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天的休息,我们迎来了第二期培训,学员们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当中。
翻译(英译汉)技巧和训练
8月22日下午,开设的专题课程是翻译(英译汉)技巧和训练,由韩山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副院长、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吴春明教授主讲。
吴教授首先跟我们提出:学语言其实很简单,跟智商没有关系。以小孩子学说话为引例,告诉我们:如果觉得英语很难,说明没有内在的需求——内部驱动力不够。所以他强调学好英语两要素就是:动机和兴趣。
接下来,吴教授从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的区别入手,带着我们分析了各个学科与翻译的联系:不管什么学科都离不开翻译,说明了翻译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使我们懂得了为什么考研要考英汉互译。之后吴教授又通过分析历年真题给我们以启迪。
吴教授指出翻译考查的内容面很广,有美术、医学、娱乐、经济等等。他认为做好翻译题,首先要理解全文,其次相关学科的单词要学习熟知,再次就是要掌握分析句子的翻译技巧。吴教授又从丰富的例子展开,在实战中指导我们英汉互译,说明英汉互译的差异,提醒我们在翻译或者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转换思维。
通过吴教授的课程,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考研过程对英语的复习,是个慢功夫,不存在什么一劳永逸的捷径,需要日积月累。坚持一天看一篇英语短文,坚持背单词,一点一滴积累和提升自己的做题能力,相信在英语翻译备考时能够有更好的效果!要知道,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复一日,会突然在某一天让你看到坚持的意义。非常感谢吴教授的精心传授和经验分享。
《中国教育史》
8月23号日的课程是《中国教育史》,由韩山师范学院教科院、教育学硕士孙建萍老师主讲。孙老师承担《中外教育史》教学十余年,多次参与和主持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和改革研究项目。在本次的教学中,孙老师按时间把中国教育史分为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并逐个深入讲解,给我们分享了很多知识干货,让我们受益匪浅!
上午的课程主要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孙老师利用思维导图,将其划分为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魏晋至隋唐时期,两宋明清时期。
首先,孙老师介绍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各自的教育机构、教育内容、教育制度、教育目的等。之后又重点讲解该时期的几大教育家: 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孙老师希望我们重点学习他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思想精华。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孟子的“大丈夫”品格;荀子的闻见知行,墨子的量力而行等。紧接着,老师讲解了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和措施影响,以及汉朝时期的学校制度和选官制度,重点谈到了董仲舒的教育思想。随后,老师分析了魏晋的官学教育和崇儒文教政策以及南北朝的多元教育思潮和汉化文教政策。最后,老师重点讲解了科举制度在隋唐宋时期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在下午的授课中,孙老师从唐朝韩愈的教育思想开始,继续带领我们学习唐宋元明清及近现代教育史。让我们了解了宋元时期的文教政策、宋代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元朝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早期启蒙教育思想与近代教育转折、民国初年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变迁、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关于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孙老师主要介绍了梁漱溟以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及评价;晏阳初以“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教育方式;黄炎培的职业教育、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等。
时光匆匆,今天孙健萍老师授课的《中国教育史脉络梳理》已结束。通过这节课,我们系统学习了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了各个时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古今的教育发展历史,犹如一面镜子,给我们提供了经验与教训。感谢孙健萍老师以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确实感到受益匪浅。
第五小组成员
黄俊荣 林漫如 魏萍玲
曾志娟 林桂霞 欧曼娜
黄婉娜 谢友宝