家喻户晓,但易家祠又是何时所建?何人所建?易家祠的历史情况又是怎样呢?
动议兴建易家祠(名鼎成公总祠堂)。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易重子孙易炳晃(公元1793年-1873年),字笔山,分宜水川村人(公元1832年举于乡,1835年殿试登进士第),历任南皮、丰润、博野、容城等县知县,告老返乡后回宜祀祖,认为易重德高望重,是宜世祀,现祠堂分居各地,规摸较小且温汤九联坊、洪江桃溪等易氏祠堂又均遭兵焚等原因,首议在宜春购地兴建易家祠(名鼎成公总祠堂),总祠堂将各地之支祠联为一体,以昭敬宗收族之谊。并与宜春各乡坤商讨建总祠之事,获同族之人、乡绅等积极响应和竭力赞助。
宜春分宜两邑为主筹资。经族人商议后,由先贤易炳晃等人牵头,动员邀集宜春、分宜两邑等筹资建祠,因事先立有建祠章程并由易炳晃等人执笔写有致族人文书说明等,筹备工作做的较为充分,加之各先贤、宗支等的大力募捐和鼎力支持,首次集资即合计得当时制钱万余吊,且购地基于城南大园里,地基面积纵横40余米。欲购城南地基之时有一插曲,城南易姓与外姓因山的归属权问题发生纠纷,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并致械斗,惊动全城。后因发现有古坟在荒烟蔓草间,审视碑文,乃远祖为易重鼎臣公墓也,山的归属权属易氏家族也就一目了然,两姓相争之事随之消除。此插曲,易氏族人认为:岂非在天之灵,鉴予等建祠之志,故特显其墓,使后嗣子孙确有可恁乎!不然,遥遥千百余年,一杯之土,何以至今犹存耶。
公元1873年易家祠落基建成。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易家祠在宜春城南大园里建成告竣,共费当时制钱6700余吊。祠堂厥材维良,厥工维朴,栋以楹计者,堂凡三宇,左右辅房,各二厅事,围以墙垣,平城(左右)前可容数百人。祠堂共有房32间,8厅、8天井,规模之宏大,气势之雄伟,为当时宜春城一大景观。
易家祠成为宜春易氏祀奉中心。易家祠建成后,大堂居中祀奉神主为,远祖考唐状元易重。大堂居中两边祀奉的神主为宜春易氏历代进士和抗日陆军少将(追赠中将)等。如:
唐进士,户部郎中,易之武;
唐进士,秘书监臣,易标;
梁进士,冀州刺史,易雍;
宋进士,大常寺丞,易林;
宋进士,礼部尚书,易祓;
宋进士,司禄参军,易纶;
宋进士,监察御史,易随;
宋进士,右司郎中湖州大守,易少仪;
宋进士,四川制置司奏议郎,易开;
宋进士,官侍御史,易冶;
明进士,四川参政,易可久;
明进士,刑部郎中崇祀乡贤,易鸾;
清进士,翰林院编修,易日廉;
清进士,南皮、丰润等县知县,易炳晃;
民国陆军少将追赠中将,易安华等。
易家祠内有各种祭祀先祖的祀词祀语,但也有印象深刻的国内各界赠抗日烈士易安华挽联,如: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挽:
抗战竟成仁怆怀禾黍思猛士,
精灵倘不昧试看磅礴作怒涛。
湖南省主席张治中挽:
一身是胆百战忘躯恸抗敌金陵裹创鏖兵成烈士,
怅望河山怆怀袍泽誓挥戈海岛犁庭扫穴慰忠魂。
军长王敬久挽:
当仁不让视死如归陷阵摧锋立战绩,
猛将被围多金莫救仰天挥泪吊英灵。
另祠堂内每进一位神主其家族须揖铜钱64串,为谋奖助家族中学子起见,特由各地宗支捐资创立乐泮会,每股铜钱64吊,共计124股,铜钱7936吊,并先后购置田地共计241.2亩,租额3551桶。有了乐泮会等,易家祠得以正常开支运转,也属当时的一种自然经济形式。易家祠即成为了宜春易氏家族祭祀显祖、宣掦读书上进、讨论易氏事务的活动中心。旧社会的祠堂带有封建迷信等色彩,但在助学育才、救助贫困等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我的父亲上世纪三十年代,在西村中心小学毕业后,到宜春城考宜春中学时就曾入住易家祠两天,且食宿全免。父亲在全县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取宜春中学后,对易家祠也是常常提起,念念不忘。
政府征用成为宜春看守所。新中国建立后,易家祠被政府征用为宜春看守所。易家祠改为看守所后,公安、武警进驻,森严壁垒,看管收审犯人,也算为宜春的繁荣稳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易家祠也成为了宜春人口中的贬意词,在与人说话或开玩笑时常常会说:你乱来,把你送进易家祠去,意为把你关进牢房。
古城修复重建,易家祠再现宜春城。2017年,宜春古城修复重建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宜春看守所(易家祠)属拆迁之房屋。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易家祠(重桂堂)纳入重建范围。重新建成的易家祠(重桂堂),位于中山中路步步高商场西侧的闹市区内,纵横40余米,与秀江河水和灵泉池毗邻。走进重建之易家祠(重桂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九联坊基址屏风图,图中九联坊,惟妙惟肖仿佛重现真实之九联坊,其依山傍水,四面环山,峰峦叠起,茂林修竹,云烟飘渺,如入仙境。再环视整个建筑,古色古香,集嵌瓷、木雕、灰塑、壁画等工艺美术于一体,交相辉映,达到了豪华典雅、宏伟壮丽、与自然和谐的建筑效果。
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其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和文化研究的价值,相信易家祠(重桂堂)也是如此。
二、宜春城区为纪念易重状元重置恢复重桂路
初设重桂路。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帝制,成立了民国政府,民国早期,宜春为纪念历代名人,决定以其名命名宜春城内各街道,城西魁星阁垛子背设为重桂路,以纪念易重状元及第后诗云“一春攀折二重桂”之意。
再设重桂路。新中国建立初期,因破旧立新等原因,新设置的街道废除了重桂路。1978年改革开放后,政府恢复了重桂路的设置,将横过中山路之青年路,统一定名为重桂路,重桂路再次出现在宜春城区街道。这时的重桂路,靠近鼓楼与鼓楼路相连,路面宽3、75米,长148米,处于城区中心繁华路段。
重桂路闻名宜春城。1978年以后,国家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和少环节的“三多一少”的商品流通体制,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商品流通和供应方面起到了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同时个体私营经济也是稳定增长、促进创新、保障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重桂路在这个时期让一条又窄又旧的老街面貌一新,焕发了青春和活力,为宜春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1979年,全宜春县(市)个体工商户为30户;1980年,商业和饮食服务业个体工商户为136户;1982年增至243户;1985年为1145户;1987年即达7115户,从业人员达10284人。这个个体工商户数和从业人数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宜春城区的鼓楼路、重桂路功不可没。鼓楼路和重桂路是个体工商户的主要聚集区和示范区,那里经营服装、布匹和日用百货等,毎天街道上都是人头攒动、人挤着人,热闹非凡,有宜春的小香港之称。重桂路在上个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发展初期,为宜春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了璀璨的业绩,也使重桂路在宜春扬名。当时在重桂路经营的个体商户告诉我,他一年只需做好春节前后一、二个月左右的生意,就能赚够一年的开支,其他月份的生意随便做做就行。
九十年代未,宜春城区鼓楼片区旧城改造,重桂路砖木结构的老旧房屋拆除后,都改建成了钢筋水泥结构的高搂大厦,且路面宽敝明亮,仍为城区商业中心,热闹而繁华。
二0二三年三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